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鄱阳湖水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鄱阳湖水战的过程及结局

鄱阳湖水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鄱阳湖水战的过程及结局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053 更新时间:2024/2/23 10:52:58

公元1363年8月30日,碧波万顷的鄱阳湖上忽然帆影密布。数百艘巨舰一字排开,高达十余丈的庞大船身全都漆成朱红色,就像一座雄伟的水上要塞一般横亘在湖面中央,坚不可摧。这支红色舰队咄咄逼人的阵势,让他们面前的敌人相形见绌这支舰队不仅船只小,型号混杂,数量也不多。战场胜负似乎已然注定。不过,有一个人不这么认为。此刻,他正在一艘白色桅杆的战船里屏息凝神,准备发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水上决战。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天下群起响应。徐州芝麻李、彭大,濠州郭子兴,湖北彭莹玉、徐寿辉等,都打着“红巾军”的旗号遥相呼应。

经过一系列混战,红巾军起义逐渐从反元暴动转化为群雄争霸。在南方,乞丐游僧出身的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事业,以应天府(南京)为中心逐步扩张势力范围。在他的西面,是已经吞并徐寿辉而自称“大汉皇帝”的陈友谅。两个野心勃勃的枭雄注定要展开一场争夺长江以南霸主地位的较量。

陈友谅控扼上游,拥有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地险而兵强,才剽而势盛”,仅水军力量就是朱元璋的10倍。因此他率先发动了对朱元璋的进攻。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统率水陆大军约10万人,越过朱元璋的长江防线,兵临应天城下。

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敌军水师从宽阔的江面诱入狭窄河道,并设伏夹击。陈军中伏败走,恰逢江水落潮,百艘巨舰搁浅。进退无路的陈军大部被歼,陈友谅坐小船狼狈逃回九江。朱元璋乘胜追击,在一年内陆续攻克江西湖北广大州县,收降骁将丁普郎、傅友德等人,实力大为增强。

应天之战后陈友谅退守武昌。他收拾军马,并修造了更多的战船,依然保有很强的实力,准备伺机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割据两淮和苏南的张士诚与元军配合,围攻安丰(今安徽寿春)的红巾军领袖小明王韩林儿。小明王向朱元璋求援。安丰是应天北方屏障,唇亡齿寒,朱元璋不得不率兵渡江解围。

陈友谅乘机发起进攻,他的大军从武昌倾巢出动,兵力号称80万,溯江东下,包围了重要的战略枢纽鄱阳湖畔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庞大的水师浩浩荡荡地从长江口驶入鄱阳湖集结。陈友谅用来攻城的主力既不是步兵,也不是火器,而是他这支经验丰富的水师,以及众多令人生畏的巨舰。 一片征帆惊破浪:古代中国的战船和水战战术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水战的主战场并非海洋,而是江河湖泊。因此,中国古代水战战船、装备和战术也别具一格。从秦汉到明初的一千多年时间,中国内河战船的基本型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主要可分以下三类:

1、大型战船:

这类战船以楼船为代表。简单来说,楼船就是在一个大型平底船的甲板上修筑起最高可达十余丈(约30米)的多层建筑。每层建筑四周都设有胸墙,在第一层周围又用木板围成战格,胸墙与战格上均开有箭孔和矛穴,即可远攻,又可近防。

船上空间很大,甲板上能够走马,据说可以装载上千名士兵。楼船还备有檑石、铁刺等防御武器,甚至可以搭载抛石器之类重型投射武器。楼船还有一种别具特色近距打击武器拍杆,安装在船头和船身四周,是一种顶端装有巨石或铁锤的长杆,利用杠杆、绳索和轮轴控制,用于拍击靠近的敌船。

在水战中,楼船被作为主力舰和旗舰来使用,是名副其实的水上堡垒,其高大的外形有利于居高临下投射火力,对敌舰形成压制。此外,船上搭载的众多兵员器械也可有力支援其他战舰的作战。

但是,楼船的臃肿体量导致动力性和机动性很差,高大的上层建筑也不利于船的稳定性,不耐风暴,不能远洋。

2、中型战船

这类战船以艨艟为代表。“外狭而长曰冲,以冲突敌船。”艨艟的外形比楼船小得多,整个船舱与船板由牛皮包覆,可作防火之用,两舷各开数个桨孔便于划船,每层船舱四面皆开有箭孔和矛穴。艨艟作为轻快的先锋战舰,强调机动性。

