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世界战史上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是哪一场?

世界战史上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是哪一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987 更新时间:2024/1/23 20:00:58

说到世界战争史上最漂亮的歼灭战,笔者认为还是1949年9月至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南五省、歼灭国民党白崇禧集团的战役。具体来说即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

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南下解放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后,蒋介石遂以实力尚存的胡宗南、白崇禧集团为骨干,扼守西南、华南,与台湾相呼应,抵御解放军的进攻。

对此,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决策,彻底消灭盘踞在中国大陆上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

歼灭白崇禧、胡宗南集团就是“大迂回、大包围”的经典战例,所不同的是,歼灭白崇禧集团的行动计划是明的,歼灭胡宗南则是暗的。换句话说,白崇禧非常清楚解放军行动计划,却无计可施。

歼灭白崇禧集团的任务交给了解放军当时最大的一个战略军团第四野战军,同时配属了第二野战军最强大的一个战役兵团第4兵团,由四野司令员林彪统一指挥!

战役的结局或许早就注定,但是作为叱咤风云20多年的桂系军阀首领白崇禧,远不是那么简单。战役的进展也并没有按照毛泽东之前设想的那样进行,林彪和白崇禧这两位极具才华且性格独特的军事将领的对阵,注定要险象环生。

按照军委部署,解放军的行动计划是,以四野第12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指挥5个军,组成中路军,南下攻占宝庆,截断湘桂铁路,歼灭白崇禧部第71军;以二野第4兵团和四野第15兵团共5个军组成东路军,由两个兵团司令员陈赓、邓华指挥,南进广东;四野第13兵团两个军组成西路军,由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向湖南西部的芷江、黔阳前进,截断白崇禧西撤贵州的通道。

按照以上部署,解放军大有在湖南境内一口吃掉白崇禧的企图。

白崇禧又岂能坐等被吃?不过面对解放军的三路大军,白崇禧也开始出招了。

白崇禧部大多集结在湖南衡阳宝庆一线,按照林彪的设想,一旦解放军发起攻击,白崇禧势必留下掩护部队让主力南撤广西。这样,中路军就可以抓住国民党军殿后的部队,吃掉他一两个军。

但是白崇禧的表现好像并没有要撤退的意思,相反,白崇禧调动了7个军的兵力布置在了全长不到200公里的衡宝公路上,大有同中路军决战的架势。

白崇禧这招让身经百战的林彪不免有些懵圈。单就兵力数量而言,衡宝线上的国民党军并不比肖劲光的中路军人数少,而且都是桂系的主力部队。而中路军依然处在原计划作战的行动中,并没有与白崇禧决战的充分准备。换句话说白崇禧部占有局部优势,贸然决战,显然不利。

为了保险起见,林彪命令各部队停止攻击行动,收拢部队准备在衡宝公路与白崇禧决战。但是,由于担任穿插任务的第45军135师没有接到野司和兵团部的命令,依旧按原计划以强行军速度南下。直到135师越过衡宝公路进入灵官殿地区后这才接到野司的命令,不过135师已经处于国民党军集结的腹心地带了。

135师身陷敌后,这让一向沉稳的林彪不免有些紧张。但是片刻的紧张之后,林彪又一次果断下定决心,利用135师吸引住国民党军,集中中路和西路军一举将其歼灭在湖南境内。

135师的行动这下轮到白崇禧懵圈了,本能的以为衡宝公路似乎隐藏着某种不祥的预兆,于是,白崇禧下令全线撤退。

这样一来,135师成了阻击部队,原先待命决战的中路军各部也迅速出动,向南追击。但是,仅仅一个135师无论如何挡不住20多万桂军的撤退行动,解放军并没有在湖南境内全歼白崇禧集团,只歼灭了白崇禧最精锐的4个师,约4.7万余人。

就在林彪和白崇禧在湖南境内斗法的同时,解放军东路军22万大军在陈赓、邓华指挥下进入广东。此时广东的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基本上被白崇禧调到了湖南,防御相对空虚。东路军进展十分顺利,几乎就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广州。最大的一场战斗也就是10月26日在南海边的阳江地区围歼了企图逃往雷州半岛的刘安琪兵团,歼敌约4万余人。随后,邓华的15兵团留驻广东,准备进攻海南岛,陈赓则指挥第4兵团继续西进广西,参加围歼白崇禧的广西战役。

