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外国战史还是中国战史,翻越和克服了地理上的艰险环境出奇兵的事例有很多。
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越是看似不能通过的地方也恰恰是敌人防守最疏松的地方,这叫兵出险着,它是一个奇案,但也是一个险案,不险不奇、以奇制胜。
举个例子讲,在三国时期邓艾利用钟会在剑阁拖住姜维的机会,兵出险着偷渡阴平关,从阴平小道出奇兵直奔成都,一举消灭蜀国。
第二个战例是1940年的阿登之战,发过自知在未来一定会与德国发生战争,所以在当时倾尽全国之力修建了一条沿德法边境线的一条坚固的防线,并命名为马奇诺防线。
这是一条非常坚固的防线,在当时德军如果正面进行强攻是不可能突破的,于是他们选择了从比利时越过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的方案,结果是一举成功。
类似于这样出奇制胜的战例有很多,不胜枚举。
但我今天想在此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次真实性的战例。
这是一个真实而成功的战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它的名字叫《蛇谷奇兵》。
在战斗打响之后,当时的我军一个师意欲对当面的越军一个团发起围歼,为了保证一个不剩的全歼对面的越军,需要派一个坦克连突入敌后堵住敌人的后路。
当时的方案有两个:第一个方案是坦克沿四号公路实施穿插到达敌后的班岗。
而另一个方案是由师参谋肖军提出的从蛇谷一带实施穿插到达班岗。
四号公路地势平坦,坦克容易通过,但是敌人防守很严。
而蛇谷一带地势十分的险要,如果从驻地出发到达敌后的班岗,一路需要通过蛇谷、石板坡、齐河和蛇口崖。
四道关口中的任何一道如果稍加不慎都会令我军的坦克营损失惨重甚至全军覆没。
但是任何事情都以不利的一面,也同样有有利的一面。
在这条充满险峻的道路上,没有敌人的一兵一卒的把守。
用敌军团长的话说,我们处于兵力不足,而兄弟部队也没有进行布防。
在四号公路无法突破的情况之下,师长采取参谋肖军的建议派一个营的坦克,并由肖军任营长率兵出发。
坦克营出发不久就进入了蛇谷,蛇谷不仅毒蛇随处可见,而且森林茂密根本就没有道路。
在坦克营历尽艰险强行突出蛇谷之后,又遇到了下一个关口石板坡。
石板坡倒是没有毒蛇猛兽,但这里的地势是一个斜度很大的陡坡,用坦克驾驶员赛德胜的话说,连猴子在上面走路也要四处拐弯。
连长华东也说过这样的陡坡,在装甲兵作战史上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但是营长肖军显然在战前对这一地势进行了了解,凭借事先的充分准备,他们最终通过了石板坡,并将此消息报告了师部。
在通过蛇谷和石板坡之后,一路前往班岗的道路再无天险可言,我军顺着乡间小道一路前行。
但后面的道路虽说相对平坦,但却充满着隐隐的杀机。
在到达齐河之后,坦克营本想及时通过,因为齐河的水刚刚达到腰部,对于准备充分的坦克营来说算不上难事。
但不料我军的这一动机被越军察觉了,他们开闸放水对我军坦克营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但营长肖军在坦克还尚未渡河之时,早已派出了侦察小分队摸到了敌人的水站,在他们刚刚打开闸门之后,司马排长就消灭了他们。
在通过齐河之后,我军坦克营全速前进,一路直插敌后如入无人之境。
但这时我军坦克营深入敌后进行穿插的行动被敌人完全知道了,再无任何秘密可言。
他们不甘心就此被歼,蛇口崖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关口,如果我军一旦通过蛇口崖就会到达班岗,完全堵住他们的退路。
他们急速派出一个特工队,抢在我坦克营到达之前占领有利地势,堆放炸药进行爆破,将巨大的石头从山顶炸到公路上,巨石堵住了我刚刚到达的坦克营。
我军坦克营面对巨石无法通过,正在着急之际,对越南民俗十分了解的我边防民兵覃队长却打探到了还有另一条通往班岗的小道。
于是,营长肖军决定留一个坦克连在蛇口崖继续与越军周旋,由他率领另外两个坦克连沿刚刚打探到的小路绕道省城直奔班岗。
肖军在出发之时是午夜零点,根据他和师长的约定到达班岗的时间是二十四小时,也就是午夜零点。
他们为了取得奇袭的效果,来了一个大穿插中又搞了一个小迂回,一路实行无线电静默。
就在指挥部无法和肖军他们取得联系而着急,参谋长眼瞅着手表的分针在逐步指向零点时,师长问了一句:“肖军他们有消息么?”
