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辽高丽战争与辽宋战争的性质一样吗?辽朝为什么没有吞并高丽?

辽高丽战争与辽宋战争的性质一样吗?辽朝为什么没有吞并高丽?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512 更新时间:2023/12/28 0:32:47

辽宋战争与辽高丽战争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属于内战,是中国历史的另一次南北朝,如果算上西夏,则是另一版三国志;后者则是辽国对我国东北地区领土和主权的再确认过程。

元朝建立后,脱脱组织人员编写史书。无法确认辽、金、宋三个国家谁是正统,因此干脆单独记史,分别了做了《辽史》、《金史》、《宋史》,干脆都给承认了。因此,在中国史学界来看,辽宋之间的战争应是中国的内战。

唐朝攻灭高句丽,然后帮助新罗攻灭百济,新罗的土地一直在朝鲜半岛东北半壁。后来新罗趁着武则天掌权时东北地区发生叛乱,中央势力不能及时应对,吞并了原百济地区,并将土地向北部扩张。

唐王朝原本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安东都督府和熊津都督府治理东北和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故地。唐玄宗时,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既成事实上的承认,册封了渤海国,将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都赐给了新罗。8世纪中期后,随着唐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能力减弱,东北地区先后兴起了渤海国、后突厥、回鹘、契丹等多个强权势力。在朝鲜半岛立国的新罗也趁机侵夺唐王朝的土地,先后占据了熊津都督府的九州之地,并将土地向北扩展到大同江流域,与渤海国接壤。

9世纪后期后,新罗境内的地方豪族多次举兵叛乱,自号将军、城主等,脱离新罗统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成为最有力的势力。甄萱原本是尚州出身的农民,在西南海建立军功被升为将领。892年以完山(今全州)为根据地起兵,攻占武珍州(今光州)独立。后纠集周边豪族以扩大势力,900年自称(后百济王),於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后百济)。

弓裔891年起兵反新罗,随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战。898年以松岳(开城)为都於北部建立了(后高句丽),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称王,建立独自的年号与官制。后高句丽904年改国号为(摩震),905年改为(泰封)。

自此,算上原来的新罗国,朝鲜半岛继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前的百济、新罗、高句丽之后再一次上演了三国杀。只是这次出现的三个国家,本质都是新罗内部的分裂势力,在性质上与原来的三国时代不能等同耳语。如高句丽的主要疆土和都城、民众都在我国东北境内,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如中国的三国时代的历史剧本差不多,与曹、刘、孙三家混战数十年,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如出一辙。公元918年,

弓裔的心腹爱将王建(系地方豪强,司马懿性质)叛变自立,攻灭了泰封国,建立了高丽国,建元“天授”。随后,王建开始了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公元927年,

甄萱帅兵进攻旧主新罗,占领庆州,杀了新罗景哀王(类似夷陵之战)。随后,王建以为新罗报仇名义发动了对甄萱的战争。大战连年,最终高丽技高一筹。在936年后百济国内发生叛变时,趁机灭亡了后百济。而在935年,新罗已经向高丽奉表投降。所以,立国18年后,王建建立的高丽统一了新罗故土。

这之间有一个让高丽如鲠在喉的意外事件。即916年在东北,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这个游牧民族政权颇为强大,在公元926年就攻灭了原来的海东盛国“渤海国”。王建此时正在与甄萱作战,无暇他顾。

作为高丽太祖,王建有着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这在他给自己的国家取名高丽就可以看出来。王建自认为是高句丽的继承者,要求继承的土地自然是包括在辽东地区的东北了。可是契丹人快人一步,捷足先登。在高丽还没有完成内部整合前,就把东北给收了。

当王建整合了内部,就开始了他的扩张野心。当时的契丹(辽国)正与新兴的中原王朝宋朝进行连绵日久的大战,一连打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契丹人的所有心思都被集中到南方了幽云十六州。高丽探知消息,一面勾连北宋,一面加紧北进,攻占鸭绿江以东的渤海国故地。

高丽贪得无厌,在北宋和辽国之间首鼠两端,两头拿好处。女真人世代居住的地方被高丽无情的侵占,消息报至契丹王廷。北宋要北伐时,又派人约盟高丽,一同进攻辽国。当时是辽圣宗当政,本计划派遣攻打高丽,却在臣下的劝谏下不得不派萧恒德作为使者主动向高丽请和。辽国向来眼高于顶,目中无人,自诩为上国大朝,如今甘愿向称藩的小国高丽请和,这给足了高丽面子。

萧恒德说:“汝国兴新罗地,高勾丽之地我所有也,而汝侵蚀之,又与我连壤而越海事宋,故有今日之师。若割地以献而修朝聘,可无事矣。”