此时白崇禧手里还有18万正规军和12万地方部队,广西又是他苦心经营20多年的根据地。对此,林彪也不敢掉以轻心,仍然按照既定方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的方式向广西推进。西路军的程子华第13兵团翻越湘桂边境的大苗山,进入广西西部,截断白崇禧退向云贵的道路;东路军的陈赓第4兵团进入广西南部沿海,切断白崇禧退往海南的道路;中路军的肖劲光第12兵团则继续从正面进行猛烈进攻。

无论是林彪还是白崇禧包括参战的国共两军各级将领们,都深知这一仗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前者考虑如何不使后者跑掉,后者则考虑如何跑掉。

广西战役从11月6日打响,20天之内,解放军相继占领桂林、思恩、柳州、梧州,深入广西腹地,白崇禧西撤云贵的道路完全被切断。从广东西进的陈赓兵团,于23日控制了粤桂边境170公里的地区,切断了白崇禧集团逃往雷州半岛的道路。

面对解放军从东、北、西的三面包围,白崇禧决定孤注一掷,集中兵力于南线,猛攻陈赓兵团,企图夺路而逃。但此时的桂军早已由当年的下山虎变成了惊弓鸟,陈赓兵团从正面顶住桂军的进攻,邓华兵团从侧翼出击,一举粉碎了白崇禧的攻势行动。眼看向雷州半岛撤退无望,白崇禧只好选择从钦州撤退。

但是林彪却不给他这个机会,命令各路大军衔尾穷追。

对于白崇禧来说,这是他有生以来遭遇过的前所未有的大溃败,通往海岸的各条道路上都挤满了扔掉枪支奔逃的桂军官兵,狼狈至极。不过大多数还是没能逃出广西,就被追杀而来的解放军全部歼灭。

12月11日,四野第39军占领镇南关,14日占领中越边境的龙州,标志着广西战役的结束。

此战解放军以伤亡和失踪2470人的代价,歼灭白崇禧集团17.2万余人,其中俘虏16万。

广西战役的结束,标志着纵横中国政治舞台20余年的桂系彻底消失!

淮海战役,被斯大林称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这是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大决战,这是一场超出毛泽东、蒋介石最初战术构想的大决战,经此一役,赢得一方势如破竹,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解放了全中国,而败的一方则山河日下,九层塔瞬间崩塌。粟裕因此战而得名战神。蒋介石因此战被迫下野,退守台湾。这就是解放战争中起着承上下的淮海战役。

毛泽东和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构想1948年9月当济南战役的枪声还在作响之时,得陇望蜀的粟裕已经开始谋划在徐蚌地区发起“淮海战役”,南下夺取两淮(淮安,淮阴)进而直取高邮、宝应。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小淮海”,至于之后是如何转化为“大淮海,大决战”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他打算采取“攻济打援”的战法,派出苏北兵团的三个纵队外加一个纵队负责攻城,其余全部主力则部署在宿迁至运河车站之间的运河两岸,负责阻敌增援。歼灭可能从徐州和海州前来增援的敌军。鉴于济南战役时增援的敌军不敢前行和战场上的多变性,粟裕又准备了第二套作战方案,“如果敌军不来增援或者来增援被阻,则进行第二套作战方案,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

在经过反复推敲后,粟裕于9月24日将此作战方案上报给毛泽东,主动请战,建议去腥淮海战役。没想到电报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回复: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并电令粟裕要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那么为什么黄百韬兵团如此重要呢,因为毛泽东得到确切情报,邱清泉兵团将于近日退守至商砀地区,黄百韬兵团将退守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而新安镇和运河车站正是粟裕预先设想的打援战场。

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准备

1948年10月23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发布了淮海战役的战备命令,决定集中华野全军16个纵队,38万人马,四路推进。

1.东路苏北兵团,由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指挥2纵、中野11纵、12纵共计3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的25军。阻止其向新安镇撤退,切断其向海州,连云港的东逃之路。

2.中路归华野司令部,粟裕担任总指挥,下辖1、4、6、8、9纵,鲁中纵队、炮兵纵队7个纵队,兵分五路,直取黄百韬兵团驻地。华野11纵、江淮独立旅予以配合,实施南北对进,夹击黄百韬。

