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历史上有那么多有名的战役,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336 更新时间:2024/2/23 6:42:17

挺进大别山,是军事上的一个奇迹。

很多人在看解放战争的时候,觉得挺进大别山将当时中原大地上实力最强劲的一支野战军,拖垮、拖瘦,军队主力从最初的14万,到出大别山的7万人,损失不可谓不小,所以很多人单从数字上就将挺进大别山作为一个失败的战例。

这些都是没有从战略上进行考虑,或者不能通晓当时中国的解放形势,而产生的错误观念。解放战争进行的第二个年头,国民党在全面进攻失败之后,改为重点进攻,而关内最重要的地区是山东和陕西,这两个革命根据地在国民党的进攻之下,不断的压缩。到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辗转陕北的大山之中。山东野战军在国民党南北夹击之下,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战略迂回空间逐步被压缩。

此时的延安和山东都面临比较艰难的情况,比军事更困难的是经济。由于解放战争初期都是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虽然我党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为战略目标,但是战争持续在解放区进行,解放区本来面积小,加上战争对经济的压力就更加大了,很多根据地都面临吃饭难的问题。

面对战略被动的情况,毛主席决定打破这一被动的局面,蒋介石应该不会想到,当毛主席在陕西的山沟沟里面转悠的时候,他已经想到了如何打破这一被动局面的高招。毛主席这次将目光集中在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得中原这的天下,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又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

中原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运河,西迄汉水。占领中原就可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敏锐的发现了国民党的咽喉,既薄弱又重要,这个区域就是中原,而要立足中原,就需要到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大别山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伤心之地,解放战争开端就是由此爆发,当时国民党调集30万之众,围剿我中原野战军的6人,最后中原野战军被迫撤出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区到大别山又千里之遥,若是南下大别山,就需要跨越国民党控制的区域,而且要与数个国民党集团军擦肩而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行动。

毛主席将这一重担交给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也是后来的“刘邓”大军。刘伯承元帅知晓毛主席的意图之后,认真的研究了南下大别山的军事路线,他深知这是一次极为冒险的军事行动,也是一个收益巨大的军事行动。作为我军的高级指战员,刘帅深感此行的责任重大,若少有不慎,则不仅仅是十几万将士的性命,更有可能整个解放战争都会受到影响。因为此次南下毕竟是太凶险了、太凶险了。

这也是我军主力第一次跳出外围作战,是属于没有后方支持,没有伤员安置、没有弹药补给等等,是一个尖锐的矛,锋利,但是易脆。面对这样的情况,毛主席也对进入大别山又过三种前途估计:一是没有到达大别山,被打回来了;二是到达了大别山,站不住脚,被打回来了;三是到了大别山,也站住了脚。

毛主席一向是一个“自信人生两百年”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悲观估计,从这也可以想象到挺进大别山的困难。刘邓二位首长同样对大军的生存产生了担忧,但是在1947年6月的一个晚上,当刘邓首长收到毛主席从陕西发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着“陕北已由为困难”的字样,看到这些,二位首长没有犹豫,开始了南下挺进大别山的征程。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而后刘帅命令部队在黄河虚晃一枪,声东击西,搞得蒋介石昏头转向。之后刘邓率领大军南下,甩开了在后面的国军,等到国民党醒悟的时候,刘邓早已大踏步南下了。

从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开始行动;11日,越过陇海路;17日,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4日,渡过汝河;27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开了大别山的新征程。

刘邓大军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突破了敌人的数道封锁线,安全的到达了大别山。大别山的形式比预计的更加严峻,当时桂系统治大别山,对辖区内实行了严格的压迫政策,使得我军进入之后,很难建立根据地,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刘邓大军的努力下,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挺进大别山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反攻,也是经济和政治上分反攻,它将战争引向了敌占区,减轻了陕西和山东的压力,同时减少了解放区的战争,使解放区的经济的到缓解,从政治上也开启了反攻的号角,给了国民党很大的震撼。

“挺进大别山”从战略上是变被动为主动,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是毛主席高超战略思想的体现。从战术上,“挺进大别山”是我军在这段时间唯一一次成功的大兵团外线作战,是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大胜仗。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上都可以称之为奇迹。

“天下已定蜀未定,天下未乱蜀先乱”,巴山蜀水,自古天险,抗战八年四川和重庆始终未破,得以成为抵抗日寇侵略的政治经济中心。而解放战争后期第二野战军的席卷大西南,几乎是教科书一般的经典战例,国民党军队试图构建的“大西南堡垒”和90万部队,居然被50万解放军一举荡平,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战役的歼敌最高记录,无与伦比。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第三、第二和第四野战军约170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注意这三个野战军的进军位置,是陈粟的三野在左,渡江后直取浙赣及淞沪地区;刘邓第二野战军在中,攻击目标从表面看是江西、湖南及远方的广东地区;林彪第四野战军在最右侧,以盘踞在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作战对象。

