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决定命运的战斗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决定命运的战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52 更新时间:2023/12/30 10:26:38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江南地区,徐寿辉起兵蕲、黄(今湖北蕲水、黄冈一带),攻占武昌,继取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公元1360年,部将陈友谅杀死徐寿辉,自称皇帝,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公元1362年,徐寿辉的另一部将明玉珍在四川称帝,控制了四川。此外,还有方国珍起义于庆元(今浙江宁波),控制了浙东地区。张士诚起兵江北,控制了长江三角洲。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大。

他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投诚后,渡过长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因此,陈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划消灭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急躁、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立栅。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陈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救援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此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阵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陈友谅的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丰,造成应天空虚。如果陈友谅不是先攻洪都,而是以一部兵力对洪都进行牵制,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那么朱元璋将处于陈、张夹攻、进退失据的不利处境。但陈友谅却把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使数十万大军局处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屯兵坚城之下,苦战3月,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中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创造了我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标签: 朱元璋鄱阳湖陈友谅

更多文章

  • 东汉名将虞诩“增灶”退敌:三千人吓退羌族大军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汉,虞诩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东汉名将。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虞诩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每到冬月上报案卷,他往往哭泣流泪。他曾对人说:“东海于公高为里门,而其子定国卒至丞相。吾决狱六十年矣,虽不

  • 雅克萨之战秘闻:林兴珠带领的藤牌兵立大功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林兴珠,藤牌兵,哥萨克,

    金庸的《鹿鼎记》中写到一个林兴珠,这个林兴珠是实有其人的。17世纪中叶,沙俄哥萨克军队乘中国内部战争,无暇顾及边防,侵入我国黑龙江北岸达斡尔族居住的地区,野蛮地屠杀当地人民,并修筑了雅克萨、尼布楚二城,作为进一步侵略的据点。平定吴三桂和台湾郑氏政权后,清政府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派都统彭

  • 吴楚鸡父之战:吴王阖闾展现其军事才能的初战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阖闾,吴楚,鸡父之战,

    鸡父之战,爆发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巧妙选择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示形动敌,伏击突袭等战法,出奇制胜,大破楚军,从而逐渐夺取了吴楚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戍倡导诸侯

  • 打匈奴?如果没有文景二帝汉武帝就剩下做梦了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匈奴,汉武帝,汉朝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匈奴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是蒙古族。公元前200年

  • 楚汉潍水之战:韩信消灭齐楚20万大军成功吞并齐国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楚汉之争,潍水之战,刘邦,项羽

    潍水之战是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此战汉大将军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段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再无能力灭汉,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进

  • 宝藏档案:项羽起兵宝藏12面金锣藏在了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项羽

    浙江绍兴柯岩街道的项里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项羽宝藏的传说。项羽于江东起兵前夜在项里村埋下了12面金锣,而找到这12面金锣的关键就是破译村东草湾山上所刻神秘字符,破译了字符,就能找到宝藏。曾有人开高价宣传掌握了宝藏的破译方法,也有人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12面金锣到底价值何许,埋藏何处,到现在还

  • 解密唐高宗:远征高句丽兵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高宗,远征,高句丽,

    公元前37年,高朱蒙先生(就是韩剧中那个朱蒙)建立高句丽王国。这个王国自从建立之后就有着“优秀”的窝里斗传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668年,经历七百多年,生生不息的内斗终于耗尽元气,加上大唐远征军的强大无比,让它彻底走向了终结。公元666年,高丽渊(泉)盖苏文死了,大儿子渊盖男生代为莫离支(摄政王

  • 金国灭辽之战:势如破竹的同时对灭宋有清楚谋划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金国,灭辽,阿骨打,

    辽国在跟女真的战争中总是打败仗。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听说女真建国之后非常生气,所以亲率70万大军前来征讨女真。当然这个70万也是虚的,估计二三十万人应该有,女真是一二万人。两军激战于黄龙府,今天的吉林农安,天祚帝耶律延禧只率几十名骑兵逃离战场,基本上全军覆没。因为他这个部队里面,契丹人也不

  • 国家终结者铁木真的蒙古军队:50年横扫文明世界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铁木真,蒙古军队,金国,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蒙古建国后就不断地跟金打仗,当年英武绝伦的完颜阿骨打子孙经过100多年的汉化已经很衰落了,赫赫有名的马上民族变得文弱不堪。1219年金中都被攻陷,成吉思汗一把大火把金中都烧为白地,所以之后忽必烈营建元大都的时候就得避开金中都了。现在西二环白纸坊桥就有金中都宫殿遗址,莲花池是金

  • 楚汉战争:逆境中的刘邦狂风助其捡回一条性命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汉争霸,刘邦,项羽

    秦始皇焚书坑儒,妄想江山永固,结果自己刚刚下世,山东好汉就乱了起来。带头造反的就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想起唐人章碣的诗句:“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确让人感慨万端。不过陈胜吴广到底没有太长久,起义后不久就被人杀害。倒是刘邦项羽成了气候。项羽很勇猛,又是楚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