3.西路右翼,由山东兵团许世友统一指挥,下辖7、10、13纵。切断黄百韬兵团西退的去路。

4.徐州西北一路的3纵、两广纵队,晋冀鲁豫独立旅统归中野陈毅、邓小平指挥力求拖住孙元良部能东援,保证东线主力包围,合歼黄百韬。

蒋介石关于淮海战役的准备

毛泽东和粟裕正为淮海战役筹谋运筹之时,深感寒意的蒋介石和他麾下的将领们也没有闲着,此时也在紧张的商讨着“退敌”之策。徐州剿总司令杜聿明没能增援济南,让同为黄埔系的“袍泽”王耀武城破人“亡”,毁于一旦颇感内疚,于是他拟定了一个亡羊补牢,主动出击的计划。

他分析说,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刚刚经过济南战役的消耗,必须休整一段时间才能再战,而此时的徐州国军有4个兵团,20个军,装备、兵力尽战优势。而且在济南战役时没有损失,无须调整即可投入作战。

杜聿明提议可先发制人,趁中野,华野距离较远之际,以白崇禧的华总“剿总牵制中原地区的中野,以徐州”剿总'采取奇袭战术,长驱直入攻击山东的华野,收复泰安,济南。蒋介石听此方案,甚为满意,马上批准他10月15日开始行动,但是此计划不就就被搁浅了,因为此时东北战事告急,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正大杀四方,无人可用的蒋介石只好派杜聿明去救火。

杜聿明一走,蒋介石的南面江山还得有人去守护,咄咄逼人的华野还得有人去对付,国防部长何应钦至只得亲自出马主持召开中原局会议。大家集思广益,很快便有了结果。他们分析华野的行动轨迹,判断中原会战将在徐州地区展开,而徐州“剿总“所属部队分散在东起海州,西至郑州的漫长战线上,态势极为不利。于是打算放弃郑州,开封等次要城市,屯兵于徐州,呈决战之势。

“守江必瘦淮,坚决固守徐州”,不久蒋介石调整兵力部署,将华中“剿总:白崇禧的第2军和15军,编入五大主力之一18军所在的黄维兵团。尾随陈毅、邓小平的中野主力北移。牵制。阻挠中野向徐州方向进击。具体方案如下

1.徐州主力放弃陇海线各次要城市,仅留1到2个军守徐州。集中主力在徐蚌线两侧实施攻势防御,与共军决战。2.华中“剿总”所属的黄维12兵团向淮阳以西推进,加入徐州战场。11月5日,参谋长顾祝同奉命赶往徐州,着急“剿总“所属的高级将领会议,传达具体作战计划。

这时,万事俱备的粟裕已抢先出手,并决定于11月6日发起集结,11月8日发动总攻,为了迷惑敌人,打乱其部署,他还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派出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南北夹击李弥兵团,攻打徐州的假象。

果然不出粟裕所料,邱清泉、李弥和黄百韬几个兵团司令欣然上当。徐州会议上他们各个草木皆兵,都说自己的防区出现了大量的共军。邱清泉强调自己是主要目标,说共军的大批人马集结在鲁西南。先头部队以达曹县,成武;黄百韬则反驳说,郯城以北也发现了大批共军集结,主要目标是自己。

作为总指挥的刘峙左右为难,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后断定华野将由鲁西南南下,目标是攻打徐州,而不是徐州以东。而此时位于徐州以东的黄百韬俨然成了粟裕的首要目标。

此时的黄百韬还在风声鹤唳中,决定立刻实施徐蚌会战计划,放弃海州和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与津浦路徐蚌段做攻势防御。

深感忧虑的蒋介石也加紧调整了部署,将孙元良的16兵团由商丘移至蒙城,确保徐州西侧的安全;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在永城集结;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移至临淮关;李弥的13兵团由碾庄撤向灵璧,负责机动增援。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回防至运河以西;冯治安第三绥靖区放弃临城,枣庄,退守韩庄,台儿庄;李延年的第9绥靖区撤销,所属第44军原计划从海上撤退,因无船只,改由黄百韬指挥,沿陇海路西撤。

徐州“剿总:指挥四个军守备徐州,五河,蚌埠;黄维的12兵团开赴阜阳,太和,加入徐州作战。

一时间,蒋介石在淮海战场集结了7个兵团约80万人,几乎是关内全部精锐,而华东野战军的兵力不到4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和可能参战的中野部队也不过60万人。

