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古代一到打仗,军队才喊缺粮?

为什么古代一到打仗,军队才喊缺粮?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880 更新时间:2024/2/24 6:32:18

的确如此,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兵马有230多万,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几乎没人喊粮食不够吃,朝廷甚至几乎不花钱。可是一旦要打个规模大一点的仗,几次北伐下来,把富庶江南的钱粮几乎掏空了。

以至于后来打辽东的时候,为了打这一场仗,前前后后光准备粮食就准备了十几年,前后共调用粮米120万石,什么概念?相当于大明朝国家整体存粮的1/20。

这说明了一点,打仗就是一个集中消耗钱粮人命的活,而且消耗的速度相当惊人。

农耕时代,粮食都是老百姓一滴汗掉地里摔八瓣,幸幸苦苦种出来的,年景好,风调雨顺,没旱没涝,没蝗灾没瘟疫。一亩地最多也就种出百十来斤粮食。

所以明初部队自行屯垦的时候,老百姓的负担相对不算太重,只负责朝廷的便罢。部队分散在全国各地,各自管好各自的嘴,温饱问题其实都不大。

但是一旦要打仗,那就不一样了。全国各地的兵马都往某一个地点集中开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所以要先把各地的粮食收集起来,然后集中运往战场,一收集再一分发,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结果是粮食巨大的损耗。而造成这巨大损耗的原因又有很多。

首先,运输过程中的自然损耗。

运粮的途中,特别是运到偏远的边境,就需要大量的民夫,这过程中人要吃,马要嚼。往往有时送100斤粮食,自然损耗就高达60斤。所以要运100斤粮食到前线,至少准备167斤粮食。而167斤粮食在不打仗的时候,可以都到士兵的嘴里。可是到了前线,显然士兵要吃饱,地方上的老百姓就不够吃了。

其次,在征集和发放过程中出现的贪腐行为,也导致了粮食的损耗。

我们都知道一个从冰箱里拿猪肉的故事,猪肉经过不同人的手,被拿来拿去,看似没啥损失。但是凡拿过猪肉的人手上却都占满了油。而负责收集粮食再进行分发的过程中,大量的官员因此发了大财。而这些财从而来?本质上都是粮食的大量损耗中来的。

所以朝廷每次打仗,都会多多少少为粮草发愁,因为军粮损耗是实在太大。于是“开中法”便诞生了。

就是让商人自行组织筹集粮草运往前线,但是朝廷也没钱支付商人。但办法还是有的,那就凭送粮凭证到有司去领“盐引”,也就是食盐专卖许可。盐铁国家垄断几千年,凭啥给商人赚这暴利?

还不是因为打仗时,军粮消耗太大,一打仗,就缺粮的现实困境?

平时粮食不够吃可以买,战时谁卖粮食给交战双方等同资敌,就靠本国的粮食维持等于只出不进,打仗的时候体力消耗大吃的也多,完全凭人力送粮半路也得吃点不是,到地方了也就不多了,还有敌人会偷袭粮仓造成损失,没有饭吃就投降了。

有人说桐油在战争中是重要战略物资,为什么?

桐油的战略价值有多重要?最有说服力的,当属中国抗日战争现代年轻人眼里分外陌生的桐油,却是对当时艰难困苦里的中国,有着救命意义的重要底牌!

中国人种植桐树开发桐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桐油一直是领跑全世界的特产。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时,涂有中国桐油的中国建筑和中国船舶,更把诸多西方探险家看得眼热,眼热后就纷纷砸钱爆买。低调的桐油从此与瓷器茶叶等“古代中国制造”一道,持续热销西方世界。甚至,在鸦片战争轰开中国国门,诸多中国传统手工业被冲得七零八落后,中国桐油的价值,却是逆风而上。

因为,拜19世纪中叶起如火如荼的科技革命所赐,电力等新科技工业高速发展,拥有极强干燥性和抗腐蚀性的桐油,身价也就暴增。从电机电缆生产到电器制造,甚至代用汽油提炼和医药制造。先前只是“好涂料”的桐油,都是绝不能缺的宝贝。越是工业发达的西方强国,对这“宝贝”的需求越急迫。可哪里去找这宝贝?直到20世纪30年代,全球唯一的桐油出口国,依然是桐油的“故乡”:中国!于是,从风雨飘摇的清末,到多灾多难的民国。不起眼的桐油产业,就这样多年如一日,为贫弱的中国输血。到了二战前夜,在全球军备竞赛加剧的紧空气下,中国桐油贸易更是火爆。全球第一强国美国,就是中国桐油的首席买家。美国国内八百五十种工业品,都直接依赖桐油进口。美国桐油消费量占到全球的百分之七十四。中国桐油出口量,也全面抗战爆发前,达到空前的十万吨。仅1936年一年,就为国家赚取法币七千三百多万。