而实际上,第二野战军还担负着秘密西进,从湘西直插川东进而解放大西南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军队在四川的布防与抗战时期类似,主要在两个方向,其一是拱卫川北的“陕甘边区绥署主任”胡宗南所部(西安已经丢了),其二是防守鄂西和川东南的“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所部,这两位黄埔一期生已经成为蒋介石最后可以倚仗的嫡系。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判定解放军必然从川北发动进攻,因此胡宗南的防区成为重点。

宋希濂根据形势也同意这一判断,但对防守四川信心不足,企图联合胡宗南先逃滇西,遭到蒋介石严斥,从战争结果看,貌似宋希濂是对的。

(胡宗南剧照)

为了掩护第二野战军的秘密进军,解放军各部进行了南北两个方向的战略佯动,在西北地区,第一野战军发起“扶眉战役”,打垮了胡宗南与“马家军”的联合部队,胡宗南率残部退入秦岭、大巴山防线,兵力只剩下14个军16万人,贺龙随即赶到前线,亲率第十八兵团周士第部10万大军不断佯攻胡宗南,造成要夺取川北和陕南的假象。

在中南地区,第四野战军发动“宜沙战役”,将宋希濂的部队(8个军10万人)从鄂西的宜昌等地彻底赶了出去,同时割裂了该部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

(宋希濂剧照)

四野仅留下第47军监视退往川东南的宋希濂兵团,主力则大踏步南下寻歼白崇禧的桂系部队,摆出一付对宋希濂不理不睬的态度,国军上下更坚信贺龙麾下才是进川主力。然而刘邓大军以陈赓第四兵团伪装主力继续南下,野司指挥杨勇第第五兵团从江西上饶秘密开进湘西,陈锡联第三兵团也由郑州集结南下,在四野的身后隐蔽西进,完成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布局。

1949年11月1日,第二野战军突然发动川黔作战,以第三兵团两个军及转隶刘邓指挥的四野第42军、47军、第50军和湖北军区部队组成左右两个集团,一榔头砸向毫无准备的宋希濂所部;以第五兵团附第10军迅猛杀入贵州,然后马不停蹄调头向北攻击,完成了对重庆的三面包围。宋希濂惨败于川东,12月19日在大渡河畔被俘,增援而来的罗广文兵团亦被打垮。

(宋希濂被活捉)

蒋介石为保卫重庆,下令胡宗南部队放弃秦岭和大巴山防线入川,解放军第十八兵团随即跟踪追击进入川北,国民党军队已经是顾此失彼,11月30日重庆解放,所有国民党残余部队全部退往成都平原,四川南北两个大门洞开,云南卢汉起义后,四川敌人已无处可逃。

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国民党部队开始了争先恐后的“起义大潮”,随着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四川军阀的起义,紧接着是罗广文兵团起义、郭汝瑰兵团起义、赵子立兵团起义、孙元良兵团起义(孙本人逃走),而胡宗南部署完“成都决战”后离开部队擅自飞往西昌,又造成所部裴昌会兵团起义、李振兵团起义,西南国军已是兵败如山倒。

胡宗南最后的残部被歼后,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西南战役结束,刘邓首长指挥的所有部队为:二野6个军、四野3个军、部分地方部队,加上贺龙率领的一野3个军大约50万人马。

总计消灭国民党军队10个兵团部、49个军、133个师共计93万余人(其中起义40万人),完成了中国战争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彻底解放大西南,堪称军事奇迹。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关于赵一曼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国共产党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

  • 赵一曼 的英雄事迹 150字 概括地说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姓名:赵一曼学籍:黄埔军校六期党派:中国共产党籍贯:四川省宜宾生卒:1905—1936军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学名,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县百花镇人,1926年进入宜宾市女子中学(现宜宾师范)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

  • 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短一些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1932年赵一曼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身负重伤的赵

  • 赵一曼英雄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

  • 赵一曼的英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领导抗日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调到东北,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1933年,赵一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同年4月,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1934年春,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发动群众,建立

  • 赵一曼的英雄事迹(简短一点,50字左右!)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但赵一曼坚贞不屈,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2010年

  • 赵一曼的英雄事迹 300~400字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

  • 你还记得多少革命英烈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作者:毅品文团队凯风,无授权禁转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较为陌生的一场战争。但是这次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战场上,却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事迹与前面所讲两场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相比,毫不逊色。今天我们认识一个“董存瑞”式英雄,他叫王忠殿。王忠殿自幼崇拜英雄,他听过许多革命战争年代

  • 革命战争的故事300个字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yù)传》。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周联军获胜巨鹿之战项羽秦军:40万,起义军:6万起义军胜利官渡之战三国时期袁绍约110000人曹操20000曹操胜利赤壁之战三国时期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孙刘联军获胜求采纳!!!1943年,刘志丹牺牲7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