萧恒德说,高丽是新罗的继承者,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只能占有新罗之地,原高句丽之地为渤海所继承,辽朝灭亡渤海,理应从渤海手中接管原来的高句丽之地。况且,高丽既然与契丹接壤,就应该和契丹建立友好关系,可高丽不但不与契丹建立友好关系,相反越海事宋,意欲与宋联合夹攻契丹,是对契丹不友好的表现。所以,契丹特发大兵来攻。萧恒德开出了条件,如果高丽退出所“侵蚀”的原高句丽的土地,与宋朝断交,遣使向契丹“朝聘”,契丹即可退兵。

高丽国的中军使徐熙听了萧恒德的话,回答说:“非也。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都平壤,若论地界,上国之东京(今辽宁辽阳)

皆在我境,何得谓之侵蚀乎?且鸭绿江内外亦我境内,今女真盗据其间,顽黠变诈,道途梗涩甚于涉海。朝聘之不通,女真之故也。若令逐女真还我旧地,筑城堡通道路,则敢不修聘。"

徐熙的话里有几层意思。高丽虽然兴起于新罗之地,但其并不以继承新罗之地为满足,还想继承原高句丽之地,因此宣称自己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其意不外是为进取原高句丽之地寻找借口。徐熙正是按照这样一种继承理论进行推论,认为不仅朝鲜半岛北部原高句丽之地应该归属于高丽,就是包括东京(今辽宁辽阳)

在内的鸭绿江以北地区原高句丽之地也应该归属于高丽。徐熙这样说,不过是打着高句丽继承者的旗号,为本国争取利益而漫天要价。

辽国因为被北宋的战事牵绊,不想节外生枝,因此就把鸭绿江以东的数百里土地都赐给了高丽,前提条件是断绝与北宋的关系,向契丹称藩。

当辽国与北宋两个大国终于意识到谁也灭不了谁后,开始捐弃前嫌,共同建设“兄弟之邦”,辽国终于得出空来收拾反复无常的高丽了。

辽朝赐高丽“鸭绿江东数百里地”是有条件的,一是高丽必须向契丹称臣纳贡,二是高丽必须与宋朝断绝关系。可高丽在与契丹签订盟约得到"鸭绿江东数百里"土地之后,并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诺。

首先,高丽与契丹签订盟约之后,确曾一度按照盟约的要求,与宋朝断绝了关系,可很快又与宋朝秘密往来,遣使入宋,“自陈国人思慕华风,为契丹劫制之状”,"仍请归附如旧",

请求像以前一样与宋朝建立宗藩关系。王建去世时,还告诫子孙后代说,国内各个民族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性生活,不要多加干涉。唯有一条,我国久慕唐风,不能学习契丹。因此,对高丽来说,尽管契丹给了实际好处,但还是从心底里看不上。

其次,高丽虽然与契丹签订了盟约,但对契丹并不信任。他们在得到“鸭绿江东数百里”赐地的圣谕之后,当即率兵驱逐女真,修建了六座城池,防御对象就是契丹。同时,没有按照臣下属国的要求经常前往契丹朝贡。后来,高丽大臣康肇(兆)

废弃穆宗另立显宗,也没有像臣下属国一样向契丹请示并求得契丹的册封。

再次,高丽与女真虽有矛盾,但为了对付契丹,高丽除了挑拨女真与契丹的关系以外,又暗中拉拢女真以便壮大自己的势力。

辽圣宗得知这些情况之后,大为恼火,遂以高丽筑城,是“贰于己”派遣使者追索六城。高丽国王显宗王询"不许"六城。辽圣宗于是在在1010年,再次发动了第二次征伐高丽的战争。

这次战争辽国长驱直进,高丽王室南逃。辽军进入了高丽都城后,被高丽军偷袭,损失惨重,“帐族卒乘罕有还者,官属战没大半”。辽军恐怕战事迁延,就撤兵回国。高丽担心辽国怒心再起,就派了使者求和,算是给辽国一点面子。

辽圣宗自然不甘心失败,又以高丽显宗王询不亲自来朝为借口,在1014年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征伐高丽的战争。这次战争,辽军先胜后败,主要因为辽军乘虚而入,顿兵于坚城之下,却没有做攻城准备,只好抢掠一番而回。在返程中与优势的高丽军遭遇,野战中因为天气原因落败。此役辽军惨败,可作为得胜一方的高丽连年征战已元气大伤,无力亦无勇气再战。

辽国在高丽境内武功不胜,因此没有取回鸭绿江东数百里土地,但是却保有了一块在鸭绿江东的立足点,辽国建设了保州,成为辽国的东大门。

高丽国的战略价值不大,辽国的战争决心和意志不强,不愿意在这个方向投入太多的资源。辽国与高丽的战争,是为面子之战。辽国及后来的金国,对高丽这个国家往往都采取了姑息的策略,满足于其称藩。辽国的战略方向,始终在幽云十六州。高丽的应对策略也颇为高明,是一种实用主义策略,打不过时绝不硬拼,能跑则跑,能求和就求和。即使在战争中取胜了,也能适时给辽国皇帝面子,称藩称臣。