粟裕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

部署完毕,蒋介石稍作放松,但对徐州总指挥刘峙很不放心,几经思考,蒋介石将杜律明从东北调至徐州,让其担任副总指挥,负责整场战役指挥,刘峙则挂虚名坐镇。

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愚者千率,必有一得”。蒋介石的部署有一步棋歪打正着,就是让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西撤靠拢徐州。

此时的黄百韬还在等待海州的44军归建,准备11月7号再行动,但华野发动总攻的时间是11月8日,一天之差,整个战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粟裕当机立断,马上将战役发起的时间改为11月6日,当晚,夜色朦胧,寒风袭袭,正是“狩猎”的好时机,粟裕下令战役开始,一面上报毛泽东并高中野邓小平、陈毅、华东局。一面下令部队立即执行。

华野三路人马火速行动,很快便拿下鲁南的郯城和苏北的邳县。犹如泄闸的洪水,一道道急流滚滚向前,直逼夜色深处的黄百韬兵团。

这盘酝酿许久的大局终于拉开了序幕,毛泽东很激动,第二天回复粟裕:不必事实汇报,要灵活处置,如无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越坚决,越能去取得胜利。

华野南下的部队很快遭到了第三绥靖区的阻击,但在指战员何基沣,张克侠的巧妙周旋下,成功策划起义,带领2.3万人成功归来,此时徐州的东大门豁然洞口。

粟裕马上命令王建安的7纵、10纵、13纵由张克侠的防区向贾汪、台儿庄地区南下,与宿迁,睢宁北上的2纵、12纵、中野的11纵和13纵南北对进,切断黄百韬西撤的道路。

此时的黄百韬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但粟裕也不轻松,因为在此之前他就察觉,徐州远不止黄百韬一个兵团,蒋介石的精锐,嫡系都行色匆匆的赶往徐州,似乎有随时集结撤至江南的可能。

此刻粟裕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是即可收手,还是乘胜追击将徐州集团的刘峙集团全部打掉呢?如果是后者,蒋介石的精锐和嫡系集团经此一战便彻底解决,多年的苦战也能就此结束,但是蒋介石绝不会坐以待毙,两军必有一场大规模的恶战。

粟裕立足于全国战场和局势,紧张,谨慎的思考,推演着。在分析中原战局后,他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与蒋介石的最后决战的各项条件均已成熟:

首先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已经合并,实行了统一指挥,总兵力已达60万人。又是胜利之师,士气高昂.

再者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军队在数量上已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华北的傅作义以分身乏术,断不然分兵支援徐州战场。如若增兵,东北野战军可随时挥师入关。

而且蒋介石和桂系之间向来矛盾重重,待我全力攻打徐州兵团之时,白崇禧断不会拼命救援,蒋介石在淮海战场虽有80万兵力。但是士气不振,各兵团之间战略意志不同意,完全可以采取分割包围的办法将他们逐一歼灭。

最后,从战场态势来看,徐蚌地区是决战的最佳场地,他紧靠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根据地。在人力,物力上可以得到及时的支援。战区地形一览无余,没有江河山峦作为阻碍,适合大兵团机动作战。

周密思索之后,他于11月7日向毛泽东建议:中原野战军在歼灭刘汝明部后指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州之敌退路,使李弥,邱清泉不能南撤。

此刻,粟裕已不不将黄百韬这样的兵团方在眼里了,而是要一举拿下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在内的整个徐州集团了。粟裕知道中野兵力不足,于是主动请缨说,在打掉黄百韬兵团后,以主力协同中野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

电报发出,毛泽东并没有马上复电,这是一场事关前途命运生死对决的顶级决战,事关重大,他不得不慎重。

此刻的毛泽东也在紧张的思索、权衡中。8个小时候,终于有了决策的结论。他给粟裕回电:同意通告与之有关的华东局,中原野战军陈毅和邓小平、中原局,完全采纳粟裕的建议,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断其南窜之路。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竭尽全力保障我军供应。

