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有: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英战吕布、关羽败走麦城和舌战群儒等:
1、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2、孔明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
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任务。
3、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
之后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4、关羽败走麦城
孙权见关羽实在无礼就决定趁关羽和曹军交战的机会,夺回荆州。他的大将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
在吕蒙渡江的同时,曹操派大将徐晃带大队人马攻打关羽。徐晃的兵比关羽多,他把关羽包围起来。
关羽退到荆州城外的一个小城麦城。这时,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之后,关羽突围不成功,在麦城被捉,因不肯投降,孙权杀之。
5、诸葛亮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
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大家知道三国时期有什么感人的小故事吗?
看到这提问,散发弄舟拔动大脑中熟读过三国的细胞群,展开搜索。率先入脑的竟是刘备吃过人肉那一章节。这一章或许在年少时读演义,就严重震彻过心房,至今留痕。确切的说已超脱感人的慨念了,有人的成分了。
《三国演义》第19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有一小段说的是吕布依附徐州的刘备,反客为主,打败击散刘备。刘备落荒而逃,欲往许都投奔曹操。路上饥饿,到一村中遇到一叫刘安的猎户。刘安感其亲民,招待刘备,却没有肉,竟杀了自己老婆取肉为肴,还对刘备诈称是狼肉。天明刘备上路,发现厨房有一妇人尸体,才知吃了人肉,不胜伤感上路。
原文:
演义虽是文学作品,但罗贯中在写此书时,参考翻阅了大量史籍、评话。这一段未必空穴来风,想是罗贯中于哪本史料散传中搜得。因为在古代类似割肉待客的小文,这个不是个例。某种程度代表了古人一种道德价值观的偏差。
想来古人的价值观或许看了,会有感动刘安之义,多有点赞。但日新月异,现代人看了定会瞠目,咬牙之余,莫说感人了,拍案撕书的心,怕是都有。这从另一方面说,儒家等旧文化观念,有优良处传承之外,也有糟粕所在。有些观点甚至在泱泱社会发展大潮中走向了现今观念的对立面。刘安杀妻待客,书中想表达的是什么?表达刘备仁政,民之备敬?还是待客要诚,赤心一颗?它透出的只能是古人慕虚颜面、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
古人对冥冥万象认知有限,以不变的所谓道德思维,去框定日夕万变的时间长河,肯定是削足适履,是错误的。古时优良的道德理念,今人当多传承。糟粕之处,当认真看清,或纠正或掘弃。
倘若罗贯中穿越而活,再修三国,定也会因时而删除此小节。而今人再版《三国演义》,实应把这一小段剔除。因为它给人的感觉,不再有一丝感人,而是更多的气郁。
古人也挺可逗,一方面讲孝义为重,母亲至爱,一方面又传播妻子如衣服,女人难养。同为女人,同为人母,境却不同。古之某些理念,到底是为天下人民着想的,还是为封建君权纲常服务的,怕他们这家那家的诸子,自己也眯眯瞪瞪说不清吧?!
刘安杀妻,一点也不感人。或许感动过旧时腐朽的人。回答有些偏离提问,权当借占一角,当反面教材一用吧。
找补一个真感人的小节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东平名士毕谌,深为曹操赏识,曹操做兖州牧时,毕为别驾。张邈与吕布联合,与曹操作战,在东平绑架了毕谌的母亲、妻子、弟弟、儿女。曹操知道后,辞退毕谌,让他去投奔张邀看望家人。毕谌大为感动,跪谢而去。后来,曹操攻破吕布,捉到了毕谌。曹操没有计较顾虑什么,还说:“作为人能孝顺他的亲人,不也会忠于君主的吗!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仍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的国相。
真实中的曹操是大智慧、大胸怀的,绝不是演义评话中描写的心狡腹奸之人那样的。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被人广为流传的诗词,不仅是诗词的美妙绝伦,其背后更是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故事~
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所以通过这首诗不仅能表达出曹植对于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感到无奈悲凉,也为后世劝诫避免杀戮作为警示。
由此可得这首诗的背景表达了三国历史中的感人故事。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