高丽本国自立国以来,平稳发展了一百多年,统治稳定性和合法性已经建立起来了,也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对这样一个牛皮糖对手,辽国提不起来兴致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对土地贪婪成性的蒙古人,也对满足高丽的称藩,就更能说明问题了。辽国之所以不灭高丽,是因为其无大用也。

标签: 辽高丽战争宋朝

更多文章

  • 明朝几万军队为何会惨败?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葡战争,明朝

    1521年,也就是明朝正德十六年,时任广东海道副使的汪锐,奉朝廷之命,起兵攻打长期盘踞在澳门、屯门两岛上的葡萄牙海军。可以想象一下,永乐帝时期大明的海军实力那是首屈一指的,到了正德皇帝时期,这种实力还是相当厉害的,在经过几天的激战之后,葡萄牙海军由于粮草军需物资无法及时供应,另加水土不服等原因,在激

  • 金蒙战争中,金国的战力如何?曾多大破蒙古骑兵!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金蒙战争,宋朝

    一般的史家眼中,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入主中原后,迅速堕落腐化,丧失战力,曾经以2万之众在护步达岗大破辽国70万大军的女真重骑,在金兀术之后,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特别是1211年蒙金战争爆发后,金国更加不堪一击,野狐岭之战,成吉思汗以4万之众大破金国40万铁骑,金军统帅独吉思忠仅率领数千人逃出战

  • 蒙金战争的初期,为什么说野狐岭之战决定了决定了金国的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蒙金战争,宋朝

    在野狐岭曾经发生过一场蒙和金的决定性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蒙古灭金的初期,在世界历史上称为以少胜多的战例。且在这场战争中间,蒙古用他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在军事历史上的优势地位,样也让金国更快的灭亡。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复盘一下这场战役的全貌。1206年铁木真将蒙古各部收入自己的麾下,同时建立蒙古国。而此时他

  • 富平之战——宋襄公和诸葛亮齐上阵,帮助南宋打金人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富平之战,宋朝

    南宋初年的时候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叫张俊,一个叫张浚。这两个人名音同字不同。张俊最终参与了宋高宗和秦桧陷害岳飞的事情,现在跟秦桧一起跪在岳飞墓前呢,算是遗臭万年了。另一个张浚却不同,他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在宋高宗、宋孝宗时期都得到重用。不过,主战派也未必就好,这位张浚有点志大才疏。他先是被宋高宗任命

  • 宋金战争中一次大规模会战——富平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富平之战,宋朝

    富平之战是中国南宋时期和北方金国为争夺川陕地区(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爆发的拉锯战,公元1130年,金国大举进攻南宋川陕地区,南宋派兵抵御,最终以金国获胜而告终。金天会八年(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金军为攻占陕西,在富平(今陕西富平北)地区,击败宋军反攻的作战。 天会八年七月,金太宗完颜晟鉴于

  • 白狼山之战的英雄是谁?千里马遇伯乐,此乃一大快事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白狼山之战,汉朝

    三国时期一位有名的将领——张辽,字文远。古人在起名的时候,名与字的意思是相关的。字是在别人对他的称呼,而在自称时,要称名字。文远在更换了三个老板之后。终于遇到了他的人生伯乐。也就是曹操。文远刚到曹军阵营的时候,就兵不血刃地劝降了吕布的残余势力昌豨。这开始引起了曹阿瞒的注意。但这才是张辽仕途的开始。张

  • 白狼山之战的结果如何?怎么评价白狼山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白狼山之战,汉朝

    东汉末年(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曹操的主力军队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 ,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因此,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胜,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乌桓的领地则被摧毁,之后乌桓的势力被逐渐

  • 当日本军拿出刺刀冲向苏联军,苏联军居然这样做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二战

    在二战时期,日军军队的一个典型的战术就是军队发起的集团冲锋的白刃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拼刺刀。而这种战斗方式在二战期间,也几乎是在我们东方战场上所独有的一种战场情景。当大批量的训练有素的矮小的日本陆军的精英端着超过他们身高的三八式步枪冲向当面之敌时,那种震撼是非常强烈的。日军的拼刺刀技术可以说是非常的精

  • 揭秘:昭莫多战役始末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昭莫多战役,清朝

    面对势如虎狼的噶尔丹,朝廷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提出西北路途遥远,兴师前往未必能够将其剿灭,主张先不行动。康熙皇帝坚决反对这种意见,指出只有边境安定,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决不能苟图一时安稳,他决心亲征。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二月,康熙皇帝组织两路大军,以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怛罗斯之战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