蒋介石和国民党将军的命运,就这样在毛泽东和粟裕来来回回的对华中定格下来,此刻小淮海终究演变成大淮海。大计已定,打掉黄维兵团势在必行了。

既然大局已定,粟裕首先要歼灭的就是被切断后路的黄百韬兵团了。

此刻的黄百韬正苦不堪言,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两天之前他还觉得平安无事。优哉游哉等着44军归建,计划一同撤至徐州,但仅仅两天就发生这么大的变故,前方的路被堵死,三面都是华野的部队吗,运河车站和窖湾已危在旦夕。

运河车站是黄百韬撤往徐州的必经之地,距离东面的新安镇仅100里,他麾下10万军队连同家属在得知华野马上就要杀来,此刻已经乱作一团,指望运河桥上仅有的一座桥抢渡,可谓难上加难。

此刻的黄百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如丧家之犬,他带着兵团主力灰头土脸一身臭汗挤过运河铁桥,麾下的第44使见后方的华野部队正大部赶来,慌忙掉头向徐州逃窜,但刚到曹八集就遭到了华野11纵的迎头痛击,很快被歼灭.

粟裕合围的口袋收拢,无处可去的黄百韬被团团包围所在碾庄地区,已是囊中之物,5个军的大兵团在过河时已被歼灭1个军外加2个师。但是,此刻他并不能轻松下来,歼灭刘峙集团,截断徐蚌铁路,孤立徐州的设想还未实现。

徐蚌铁路即徐州至蚌埠路段,紧靠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是徐州到南京路上的交通线,也是刘峙集团的唯一补给线和南撤蚌埠,通往长江南岸的生命线、

截断徐蚌铁路,将蒋介石主力消灭与长江以北,是淮海战役的重中之重。粟裕异常焦虑,频繁致电毛泽东,请求友邻中原野战军就近截断徐蚌铁路。而截断徐蚌铁路的关键点就在宿县。

宿县是徐州和蚌埠之间的节点,北距徐州150里,南距蚌埠180里,是刘峙集团的弹药补给站,拿下宿县就等于堵住了刘峙集团后退的道路,大决战的设想才能实现。此前,毛泽东和中野司令员刘伯承就曾有过夺取宿县的想法,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实现,现在粟裕火力火燎的接连来电,终于引起了毛泽的重视。

11月10日,他电令中野陈毅,邓小平,集中主力,竭尽全力拿下宿县,歼灭孙元良部,中原司令部接令便开始行动。,于11月12日攻下宿县。关上了徐州集团南撤的大门。后顾之忧已解决,终于可以一心一意的收拾黄百韬了。

黄百韬骤然被围,10万精锐命悬一线,蒋介石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之余,急令刘峙和杜聿明出兵救援,以孙元良兵团以及“剿总”直属的72军守备徐州;邱清泉、李弥兵团一共5个军16万人外加40辆坦克从团战推进,向碾庄攻击前进,以74军和独立骑兵旅为总预备队;同时令黄维兵团向徐州急进。

邱清泉和李弥带上援军开拔后,杜律明相当自信,认为距离黄百韬被困的碾庄不过80里,一个星期之内必然到达。

殊不知粟裕早已厉兵秣马,严阵以待,战役刚打响时,他就安排了山东兵团7纵、10纵和13纵截断黄百韬回撤徐州的通道,随时准备阻击徐州出动的援军。此刻宋时轮正指挥三个纵队,在徐州以东大许家地区沿陇海线两则组织防御,为协助其正面攻击,裕又增派了2纵、12纵和中野11纵在徐州以东攻击邱清泉,李弥的侧后,由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指挥。

11月12日,杜聿明指挥援军开始与华野组局部队交火,邱清泉和他的第五军依旧是老一套,飞机、大炮。坦克和步兵冲锋轮番上阵,双方你来我往打的异常激烈。但两天过去,机械化装备的援军仅向前推进了4公里。

华野的阻击部队异常的顽强,子弹打光了用石头砸,用刺刀刺,始终坚守阵地不退。杜聿明这才发现国民党军的战术技术,战斗意志同华野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与黄百韬会师的信心遭到严重打击,感到战斗发展已经出乎其意料之外,不是那么乐观了。

这边杜聿明指挥救援不利,同样的华野攻击黄百韬兵团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碾庄面积不大,十多个小村落,四周筑有外壕和围墙,远远望去是一座再普通不过从村庄,然而里面却是一座易手南攻的堡垒,有火力,兵力相互支援的集团式环形阵地。

