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多了,中华虽大,但哪个地方能容得下几十万人一起混战?说是几十万大军,都是分队伍分地方进行战斗的,50万大军分5个分军,分军再分5-10个部队,一个将领带几百人或者几千人,再说也不是全军出击,不得留人守大本营?
而且两军对战肯定有各自的队服区分
既不是脱光了打,也不是穿着一样的衣服打。怎么可能分不清。
严格的制式服装、兵器、训练方式,可以分清的。打起来就上,看见不一样的打。鸣金收兵就回去吃饭。
古代战争中是否有因为人民的支持反败为胜的案例?
秦晋韩原之战,正是秦国三百百姓突然加入,使秦穆公反败为胜。
提到韩原之战,还要从晋国骊姬之乱说起。晋献公晚年听信宠妃骊姬谗言,逼死太子,迫使公子夷吴、重耳出逃。晋献公死后,晋国陷入内乱。
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就是晋惠公。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发生了旱灾,于是晋国向秦国借粮。秦穆公答应了晋国请求,把秦国粮食借给了晋国度灾。
两年后,秦国发生了旱灾,向晋国借粮。晋惠公和臣下商量这件事,大臣们说,不如趁着秦国饥荒去攻打他,一定可以取得成功。晋惠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发动军队向秦国进攻。
秦晋双方在韩原展开决战,秦穆公、晋惠公也亲自上阵,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上下。晋军虽然理亏,但战斗力却不弱。将军韩简率领精锐部队,几次突破秦军防御,逐渐占了上风。
此时,战场发生了反转,晋惠公的马车陷入了泥沼之中,秦穆公发现战机,带领士兵急追晋惠公,不料不仅没捉到晋惠公,自己反而陷入晋军包围,岌岌可危。
正在这时,突然杀出三百壮士,奋不顾身奋力拼杀,不仅帮助秦穆公脱困,还乘势俘虏了晋惠公。
事后,秦穆公一问,原来这三百人都是秦国岐山脚下的野人。有一年,秦穆公在岐山下打猎,丢了几匹好马,追查下去,原来是给山里人偷走吃了。官员们建议处死这批无知的山民。但秦穆公却说,君子不能因牲畜而加害于人,我听说吃了马肉,不喝酒对身体有害。他又命人给这些人送去一批好酒。
这些人一直很感激秦穆公,这次听说秦晋交战,就跟在秦军后面帮忙,看到秦穆公遇险,就奋不顾身冲出帮忙,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
最著名的战例的应当是武王伐纣。
当时武王的军队只有两万五千人(也有四万五千人的说法),而纣王临时编制的军队却有十七万,武王无必胜的把握。
但纣王的十七万军队大部分由奴隶组成。这些奴隶们平时受尽了奴隶主的压迫欺凌。而最大的奴隶主纣王的暴政早已失去人心,纣王成了天下共同诛讨的对象。
接战后。纣军的奴隶们阵前起义,反戈一击,帮助武王的军队攻打纣王,纣王兵败自焚。
武王大胜。推翻了商纣,建立起周朝。
毛主席把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无疑是广大人民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