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中国的地形分布,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首先来看大范围的地形分布。北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冷的要死;南边,山高林密,潮湿多虫;西边,高原盆地,趴不上去;东边,全是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古代是被限制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只有一个可以用于东西方交流的地方,河西走廊。但是太窄了,军队过不去。所以,想要绕个大圈子不可能。
再来看看国内的地形分布。太行山,武夷山,雪峰山等,大部分都是呈现南北分布状态。而秦岭,阴山这样的东西走向的山脉又太靠西边,对于中原作战的影响并不大。
所以,地形分布决定了,在古代军事实力没有现在那么发达的条件下,翻山越岭是很困难的,再加上缺医少药,会死很多人,给军队带来极大的损失。
再来看地理位置。中国大陆处于北纬50°和北纬20°之间,越往南,温度越适宜。所以从北往南打,是从不适宜的地方到适宜的地方打,从南往北打则反之。人嘛,都是喜欢舒服的环境。
最后再来看地域文化。北方自古以来就是政治中心,所以北方的战争活动比较频繁。自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南方比北方相对来说比较富庶。所以打南方可以以战养战。而打北方,补给线长,不利于长线作战。
所以,综上所述,从北往南大,比较好打。赵匡胤,成吉思汗,皇太极都是从北往南打的典范,都有着经典的战略路线。西从甘肃四川,中从太原湖北,东从徐州浙江,都可以很轻松的打下来。
历来的统一战争除了明朝,大致都是从北打到南包括解放战争!原因有三点:1.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马匹产自北方;2.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在北方黄河流域,并对南方产生扩张;3.北方的气候造就了北方人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关!
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有哪些?
这道标题很有特点。
具体而言不外乎以下特点,第一从分裂到统一。
第二,从统一到分裂。
第三,改朝换代。
第四,巨大的民变。
从分裂到统一的战争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的战争。
王莽篡汉时期的绿林、赤眉大起义。
东汉末年由张角起义导致的军阀大混战。
西晋时期的腐败导致的五胡乱华。
隋朝由大运河导致的民变,由此出现的杜伏威、窦建德、翟让李密的瓦岗山起义。
唐朝末年黄巢大起义导致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大混战。
元末由刘福通的红巾军大起义。
明末由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发动的农民大起义运动。
清朝后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最后是七七事变、全国全面抗战之前的中原地区爆发的蔡锷护国运动、蒋介石的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介石和广东李济深的战争。
远了不提,就说近一点的,南京大屠杀日本人杀了多少不用我讲了吧,每个人都应该知道。
新四军成立前,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闽浙赣三省有哪些主要的游击队?
研究军史也需要点常识和技巧,新四军在1937年底正式成立时,共设四个支队共10300人,其中兵力最多的一部,是由活动在鄂豫皖游击区的红28军改编的第四支队约5000余人,以高敬亭为司令员,这个之前专文介绍过。鄂豫皖根据地在哪里呢?大别山咯,所以第四支队显然是长江以北的红军,不在问题涵盖范围之内。
(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
而以陈毅为司令员的第一支队,组建时下辖第1团、第2团共2366人,其中第1团主要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整编而来(原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余部),以支队副司令员傅秋涛(开国上将)兼任团长,副团长江渭清。第2团主要由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湘南红军游击队整编而来,团长先为张正后由王必成(开国中将)接任,副团长刘培善(开国中将)。
因此陈毅的一支队大约是由五支红军游击队合组而来的,在残酷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在敌人疯狂的重兵围剿之下,大部队是很难生存的,所以各根据地是小块的、各游击队也是建制小而精悍的,从几十人到数百人不等。新四军成立后,由于第一支队最早东进开辟敌后战场,所以发展的也最快。
(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下辖第3和第4团共1800余人,主要由闽西、闽粤边、闽赣边和浙西南等四地的红军游击队整编而来。之前在坚持游击战争期间,各游击队的番号普遍有虚张声势的考虑,所以各部兵力其实不多,比如粟裕率领的“浙西南挺进师”,听起来好像是个师级编制,而在整编时只能缩建为第3团三营,因为只有500人的规模。
新四军第二支队于1939年11月与第一支队合并,组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再后来又渡江挺进苏北,因此也是未来“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最重要的一部分,从各级首长的名字就能够解读出来,比如陈毅、粟裕、张鼎丞等等,部队发展的速度也很快,到黄桥决战时,陈粟率领的部队已有三个纵队7000余人。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新四军第三支队由原来活跃在闽东、闽北的红军游击队合编而成,初建时以张云逸(新四军参谋长,开国大将)兼任支队司令员,谭震林为副司令员,下辖第5和第6两个团2100余人。三支队成立后主要在皖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距离新四军军部较近,所以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遭遇重大损失,余部后来并入新四军第7师。
综上所述,根据1937年10月南京军事委员会发布的正式命令,新四军实际是由南方八省共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而成,但不包括海南岛的琼崖纵队和西南地区的滇黔桂边游击队。其中坚持在闽浙赣三省的有9支武装,分别是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闽西、闽粤边、闽赣边、浙西南、闽东和闽北(其实还有个较小的闽中游击区,因此南方共保留了16块游击区)。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
在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下山、集中和整编过程中,也有部分游击队由于警惕性不高遭到蒋军袭击或者缴械的,比如在福建“漳浦事件”中,闽粤边特委领导的红3团近1000人就中了圈套,被敌人包围缴械,最终仅有100余人冲了出去,其损失令非常人痛心。
尽管新四军组建时仅有10000余人,但是在1941年重建军部时已发展到七个师90000余人,而到了抗日战争胜利时,新四军更是壮大到30多万人,这其中南方八省各红军游击队的老底子起了重大作用,能够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坚持下来的普通战士,每一个都是久经考验,都可以成为新四军的优秀基层干部。
(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
叶飞的闽东独立师、粟总领导的红十军团余部、黄道唐在刚领导的闽浙赣省军区和特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