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突然看到朋友圈有消息说,评书大师单田芳去世了。
然后顺手转发了消息之后,看到一个朋友吐槽说,对单田芳根本不感冒,觉得他的嗓音沙哑刺耳,说的评书也没什么特色,套路模式,所以,她很理解不了,怎么会有一批八零后七零后突然冒出来悼念这位说书人。
不能说这位朋友说的不对,有对评书感兴趣的,就有对评书不感兴趣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像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电视都没有,家家最多就有个收音机就很不错了,听广播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娱乐了。广播能够吸引小孩子的,一个是广播剧,比如《刑警803》就是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的广播剧,然后就是听评书。当然,说书人有很多,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等等,这几个人的评书陪伴了我们的童年岁月,每个人喜欢的人不同,我最初听的是刘兰芳的《岳飞传》,每天着迷的不得了,评书都是中午十二点半开播,我们是十二点放学,每天中午一放学,就飞奔回家,到家差不多正好开始,就这样开始迷上了评书,然后开始找纸质版的《岳飞传》来读。《岳飞传》听完才开始听单田芳。
单田芳的评书大概喜欢的就非常喜欢,尤其是他那个破锣一样的嗓音,不喜欢的会非常讨厌。他的嗓音是他最大的特色,慢慢听着就会非常入迷。我听单田芳最早听的是《三侠剑》《童林传》《白眉大侠》《乱世枭雄》《隋唐演义》等等。对评书入迷了,都想找很多纸质版的图书来读。但是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读纸质书的感觉没有听评书的感觉好。这倒不是我对纸质书有意见,而是因为看多了,发现这些评书的纸质版基本都有统一的套路,有些无趣。比如这些武侠故事,都是各种比武较技,动不动都打群架,动不动就有高人出来。一般来说,主人公的功夫都不是很高,总有世外高人在,所以打来打去的,听到最后前面的基本忘光了。还有一个问题,比如想《三侠剑》《童林传》《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等,其实跟真正的武侠相去甚远,基本都是官府抓贼,为统治者服务,比如童林是跟胤,徐良展昭跟开封府包公包青天。这些评书听起来过瘾,细究起来都不靠谱。
所以,很多评书长大之后就不会在听。但是童年的那份记忆却是真真切切的。真感谢他们在我们童年的时候带给我们这么多的快乐和营养。早一个文化和精神生活贫瘠的乡村中,说书人给了我们很多文化上的滋养,精神上的丰腴。从这点来说,应该向单田芳等这一代的也是最后仅存的说书人致敬。
单老说的评书《太平洋大海战》,我反复听了三遍,一字不漏的听,深夜静悄悄的听,说的真好,真捧!大开耳光,大长见识,大增学问,从中了解了许多知识。怀念单老先生。
《三国演义》评书谁说的好?
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要高单田芳先生一筹。单先生说书还是以江湖传奇故事为最好,像《三侠五义》、《白眉大侠》、《明英烈》之类的,而他说文学性强的书还是有江湖气息,感觉有些不伦不类。袁阔成先生家学渊源,温而不慢、火而不燥,是说才子书的典范。请楼主自己再耐心品评品评。另外天津有一位老先生叫姜存瑞说《三国》是一绝,与别家不同另成一派,楼主有兴趣可以搜一下他老的音频或视频。
说到《三国演义》的评书,这里边叫人喜欢的有两个人,袁阔成和单田芳。如果真要说出个最好,个人认为袁成老师的三国评书讲的最有韵味和情节。相比单田芳来讲多了一些历史底蕴,这个相比来讲,听后自明。
袁阔成老师说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因人说书。所谓因人说书,就是说袁阔成先生善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说书的书目。该说什么书不该说什么书,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取舍的。不知道,这个回答您是否满意,权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