此前,李弥兵团还在这里驻扎过,建有密集的地堡群,每个村落都有独立的防御支撑点,每个支撑点又呈字母堡式的交通壕兵坑,彼此纵横交错,想在短时间内拿下碾庄,绝非易事,而且黄百韬兵力多达4个军,战斗力强悍,此前华野还未打过如此大的见歼灭仗,必然带来在兵力使用和战斗技术等许多问题,这大大增加了指挥与作战过程的难度。

华野这边攻击不顺,仅三天伤亡就达4300多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进展异常缓慢,不少将领已经产生了畏难情绪,粟裕见攻击不顺,决定暂缓进攻,改用近迫作业的攻击方式,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拿下碾庄。

毛泽东对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进展也极为关切,了解到华野的伤亡很大后,他于11月14日致电粟裕说: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时间可能要打2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在10万以上。“伤亡10万以上的气魄,部分将领的畏难情绪顿时消散。

11月15日,粟裕与毛泽东商议决定,暂缓诱歼前来增援的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计划,突击集团加紧土工近迫作业,夜幕下,华野官兵齐上阵,挥锄轮镐,一条天纵横交错的战壕桥人延伸,直到黄百韬前言阵地100公尺处。

等了一夜的黄百韬也不见敌人进攻,心想:莫不是共军放弃攻击,撤退了?急忙派出士兵前去侦察,侦查员小心翼翼刚一露头,枪林弹雨接踵而来,只得狼狈而归。

又一个夜幕将领,突击集团的进攻又开始了,先是各个炮群进行火力覆盖,然后再坦克的掩护下发起攻击。以每晚夺取两三个村庄,歼敌一个团到一个师为目标,逐村展开争夺。明碉暗堡连同里面的官兵一个个消失,黄百韬终于撑不住了。激战到11月22日,碾庄守军被全歼。没有等到援军的黄百韬绝望举枪自杀。

至此,淮海站难以第一阶段的大幕落下,徐州集团被打掉1个兵团部,8个军约18万人,粟裕和华野成了第一赢家,俘虏约14万人,但此刻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粟裕都没有丝毫放松,淮海战场上蒋介石还有6个兵团近50万人,而且全部是国军精锐,接下来的战役并不好打。

11月23日,也就是黄百韬被全歼的第二天,黄维兵团还在不管不顾北进,与中野激战,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个兵团却犹犹豫豫,行动缓慢,远远落后于黄维。由此,黄维兵团便失去了此役的掩护,成了孤军深入的羔羊。

从一年前挺进大别山便很少打大歼灭战的中野司令部,很快就捕捉到了这一难得的战机,于是,马上致电毛泽东和粟裕,“歼灭黄维之机甚好,建议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加入黄维歼灭战。

先打黄维本是粟裕下一步的战略构想,他深知战机稍纵即逝,马上答复:“当遵命首先以大力协同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对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他决定以阻击,袭扰为主,如此,便有足够兵力支援中野作战。毛泽东也复电中野,说当前局势,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从驻马店风尘仆仆,一路跋山涉水,千里驰援徐州战场的“书呆子”黄维,正紧赶着进入“围猎场”。

黄维这边已被牢牢锁定,而作为总指挥的杜聿明却全然不知,他正在谋划带领徐州人马南下,与向北的黄维、李延年,“南北对进:一举歼灭共军,打通徐蚌之间的交通,殊不知粟裕对此早有防备,将华野分为南。北两个作战集团部署。

北线集团由8个纵队组成,任务是以大弧形包围徐州,监视和牵制徐州主力,阻止杜聿明向南增援;南线集团由4个纵队加2个旅组成,任务是阻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进。

杜聿明果然来了,11月24日,他命令李弥防守,“老窝”徐州,邱清泉和孙元良则带着他们的兵团沿津浦路东西两侧南下,向符离集进攻,很快就遭到了在此等候多时的华野部队的猛烈攻击,战斗打的格外激烈。

杜聿明身经百战,始终不信邪,下令“层层督战”拼死进攻,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却收效甚微。最多也只向前了五华里。

第二天,一个“噩耗”更让杜聿明震惊不已,与他对进的黄维兵团被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的中野重重包围。黄百韬被灭,黄维被围。蒋介石和杜聿明谋划多时的南北对进,打退徐蚌线的作战计划已烟消云散。黄维被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此刻,中野的攻击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黄维兵团毕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不说,手下作战更是勇猛无比,其中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更是军中翘楚,豫东战役,南麻战役能在粟裕和华野的围攻下顺利突围。足见其厉害。