参谋长无奈的摇了摇头,便问:“要不要实行第二方案?”
就在这时,电台里传出了营长肖军激动和兴奋的声音:“报告师长,我们已经按时到达了班岗!”
师长传令,部队按时发起围歼。
经过一夜的激战,由于营长肖军在班岗地区堵住了敌人的后路,使得敌人无一漏网,被我军全歼。
新四军与伪军的官陡门之战,粟裕用了三天时间,克服天气、地理等不利因素,穿过日军数道封锁线,辗转奔袭一百多里,最终仅用八分钟结束战斗,在几乎没有损伤的情况下,大获全胜,书写了新四军抗日战场上一个经典战例。
1939年初,挺进敌后的江南新四军处于日伪军和蒋军的夹击之中,周围环境错综复杂,形势也愈加严峻,地处小丹阳地区的新四军第二支队,被日军在周边拉起的封锁线压迫围困,处境艰难,副司令员粟裕为了争取主动局面,打击为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决定对敌实施反击,并把目光盯在了官陡门。
官陡门据点位于芜湖近郊,是整个封锁线的中心,驻有三百余名伪军,防守力量相对较差,粟裕量力而行,决定先攻弱敌,以确保胜利。
但官陡门距离根据地一百多里路程,路上地理条件复杂,河流沟壑交错,还要穿过数道敌人的封锁线,并且据点周围几里内有好几处其他日伪据点,极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增援,所以长途奔袭官陡门计划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但粟裕认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看似地处中心、固若金汤的官陡门据点,实则疏于防范,不堪一击,只要计划周密,行动果断,必能克敌致胜。
在经过反复的筹划和精心的准备,1月18日上午,粟裕率二支队三团冒着寒风冷雨轻装出发,向北行军50余里后,部队隐蔽宿营,按兵不动。
直到19日下午,粟裕才组织部队上船,转向西行,在敌人眼皮底下渡过丹阳湖,中途又换乘几艘不易让人发觉的装肥料的货船,抵达预定地点后,再次宿营待命。
至20日傍晚时分,粟裕才带领部队冒着凛冽的寒风继续向西突进,或水或陆穿插疾行,至21日子夜时分,距官陡门20余里时,又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粟裕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走水路,敌人可能己封锁了渡船,不能保证会及时渡河,如果走陆路,则会多绕十余里路,此时部队已行军近9小时,十分疲劳,可一旦不能在天亮前赶到官陡门发起攻击并结束战斗,将会前功尽弃,甚至还得不偿失陷入敌人重围。
容不得过多考虑,粟裕当机立断,走陆路,他命令部队克服一切困难,跑步前进,为了节省时间,官兵们饿着肚子在寒冷的黑暗中急行军,并神不知鬼不觉的通过了沿途的敌据点,至凌晨4时许,终于抵达官陡门,粟裕这才松了一口气。
按照预定方案,兵分两路,粟裕率一部从西面进攻,而另一部则从东面突进,两面夹击。
隐蔽行进至据点不足30米时,在碰响最后一道铁丝网的留铃后,粟裕果断命令部队发起攻击,顷刻间,东西两路枪声、手榴弹声和“缴枪不杀”的喊声,响成一片。
还在睡梦中的敌人,顿时乱作一团,他们打死也不相信,怎么可能会有新四军如神兵天降般的说到就到,稀里糊涂中或送命或做了俘虏,转眼之间,新四军已占领了伪军司令部,极少数伪军趁着黑夜四处逃窜了。
整个战斗过程只用了短短的8分钟,连同打扫战场,20分钟全部结束,当周围的敌人闻讯后,虽然都快速的抵达官陡门增援,但此时粟裕早已率部押着俘虏、带着战利品不见了踪影。
新四军以一名卫生员和一名司号员负轻伤的代价,歼灭伪军200余人,俘虏57人,并缴获了大批枪弹物资,只可惜伪军司令因外出未归侥幸漏网了。
此战过后,官陡门一带立刻传出了《四老板是天神》的民谣:“四老板是天神,一飞飞到官徒门,这边唱着凯歌去,那边急煞了小日本。”
官陡门之战,虽然规模不大,粟裕也只是小试牛刀,但谋划之卓、计算之、出兵之奇、战斗时间之短,都堪称是突击战的经典战例,也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