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军原则?
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政治、军事、经济三大民主官兵平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如何过春节?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到达后的第一个春节,毛泽东宣布放假三天。为了让红军战士和群众欢欢喜喜过个好年,毛泽东特地发给每位战士三块银元,并派人到宁冈杀猪,挑到茨坪,每人分三斤猪肉。对缺米少盐的困难户,另外分给他们米和盐。
革命战争年代小英雄的故事名字?
小英雄的故事之李爱民
1942年春天,12岁的李爱民担任村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
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八格亚路,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直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
“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我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
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3岁。
小英雄的故事之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人。
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村头那座破旧的草房里住着王二小一家。11岁的二小是个放牛娃。
1943年的一天,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惊恐地看着遮天蔽日的浓烟烈火,他不能相信,刚才还温暖的家和亲爱的爹娘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村外有一个大山坡,这是一片好大好大的草地,碧绿的青草间开着点点的小花。二小就在这片山坡上放牛,这里美丽安宁,二小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没有鬼子该多好。
二小参加了儿童团,跟着柳老师和吴连长,学了许多知识。他知道打走了鬼子,自己长大了,还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鬼子的大扫荡又要开始了,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6年6月-1950年6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战争。
中国解放军(1947年7月)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接连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主力,随后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随后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第四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时间?
共计3次革命战争: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解放战争,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时间跨越跨度是什么时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时间跨度(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
光时期的故事?
现代物理学有两根支柱,一个是相对论,另一个是量子力学。
这两根支柱是20世纪物理学革命而来的成果,不知是巧合还是命运的必然,他们都开始于对同一个东西的研究。
那就是光
光,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常见也是最神秘的现象。其实人类从文明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探索光了。
在几乎所有的神话里,总是会有类似的开头,光明劈开黑暗和混沌,世界开始运转。光从人类文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这个世界运转的终极奥义,代表着未来,生命,活力。
可是,光到底是什么?
哥本哈根学派有一句名言,先有自然才有人类,但是先有人类才有自然科学。
人类天生是拥有好奇心的群体,我们在认识自然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搞明白一件事情背后的原因,才能罢休。
对于“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久远的几千年前人们就试图去用理论解释。
最开始人们认为,光是从我们眼睛中发射出去的东西,碰到物体了,我们就看到了这个物体。
但是慢慢的发现有一个问题:
如果在一片漆黑的夜晚,我们睁开眼睛,也看不到东西。如果光是从我们眼睛里发出来的话,不应该看不见东西。
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在著作《光学》中写到了他对光性质的研究。欧几里得设想光线笔直传播,用数学方法研究并阐述了反射定律。
之后托勒密在他的著作里对于光的反射做了详细的研究,给出了完整的光的反射理论,这理论能够分析光从平面镜、圆球面镜、圆柱面镜等等凹面形或凸面形镜子的反射。并且设计了一些光的折射的实验。
由此人类,开始认识到光的基本的传播规律。
时间拉到千年以后的中世纪,整个欧洲处于科学的黑暗时期,而同时代的阿拉伯科学家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光学理论。
比如看到物体的基本原理,是因为光通过物体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成像,我们才能看到,而不是因为我们眼睛发射光线去碰撞物体。
比如为巴格达宫廷效劳的伊朗学者伊本沙尔在专著《论点火镜子与透镜》里最先正确地表述出折射定律。不过没有得到重视。
到了近代科学时代,对于光学的研究越来越多,荷兰物理学家威理博斯涅尔总结了前人的研究,于1621年发表了光的折射定律的数学公式。关于几何光学的一些基本定理,都有了基本的研究。
一般科学研究到了这个阶段,会出现一个极简的基本定理,就像超级大佬牛顿横空出世,用几条基本的定理来推导万事万物的运动一样。
到了1662年,被后世称为“业余数学之王”的费马,给出了一个几何光学的基本定理:光线传播的路径是需时最少的路径。
怎么理解这个规律呢?
正常情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但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不是沿一条直线传播?而是发生了折射,这样距离不是变长了么?
但是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非常快,而在水中传播速度会变得很慢。如果沿直线传播,在水中走过的路程,会比按照折射定律发生的路径要长,所用的时间反而更多,所以需要一个折射,选择用时最短的路径。
通过这条理论,可以推出真空中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
简洁而优雅。
当然费马的这个定理后来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改成了一个更为严谨的数学表述,我们就先不说了。总之,通过费马定理,我们能推导出光的很多运动规律。
到这里,光学作为一门科学分支终于建立起来了。人们根据光的性质,制作出天文望远镜,观察宇宙。制作出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
但是,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这个阶段还没有人能回答。本来以为这不会是一个特别难以探索的问题,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为了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争论,无数科学家为了光究竟是什么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后面我们会慢慢介绍这段历史。
搜集新中国成立前,感人的革命战争故事?
刘胡兰她为祖国解放,献出年轻的生命。
长篇小说红岩让人感动。
长篇小说苦菜花伟大的母亲让人敬佩。
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太多感人的革命故事
非典时期的感人故事?
