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商朝一个历史小故事

商朝一个历史小故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701 更新时间:2024/2/23 10:53:32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他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安阳小屯村)。

因为到殷去有三条好处:

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眼下的都城奄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眼下的情况要好;

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

第三,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

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树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宣称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

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因此盘庚得以迁殷。

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将迁之时,盘庚发出警告:“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就是说,有奸诈邪恶,不听话的人,我就把他们斩尽杀绝,不让这孬种遗留在新邑蔓延滋长。可见盘庚企图通过迁都打击贵族。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安阳小屯村)。

既迁之后,盘庚重申:“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与商王血缘的远近,造罪就处死,立功便封赏;并宣称自己有权“制乃短长之命”。这说明通过迁都,镇压了异己,商王权威上升了。

扩展资料:

1、商朝都城变迁

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

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

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史记》记载祖乙迁邢(河北邢台),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公元前1525年,相(今河南内黄)遭洪水,祖乙把国都迁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迁至耿的第二年,因发生河患,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因其为都仅一年,近代史学界就把祖乙迁耿略去不谈。

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

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

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2、盘庚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不计太丁)。

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盘庚迁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盘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朝

盘庚迁都: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商朝是叙述中国历史的起点,其依据是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通过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得以推广,它也使国人的心态随之改变,它唤起了民族的觉醒,点燃的爱国、民治的火炬

  • 商朝和夏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它们的灭亡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夏与商的最后一个国君,都非常凶残暴虐,残害百姓,其昏庸无能的政治统治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最后都由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统治的战争所灭。商朝之后的西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灭亡的。启示、社会的发展伴随之一次次灭亡和新生,社会的发展又源于生产力和分配制度不断产生的矛盾。

  • 总结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狂妄自大。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夏亡。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商朝晚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最后一个王纣,是有名的暴君。他修建许多宫殿花园,终日饮酒作乐,过着腐朽的生活;还做炮烙之刑残害人民。商朝末年

  • 有关夏朝被推翻的相关史实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古文尚书《汤誓》篇载“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面,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即著名的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但战斗过程史书不载。夏朝自孔甲开始,走向衰落。至孔甲的四世孙“桀”即位,更加暴虐。《韩诗外传》载“残贼海内,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商汤以名相伊尹为谍打入夏朝内部。伊尹在夏三年,除亲

  • 导致夏朝灭亡的战役是约公元前多少年的什么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一说在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发生了无数次。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所有文明和进步都是从战争开始,在战争中被毁灭、再在战争中创造,在战争结束后发展。但影响中国文明和

  • 古代历史上有多少次大战例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今战争次数统计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在进行着的,

  • 人类历史上目前为止,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大约多少次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古今战争次数统计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在进行着的,

  • 在中华大地上一共发生了多少次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你问这个问题,却是不好回答。如果连中苏珍宝岛也算是战争的话那可是多了去了。。。如果非要向中法、中日那样的战争的话,也没几次。我国是战争频繁之国。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近代,人民起义、人民革命战争频繁;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以及诸侯之间争城掠地的战争更是难以计数。见诸史籍,有些眉目和头尾的战争,从夏朝至

  • 世界历史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战争?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古今战争次数统计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在进行着的,

  • 朱古达战争是怎样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朱古达战争,又称努比亚战争,是指公元前111年前105年,罗马与努比亚之间的战争。因努比亚国王朱古达而得名。布匿战争后,罗马统治了整个北非,努比亚(在今阿尔及利亚东北)成为罗马的属国。公元前113年,努比亚发生内乱,朱古达打败罗马人支持的阿德格尔巴当上国王。为了报复罗马,他杀死很多在当地经商的罗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