可以说,支撑中国全面抗战的“家底”,相当多一部分,就是靠“卖桐油”挣来的。而在抗日战争打成一锅粥,中国东南沿海近乎全面沦陷,石油等战略物资几乎全被封锁的困境下。植根西南大后方的桐油产业,却是尽显英雄本色,聪明的中国桐油业者们开动脑筋,竟创造性的从桐油里提炼出“能源替代品”。仅是贵州铜仁一地,每年生产的三千吨桐油里,就可以提炼出两千多吨“替代汽油”“替代柴油”“替代煤油”。抗战相持阶段的多次正面战场大捷,就是靠这些“替代能源”打出来!

更重要的意义是,在当时互坑成风的二战外交舞台上,桐油出口,却是中国外交打破孤立局面的“底牌”。

虽说在十四年抗战史上,与日本有着更多贸易利益的西方列强们,不止一次打过“牺牲中国满足日本”的算盘。尤其是把“自有公平”挂嘴上的美国,抗战爆发后,也是扮足了搅屎棍角色:1938年,美国一边多次拒绝中国的求援,一边敞开了日本甩卖武器。特别是日军扔在中国土地上的炸弹,更是“美国货”扎堆。但是,随着中国东南沿海被打烂,中国桐油出口几乎断绝,美国工业,也跟着自食其果,陷入桐油稀缺的局面里。于是,面对国内工业界的汹涌反对声,困于“桐油问题”的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更主动放下身段,与中国探讨“援助问题”。1939年2月,经过五个多月的讨价还价,中美双方达成了著名的《桐油借款和约》,中国以桐油贸易为筹码,承担每年四厘半的利息,换取了多达2500万美元的“商业性贷款”。

尽管在美国的“强盗风格”下,《桐油借款和约》也充满着大量屈辱性的内容,但意义却十分重大,一是在抗战最困难的1939年,获得了一笔解燃眉之急的援助,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是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获得的第一笔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援助”。纵是条款内容十分趁火打劫,却也是中国外交“破冰”路上,十分重要的一步。而桐油的贡献,也正如当时一句流行语:“一株桐树抵得过一支机关枪,一个桐果抵得过一颗手榴弹,一粒桐籽抵得过一发子弹”。”确实,艰难重重的抗战博弈里,桐油,确实是中国最困难时段的开路先锋。

也正是随着《桐油借款和约》的履行,抗战相持阶段的中国外交局面,从此大为改善。这以后,以桐油为筹码,中国与美国进行了多次交涉,促成了美国对日本的一次次“制裁”。珍珠港事件后,二战范围的扩大,更让桐油成为整个同盟国的稀缺资源。通过桐油贸易与担保,中国源源不断获得前线急需的军火援助,有力支援了抗战。甚至,中国在抗战最困难时期,从未停歇的桐油生产,更是反法西斯联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以这个意义说,桐油,还有千千万万桐油生产者们,就是为中国赢得这场战争的,永远值得纪念的无名英雄。

而这在那苦难前代,为民族负重前行的桐油生产,更证明了一个颠沛不破的真理:坚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怎样的绝境下,无论面对凶残的刀兵,还是无烟的战场与傲慢的围堵,都会自信站立,永不倒下。参考资料:《中国桐油种植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

至少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称中国桐油为世界级的战略物资并不为过。

对于桐油的战略价值,早在抗战前期的1939年就有媒体刊称其是“唯一救国的宝贝”,甚至认为“一株桐树抵得过一支机关枪,一个桐果抵得过一颗手榴弹,一粒桐籽抵得过一发子弹”。这样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在当时的国内外大环境下倒也不算太离谱。

桐油与丝、茶一样,皆为中国特产,从古代至近代,一直作为防水防腐材料用于粉刷船只,制作油篾、烟墨或充当照明燃料。但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开放,工业技术突飞猛进的西方发现中国桐油的干燥、防水、防腐、酸碱性能均优于他们过去所用的亚麻籽油,于是从1894年开始从中国进口桐油。

20世纪初,欧美航空工业蓬勃发展,桐油的作用和地位更加重要因为机身只有涂以桐油,才能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完全杜绝湿气进入,从而避免生锈。由此一来,桐油遂逐渐成为中国出口大宗货物之一。

据统计仅1935年,桐油大省四川产量就超过6万吨,按当时市价可换取外汇2000多万美元。而在1936至1937年全国出口贸易额统计当中,桐油均名列榜首,1936年出口额达7338万元,占全国出口总值10.4%。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战前后美国综合实力激增、经济发展迅速,其对中国桐油的依赖性非常大,据统计最多时美国有850种工业制成品需要用到桐油,1935年时美国桐油消费量占到全球近75%。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在1937年之前中国是桐油的唯一出产地。