3、小型战船

比艨艟外形更小的船称之为走舸。这类小船防护简单,仅在船舷上搭建简单的胸墙作为防御。走舸往往以其速度和机动性优势被用作突袭敌舰的利器。

在实际作战中,水师统帅利用各类船只的特性进行协同作战。楼船作为水上堡垒主要通过体量和火力压制敌舰;艨艟利用自身机动性进行冲撞或接舷战;走舸则负责侦察、骚扰和奇袭。此外,占据上游、争夺上风、根据水文环境部署攻守等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战术应对,也是水师统帅必须考虑的问题。

陈友谅这次出兵,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攻克洪都。汉军的巨型楼船高十余丈,上下分成三层,楼层与楼层之间互相听不见说话,每一层都放置了走马栅,据说可载运3000余人。陈友谅的如意算盘是动用巨舰乘涨潮之机强行停靠临河(赣江)而立的墙垣。这样,楼船上的大量士兵就能轻易跃上城墙,一举破城。

一到洪都,陈友谅顿时傻眼。他的楼船怎么也靠近不了城墙。原来朱元璋事先已做准备,将原本紧贴着河岸的城墙重新改建,向后移了三十步。鄱阳湖里的汉军水师只好硬着头皮登陆攻城。

人多势众的汉军步兵手持竹盾向洪都城抚州门蜂拥而来,有几处城墙在他们不惜代价的进攻下坍塌了,城池眼看就要失守。关键时刻,洪都守将邓愈率军及时出现在城墙破损口处,用火铳打了敌方一个措手不及。汉军暂时撤退。

邓愈抓紧时间在城墙破损处树立起木栅作为临时防御工事。汉军再次猛攻,守军一边用火铳射击,一边立栅。城防司令都督朱文正也亲自赶来督战。经过彻夜激战,终于击退了汉军的轮番进攻,筑好了排栅。不久,守军又在新城门一带打败了汉军。

4、洪都攻防战持续85天,朱文正守住了这个战略要地

汉军攻城接连失利,在重新补充了人员和器械后转而进攻水关,企图破栅而入。朱文正指挥将士用长槊伸出木栅进行刺杀。栅外的汉军先锋队企图夺槊,后面的人继续突进。朱文正立即锻造大量铁戟、铁钩,分发给将士继续御敌。这些武器都有横向伸出的利刃,敢于冒险抢夺的汉军手掌被利刃割烂,血肉模糊,被迫退了回去。至此,陈友谅已经黔驴技穷,洪都城依然牢牢掌握在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知道洪都被围的消息后立即从江北回师,集结了20万大军赶来增援。七月,援军到达长江至鄱阳湖的入口。朱元璋的部署显示了老到的战略眼光:他不急于进行解围作战,而是先派三支部队封锁了鄱阳湖的几个出入口,形成瓮中捉鳖之势,主力军再浩浩荡荡地开入鄱阳湖。

很明显,朱元璋的意图是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战略决战彻底消灭陈友谅的主力。陈友谅也深知其中利害,不得不解除对洪都的包围,转而全力对付朱元璋。一场规模史无前例的水战即将打响。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湖面遭遇。汉军以楼船为主的巨型战舰有数百艘之多,首尾相连,全部涂成红色。这些楼船又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舰可容3000人,中舰可容2500人,小舰可容2000人。相比之下,朱元璋的战舰数量少,吨位小,以机动灵活的艨艟和走舸为主,还有许多征用的渔船。

双方水战战术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鼓励“接舷战”:双方将士在战舰靠近时进行白刃战。不同之处是汉军战舰巨大,可在水战中横冲直撞,将对手的小舰撞毁击沉。

朱元璋针对敌军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的劣势,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7月21日,双方开始交战。朱元璋麾下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部率先冲入汉军船阵中。战场上爆发出震天动地的喊杀声,密集的箭矢像暴雨般倾泻下来,各种火器雷鸣般轰响,飞腾的火焰照耀百里之内。