而中野在挺进大别山之后尚未恢复元气,重型火炮更是少的可怜,想要在短时间内拿下黄维兵团是不可能了,为了解刘伯承、中野的忧虑毛泽东将华野最具威力的特纵炮兵旅全部调去攻打黄维,还令粟裕再派出两个纵队位于固镇以北休息,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投入战斗。

粟裕估计中野由运动战转为攻坚战之后,进展必然缓慢,于是将自己挖地道,近迫敌人阵地,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分割歼灭黄百韬的方法告知了陈毅,碾庄经验果然奏效,又有华野两个纵队直接参战,激战两天后,黄维的阵地已大幅度缩水,人马也损失了3万左右。作为军中翘楚的18军此刻也无力回天,只待苦苦支撑,等候援军的到来。

蒋介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黄维自己就是增援徐州的援军,而今被围受困,危在旦夕,哪还有兵力去就他呢?

思前想后,已无兵可派的蒋介石之能依靠阻止和蚌埠的两支人马,决定分兵两路救出黄维“:一是让杜聿明指挥徐州南下3个兵团解救黄维,之后一同南撤,刘峙率徐州”剿总“机关飞往蚌埠,指挥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再度北上接应。多年经营的徐州,就这样放弃了。

蒋介石放弃徐州可以,但是要带走徐州的人马是万不可以的,粟裕认为,突击对华野并未不利,让他离开坚固防守的徐州再消灭最好不过。如果杜聿明固守,将加大华野歼灭的难度,因而他决定不把敌人堵死在徐州,而准备对付敌人突围。

毛泽东也对杜聿明的下一步动向格外关注,11月28日电告粟裕等人说:“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武汉逃跑的可能。”粟裕做了仔细的分析,认为杜聿明大概率会向两淮撤退,而不会西区武汉,他判断是,杜聿明有三个可能的突围方向,其中两个对其不利,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南逃,但要迅速解决装载3个兵团的船只,码头是相当困难的。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但这一路河川纵横,水网甚多,不利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所以最有可能的向西南突围,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他分析说:这一带地形开阔,一马平川,且紧靠黄维兵团,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缺点是将遭到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的强力打击。

这正是杜聿明的的撤退路线,他下令南线的华野部队,除7纵,特纵继续吸住中野围歼黄维,13纵和6纵换防监视李延年,刘汝明再度北援外,其余10纵、11纵和6纵立即北返宿县原地待命,准备截击杜聿明。

几个小时后,杜聿明果然来了,这天晚上,他实施了各种隐真示假的迷惑举动后,下令各部开始行动,麾下三员干将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急忙带上自己的兵团和地方人员共30万倾巢而出。粟裕很快得知杜聿明已向西南撤退,遂即下令华野11纵全力追击,同时电令袁也烈指挥渤海纵队占领徐州,济南战役之时他上报给毛泽东“今冬占领徐州”的设想终成现实。因杜聿明行动迅速,华野追击部队赶了一天的路程,撤退方向中野所属的豫皖苏军区,粟裕当机立断,致电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等人同时上报毛泽东,要求他们立即阻击,迟缓杜聿明的行动,等待华野主力的到来。一时间,豫皖苏军区部队在前面堵截,迟滞,华野11纵则在后猛速追击,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三十万人马只能慌忙跑路,毫无招架之力。

华野官兵不顾蒋介石的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不管寒冬腊月的苦寒,不顾后勤的供应不及,一路穷追猛赶,终于在12月4日佛晓前将杜聿明集团合围。

长舒一口气的粟裕,又把焦点转移至攻打黄维的战场,他得知蒋介石又有几个强弩之末的举措,一是准备将武汉的宋希濂兵团东移浦口,向蚌埠开进;二是令其子蒋纬国带领重甲部队到达蚌埠,增援黄维兵团,三是杜聿明也建议,抽几个军空军蚌埠,与李延年、刘汝明汇合。