恰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桐油输出业一落千丈,而起初对华援助不太积极的美国随着进口桐油量大幅下降,加上亚太形势吃紧,也逐渐倾向于联华抗日,而美方答应给中国提供援助贷款的主要条件就是换取桐油。

1938年底《中美桐油借款合约》签署,美国向中方提供2500万美元贷款用于购买美制汽车、和整修滇缅路交通大动脉,而中方则要在期限内向美方出售22万吨桐油。再之后,中美锡矿借款、钨砂借款相继达成,中方利用上述美援资金购买了4.5万支手枪、航空汽油、汽车和其他大批军用物资,有力地支撑了本土抗日战争。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对华政策变为敌视态度的美国政府还一度在香港市场上高价抢购桐油,为的就是尽量减轻因东北亚地缘格局变化而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皇室战争里谁背后背炸弹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持有炸弹的只有炸弹兵、骷髅巨人、炸弹塔和气球兵,炸弹兵、炸弹塔都是把炸弹捧在手上,骷髅巨人是把炸弹拿在右手上,背上还有一桶炸药,气球兵的炸弹平时放在篮子里,飞到建筑上空才会把炸弹那出来丢下去。没听说过国外王室有这样的事,不过我们国家有。西汉时期,汉武帝年间,太子刘据及两个儿子在“巫蛊之祸”中蒙冤被杀

  • 600年前的“越战泥潭”,大明王朝吞并了越南为何又吐了出去?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大明王朝吞并了越南又吐了出去,主要还是因为明朝统治实力有限、根基不稳造成的!越南在古代又称为安南,在汉唐时期是我国领土,后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知,中原王朝无暇顾及,安南便越发独立,直到元朝又重新恢复了对安南的统治,到了元末,安南又独立了。明朝建立后,由于国内战乱刚平,对安南主要采取安抚的政策,默认安

  • 古今中外历史上改变国运走势的战役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参合陂之战公元395年十一月,鲜卑慕容家族的后燕国与鲜卑拓跋家族的北魏在参合陂进行了一场事关双方国运态势的战役,历史上叫做参合陂之战。事件起因鲜卑拓跋氏部落的北魏国起先是臣服于鲜卑慕容垂的后燕国的,公元391年秋,北魏拓跋派遣自己弟弟拓跋觚向后燕朝贡,后燕扣押了拓跋觚,要求北魏用相当数量的马匹来换回

  • 中国古代有什么著名的战争?如长平之战、巨鹿之战等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按历史顺序排列;鸣条之战,牧野之战,长勺之战,肴之战,城濮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漠北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朔州之战,邺城之战,拒马河之战,朱仙镇之战,黄天荡之战,襄阳之战,钓鱼城之战,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之战,山海关之战,雅克萨之战,等等。蚩尤之战.赤壁之战,巨鹿

  •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精彩的“十大单挑”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中名将战场相逢,杀法骁勇,叠彩纷呈,引人入胜!现排列如下:第一,吕布战张飞关羽刘备(第5回)。第二,张飞战马超(第65回)。第三,马超战许褚(第59回)。第四,关羽战黄忠(第53回)。第五,典韦战许褚(第12回)。第六,张飞战吕布100回合未分胜负(第16回)。第七,关羽战庞德(第74回)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什么除战争外的故事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最有名的是巫山云雨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楚国宋玉的《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朝云。”这个故事主要

  • 春秋五霸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ě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

  •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历史上三大战争胜利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历史上三大战争胜利的故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话出自《孙子·谋政篇》,意思是只有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百战百胜,这句话一直沿用至今,其中的道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古时候这句话更多的被用在战场和政权的争夺上,今天就给大家讲述历史上关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故事。一、知己知彼百

  • 中外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先秦时期:牧野之战:姜尚、周武王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全军覆没柏举之战:孙伍、伍员、磕闾3万20万千里破楚,五战入郢阴晋之战:吴起5万50万大败秦军伊阙之战:白起12万24万全歼即墨之战:田单不详将燕军逐出齐国代之战:廉颇、乐乘20万60万大败燕军秦汉时期:巨鹿之战:项羽2万40万歼灭

  •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新冠病毒是一场生物战争,有可能吗?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缘起由于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无法确定新冠病毒的源头。而作为伊斯兰世界头号强国的伊朗,最近因新冠病毒而使举国陷入一场空前的危机之中!到目前为止,已有8名伊朗高官因感染新冠病毒后死之,国内感染者和死亡病例也是与日俱增。俄罗斯很多网友认为,新冠病毒或来自美国。随着伊朗国内疫情的蔓延,美国乘机加大对伊朗的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