在第一天的战斗中,双方士卒焚溺死者有一二万之多,鄱阳湖水面被鲜血染红。徐达身先士卒闯入敌阵,杀敌1500人,并夺取了汉军1艘楼船。另一将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焚毁汉军舰只20余艘。混战中徐达的座舰失火,汉军乘机反攻。幸亏朱元璋派军及时援救才将敌舰击退。

5、鄱阳湖激战场面,楼船、艨艟、走舸的战术对抗

这时,汉军猛将张定边突然对朱元璋的旗舰发动了一次奇袭,朱元璋的船在规避过程中搁浅,情况万分危急。朱军牙将韩成穿着主帅冠服,当着敌军的面投水。汉军信以为真,攻势略微减缓。

就在此时,常遇春等部驾驶小船赶来增援,张定边被常遇春一箭射中,被迫退出战场。朱军走舸利用速度优势对张定边实施了快速追击。据说张定边被射一百多箭,浑身如同刺猬,所幸盔甲坚厚,没有阵亡。双方激战至日落,各自鸣金收兵。

6、要不是张定边中了一箭,中国历史可能会改写

首战结束,朱元璋基本摸清陈友谅水师的底细,他胸有成竹,命令徐达率领部分将士返回应天,防止张士诚等人趁火打劫。

7月22日,朱元璋亲率水师出击迎敌。此时陈友谅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他认为要发挥自己巨舰大船的优势,必须维持一个稳固的阵形,各舰进退整齐划一,形成一个水上要塞群,朱元璋就无法突破。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铁索把船连接起来。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水战打法,为西方所无,适合在较为平静的水域使用。

陈友谅的铁索连环阵果然发挥了巨大威力,相连在一起的红色楼船,绵延竟有十里之远,望之如山。朱元璋连派三支舰队轮番进攻,因船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他的右军也抵敌不住败退下来。朱元璋连斩10名退却的队长,仍然不能制止。

千钧一发之际,部将郭兴进言:“非人不用命,舟大小不敌也。臣以为非火攻不可。” 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指挥敢死队员驾驶七条装满火药与芦苇的船只(船中还放满了身披盔甲、插上兵器的稻草人,伪装成进攻的模样),冲击汉军的铁索连环阵。

此时刮起了东北风,陈友谅对风向的变化始料未及。七只火船横冲直撞,风助火势,数百艘首尾相连的楼船彼此脱离不及,相继燃起大火。陈友谅的两个弟弟及一批将领也在大火中丧生,朱元璋军队乘胜追击,斩首2000余级。经此失利,汉军元气大伤。陈友谅见形势不利,欲退往鞋山(今大孤山),但遭到朱元璋水师拦截,只得敛军自守,消极避战。

双方相持数日。陈友谅军心不稳,部下大将相继叛逃。朱元璋乘机派军加强封锁鄱阳湖至长江的出口,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并出兵攻克了蕲州及兴国两地,又俘获了数十艘巨舰。

穷途末路的汉军,只能孤注一掷。八月二十六日,气急败坏的陈友谅集中百余艘战舰拼死突围,企图从南湖嘴打开一条通道进入长江退守武昌。

舰队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元璋以战舰和火筏四面猛攻,汉军无法前进,改道泾江突围,又遭到傅友德伏兵的阻击。在伏击战中,陈友谅头部中箭,死于乱军之中。他的所谓80万大军溃败了,5万余人投降。

7、尾声:天命所归是朱明

36天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获胜而告终。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在朱元璋的穷追猛打下,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同年,朱元璋回到应天,自立为吴王。

此战之后,朱元璋不无感慨地对谋士刘基说道:“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我出,建康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计之下者,不亡何待!乃知天命有所归也。”

可见,陈友谅的失败首先是战略上的失策。他一不能直捣腹心,顿兵坚城之下,浪费了宝贵的时机;二不能确保后方交通线安全,80万大军自困于水泊,被朱元璋一网打尽;三不能得水战兵法之要,指挥笨拙,铁索联舟又导致机动困难而被对方火攻歼灭。

凡此种种,决定了是朱明,而非陈汉,将成为君临天下的新王朝。此虽天命,抑亦人谋乎!