护士长叶欣
抗击非典以生命书写大医精诚。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工作者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用生命谱写了救死扶伤的壮丽篇章。在玉兰花开的时节,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永远离开了人世,她牺牲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场上。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有了一大批白衣战士的顽强奋战,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势头才得以遏制。人民群众才得以安享宁静的生活。
邓练贤
广东首位殉职医生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卫保周
洛阳花开非典战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缨参加洛阳市驻乡镇卫生院防治非典医疗队,劳累过度并带病工作,一直战斗到倒下的一刻。卫保周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
王晶
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
爱心传遍香江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李晓红
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梁世奎
用生命铭刻的丰碑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世奎,与那些为救治SARS病人而殉职的医务人员一样,2003年4月24日,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他一生挚爱的手术台上。而就在梁世奎走了的那一天,他最后抢救的“非典”患者已完全康复,即将健康出院。4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向梁世奎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个抗击“非典”、实践“三个代表”、学习时代勇士的热潮,在三晋大地开展起来。梁世奎曾说过的话:我是党培养的,关键时候我要为党分忧为民解愁。
刘永和
用生命谱写忠诚在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全面抗击非典时,山东省胶南市公安局大珠山派出所民警刘永和却离开了他曾经奋斗过的战线。5月8日下午4时,本来是刘永和与同事们交班的时间。虽然已经紧张工作了近10个小时,多病的身体早已发出抗议,但是看着较往日增多的待检车辆和人员,刘永和实在放心不下。为了加快检疫速度,防止车辆阻塞,他毅然决定放弃按时换班,继续奋战在检疫点上。正当刘永和站在路边对箱式货车进行例常登记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让年仅39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陨落。这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牺牲在抗非一线的勇士,5月22日,公安部追授刘永和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刘永和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是我们人民警察的责任,我一定要到第一线去。
额尔敦陶格陶
草原上不落的太阳额尔敦陶格陶是苏尼特右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旗牧区防控非典工作组组长。自今年4月22日内蒙出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疑似患者以来,他就开始夜以继日实施布控方案,带领卫生、防疫、畜牧、民政等单位的领导,深入牧区,将1.2万份蒙文宣传资料发放到牧户,部署春季生产及“围封转移”工作。终因过度劳累,脑溢血突发,5月7日倒在了防控非典的第一线。年仅51岁的额尔敦陶格陶是目前在全国抗击非典战役中因公殉职的第一位副处级党政干部。额尔敦陶格陶曾说过的话:人这一辈子光阴不多。要抓紧每一天、办好每件事。
范信德
人民健康好卫士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疾患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这当中,运送危重非典病人而不幸染病去世的司机范信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一位普通的司机,平实的广东汉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范信德曾说过的话:让我去送病人。?张积慧:护士长的“前线”日记4月15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土长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张积慧也因此荣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成为全省青年的楷模。2003年2月15日张积慧走进了抗非第一线。在与她的战友们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同时,不仅尽心尽职完成本职工作,还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用她的真情,以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临时病区的医务人员走过的心路历程。透过她真实的记录,我们看到,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团结一致、乐于奉献的集体。而张积慧细腻的观察,我们更看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广东省全体医务人员忘我的牺牲精神和勇敢探索的崇高品质。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勇敢、无私的医务工作者们!张积慧曾说过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所看、所听、所感,每每使我震撼。
姜素椿
愿把夕阳化烈火北京三O二医院姜素椿教授为抗击“非典”谱写了一首动人乐章。这位古稀专家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中央领导同志,他在抢救“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的血清,患病仅23天就康复了。胡锦涛总书记对他的高尚医德、医术和救死扶伤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姜素椿这种以生命挑战SARS的行动给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并在这场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作出大贡献。姜素椿曾说过的话:我年龄大了,能够赶上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为降伏疫魔做点贡献,是我的幸运。
钟南山
抗非最前沿的科学家今年66岁的钟南山,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刚毅。说到他,广东几乎无人不晓。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广东医疗卫生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病的诊治方面独树一帜。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把钟南山推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线。“医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以为主要体现于‘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钟南山如此平和地诠释他的职业。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作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线。历史也不会忘记为防治“非典”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白衣战士,不会忘记钟南山这位中国医疗界的杰出代表,站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最前沿的科学家。
编辑本段夏天预防非典要注意的十个方面
雨来的故事时期?
1940年,晋察冀边区冀东地区管桦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但浓浓的乡情,给他留下了无限的眷恋。
他从小亲身经历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
从军后,童年时代的情景,总是像演电影似地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就这样,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英雄雨来》,这成了管桦创作生涯的开端。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小英雄雨来》原名《雨来没有死》,是一篇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文,作者是管桦。本文讲述了雨来聪明勇敢应对日本人的英雄事迹。
初稿写成后,管桦首先请当时任鲁迅文学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审阅。周立波被小说中主人公雨来的精神所吸引、感动,连连称赞这篇小说写得有骨头有肉,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励并指点管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
《雨来没有死》这部作品,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建国初期,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诉他《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全国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来竟会成为他的“保护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冲击北京市文联的“红卫兵”要揪斗管桦。当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对管桦一无所知的中学生,拿着皮带朝管桦步步逼近时,其中有人问了一句:“管桦是谁?”
旁边有人回答:“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那些学生都是学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听了这句话,满脸杀气的孩子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怎么好意思对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过的偶像的人动手呢?管桦因此躲过了一劫。
作家管桦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作家凭空想象的。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河北省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
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五十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
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制造假地雷迷惑敌人,带路进埋伏圈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作者简介:
管桦(19222002),原名鲍化普。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
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
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副队长、队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中央乐团创作员,北京市作协驻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