这时候,淮海战场上三处作战,纵使华野主力已包围杜聿明集团,形势仍不可小觑,他还阻击蚌埠北上的援军,所以粟裕决定先集中兵力打掉黄维兵团最好,他认为如果南线任何一支援兵赶到,都将影响中野对黄维的作战,而歼灭杜聿明最少需要20天时间,必须要集中兵力打掉黄维,再歼灭黄兵团。所以粟裕电告毛泽东、刘、邓、陈,建议在此期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掉黄维,在集中兵力歼灭杜、邱、李兵团。刘邓欣然应允。

当天晚上,粟裕派出华野参谋长陈士带领3个纵队和一部炮兵南下,协助攻打黄维。在经验丰富,装备精良的华野部队攻击下,5天后黄维兵团就被全歼,兵团司令官黄维也被俘虏,而在围歼杜聿明的战场上,李弥兵团也被吃掉一半,邱清泉兵团也被歼灭三分之一,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宣告结束。蒋介石已无力回天。

接下来粟裕以10个纵队组成东、南、北三个突击兵团,分别在10纵司令员宋时轮、山东兵团谭震林、苏北兵团韦国清的统一指挥下;以其余7个纵队和地方武装担任围追堵截,一旦发现杜聿明突围,立即合围将其歼灭。杜聿明和官兵们久困绝境,弹尽粮绝,救援无望,往日威风凛凛的主力兵团顷刻间被打得七零八落,经过四个昼夜的激战,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残部近20万人,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只有李弥洋装打扮侥幸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蒋介石一战丢了5个兵团56人,其中粟裕和华野打掉了4个兵团18个军44.3万人,粟裕凭此一战封神。毛泽东欣喜不已,当有人问淮海战役谁的功劳最大时,他感慨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攻。

而郁郁不得志的蒋介石也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逼迫下狼狈下野,至此,胜利的步伐已大踏步迈向我们。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什么“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正是如此,中国军队虽然最后没能守住九省通衢之地的武汉,但是在历经三个月的大会战中,通过层层防御和不断消耗敌人,实现了“以血肉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而日寇受占领区扩大、补给线加长和精锐师团伤亡严重的影响,在攻取武汉后一度失去了进攻能力,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雨来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喜欢游泳,他的游泳本领可高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在夜校里他知道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朴实的话语。秋天,鬼子又开始扫荡。一天雨来趴在炕上念识字课本,忽然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来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

  • 你知道关于白求恩的故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白求恩是加大拿共产党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也是著名的医生,1938年为支持中国的抗战,他来到了延安,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随后赴晋察冀根据地救治伤员。白求恩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八路军组建了医疗队,在艰苦、简陋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治病救人,为八路军伤病员做手术。从1938年11月至19

  • 战鸽快飞 --动漫说了些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本片是迪士尼与英国Vanguard动画工作室合作所推出的3D动画电影,本片在英国早于2005年3月25日就上映了,在美国的戏院则晚了五个月才推出。本片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角Valiant是一只年轻的信鸽,他服务于英国皇家空军旗下的信鸽服务部门,在本故事中他经过辛苦的训练,终于能够

  • 世界大战中的感人的小故事,越简短越好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

  • 二战时期有只鸽子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是战鸽格久。1943年11月18日,英国第56皇家步兵旅为了迅速突破德军的防线,请求盟军空军火力支援。战斗打响后,英军迅速打跨德军的抵抗,占领了防线。若按原定的陆空协同作战计划,空军丢下的炸弹就会炸到自己人头上。英军急忙向指挥部放信鸽,但是都被德军打下了。紧要关头,步兵指挥员放出“格久”。“格久”虽

  • 历史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硬盘auto病毒专杀AUTO病毒是Autorun.inf这个文件有问题,将属性去除掉后删除,然后在注册表中查找autorun.inf所指向的文件,查到后将shell这个子项删除,即可打开D盘。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注册表),用Ctrl+F键出现查找对话框输入autorun.inf就可以看见

  • 一篇关于英雄人物的事迹(200字以上)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1894年9月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黄海海战打响了。战中,担任指挥的

  •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小故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概述】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 抗日战争短暂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北平被日寇侵占后,京西一带便成了鬼子的根据地,但在永定河西岸的老八区(当时属宛平县),活跃着一支小小的游击队,人数虽不多,根据地在斋堂、灵水地区,活动范围却达到了永定河边的坝房子、稻地和侯庄子一带。小小的游击队在当时可是做了不少大事。队员们乔装打扮到河东探听日寇的动向,与麻峪村韩×、王×有过联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