标签: 军事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国魏蜀吴十大精锐部队分别是什么?哪个队伍是最厉害的?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军事历史

    三国时期涌现了太多的能人异士,骁勇善战之辈,那么这个时期的十大精锐部队分别是什么?哪个队伍是最厉害的?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虎豹骑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将领,比如曹纯、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将领,虎豹骑历来由曹氏将领统帅,由此可见其重要。《三国志&m

  • 有多少日军战死中国战场?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军事历史

    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按照美国学者根据日本战中统计计算,在大陆被击毙的日军,共计四十四万余。一位研究抗战历史的专家张忠义先生,旁征博引日军史料,也得出一个接近的数字,45.5万人。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中公布的数字则为48万,而中

  • 秦朝统一天下的“四大军团”盘点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军事历史

    中央军主要有四大主力,其中关中军团以旧秦国军队为基础,是帝国军队真正的精英(也有学者认为正卒专指这只军队)。另外三支军队根据其特点,姑且分别命名为长城军团,骊山军团,岭南军团。这几只军团(尤其是关中军团)的命运决定着帝国的命运。一、岭南军团岭南军团的统帅从屠雎到赵佗战绩都并不算太出彩,这只军队平定岭

  • 龙骑兵行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军事历史

    龙骑兵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战役,盟军在此次行动过后进入法国南部。1943年德黑兰会议确定,在实施代号霸王的行动的同时,将在法国南部进行登陆(代号铁砧)作为配合。但英国力图取消此行动,抽走部分登陆舰艇用于南欧作战,美国被迫同意推迟,直至1944年7月才重新确定实施(代号改为龙骑兵)。参加登陆

  • 世界最好的十大特种部队排行榜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军事历史

    当一名征战沙场的军人是多少好男儿年轻时的梦想,因此见到军人我们都肃然起敬。在现代化军队中有一种特殊的部队,叫做特种部队,他们为执行特殊任务而存在,今天小编跟大家聊聊世界最好的十大特种部队。世界最好的十大特种部队10、日本特殊作战群9、美国三角洲部队8、澳大利亚特种空勤团7、法国宪兵特勤队6、德国GS

  • 战国时期五国攻秦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过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军事历史

    进入战国中期后,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强,至秦惠文王嬴驷在位秦简,秦国已完全占据关中,并在河东占据了汾阴、皮氏等前进基地,在河南占据了函谷关、陕城等重要关塞,控制了关中左中原的战略走廊,秦军进可攻、退可守,遂引起山东各国严重不安,开始策划“合纵”联合制秦,自后山东各国先后发动

  • 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军事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无数场战争,而每一场战争或多或少都对后来的事情,有一定的影响。有的时候一场战争,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但也可能只是两个对手之间的相互试探,打仗之后进行战术调整,以便后来继续对抗。而在三国时期,有很多有名的战役。每一场战役看上去都是那么的重要,因为三国时期有才华的人太多了。有三个国

  • 袁绍有六次机会挽回官渡之战败局?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军事历史

    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以多打少,兵力明显占据优势,袁军士气也很高,将士也不可谓不用命,但结果却惨败而回,几乎全军覆没。可所有取胜的机会都被袁绍;完美;地避开了。袁绍的失败,不得不归究于其本人在指挥上的严重失误,因为在整个官渡之战期间袁绍取胜的机会原本很多,即便有一两次失败,都不至

  • 奥尔良之围时间 奥尔良之围英国指挥官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军事历史

    奥尔良之围又称奥尔良包围战,时间从1428年10月12日-1429年5月8日期间,英国军队对奥尔良发动的围攻战。双方主要指挥官圣女贞德、拉海尔围攻战后被法国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率领军队解除,以法国的胜利告终,英军最终损失约4000人,而防守反击方损失仅200余人。相关人物奥尔良之围贞德(1412-143

  • 赫拉特攻防战经过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军事历史

    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沙俄总算是能够腾出手来继续实施自己在东方的战略了。当时的沙俄有着两大战略目标,包括了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的君士坦丁堡以及被英国人初步掌控的印度。虽说圣彼得堡的宫廷中更热衷于收复东征的圣地君士坦丁堡,但是在迫于现实的情况下,还是率先启动了针对次大陆的攻略。当然,此举也很快引起英国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