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战国秦汉之际的参战人数守仁君认为是没有水分的。
先说战国,战国别看战乱不断,实际上处于一种小范围战乱,大环境安定的情况。各国在大战之后都会有十余年的休整阶段,使人口得到补充,国家不至于被拖垮。而且战国时期各国15至50的男性都可随时上战场,这也是原因之一。
再说兵力,进入战国之后,随着井田制的进一步崩溃和越来越频繁的战阵,各国都开始施行募兵制,使军队迅速扩充。最典型的就是魏武卒,在战国初期魏武卒一枝独秀,鼎盛时魏国可供养二十万魏武卒作战。随后秦楚燕赵韩齐等大国也纷纷建立了武卒制度。据统计当时仅齐国都城临淄就可征募二十万兵力。战时除了武卒,各国还可临时征召国人参战,战国中后期,像秦国、楚国等大国可动员超百万的兵力。即使是韩国这样的国家也能集结十余万兵力作战。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万人之后还能抗住秦国五十万人的围攻,并在随后败燕国,围燕都,败魏国。
秦汉之际其实兵员比起战国时期来说已经大打折扣了。虽然秦统一之后国家有了短暂的安定,但是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整个国家都乱成了一锅粥,这里面的人口损失是不可估计的。
刘邦灭秦后,号称拥兵十万,实际上只有四万出头,项羽联合十几路诸侯,号称拥兵四十万,但是实际上也就十万人,项羽本身能控制的军队甚至只有三万左右。
但是彭城之战的兵力也不假,当时刘邦几乎是把关中蜀地的青壮全部拉过来当兵,再加上各路诸侯联军,凑够了五十六万人奔向彭城,但是被项羽用三万精骑击败。刘邦战败后,不得不把关中老弱全部拉过来守荥阳,导致关中劳动力锐减,出现了大饥荒,米价飞涨,甚至发生了人相食事件。
谢邀,先说观点,古代打仗个人认为应该是交替式的拼消耗、士气、毅力的战争。就是前赴后继,直到一方完全覆灭或是溃逃。几十万人大战水分较多,如果因为一次战役先后有几十万人参与这是有可能的。
第一,指挥系统的限制
如果是几十万人的会战,那么基本就是外围交兵的那层在打,又或是敌人突进己方兵阵才有可能与内部的士兵交战。几十万人一字排开,那么战场就延伸百里之长了,主帅怎么指挥调度?以少胜多多数就是胜利指挥调度上。
第二、运输系统的限制
古代交通不便,如果集结一个几十万的军团,先不说时间上需要多久单是每天消耗都是惊人的。其实胜负就在几万人之间,一旦几万士兵溃败、后逃会带动后方士兵一起溃散,而如果此时主帅命令突击,那么就会出现自己人相互践踏,等于自毁灭亡。也许有些士兵根本没有与敌人交手就胜利了,也许直接被溃兵裹挟逃跑了。动则几十万人大战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的
第三、兵者诡道也,偷换概念
在中国古代,作战部队其实分三种:一种为战兵,顾名思义就是负责作战的部队。一种为辅兵,平时负责辎重,押运粮草,守备据点,战时为预备队;最后就是民壮,负责转运粮草,修建营寨,开山搭桥的。所以有时候古代人喜欢把辅兵和民壮的数目也拉入军队总数,说起来好像是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但直打仗的时候,其实也就几万人在一起厮杀!把自己的人数夸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恐吓对方,也可以为自己打气,何乐而不为呢,对自己又没啥损失。
如果您喜欢或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并点赞、评论、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书写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