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历史上姓高的都有什么坏人?((越多越好))
高力士(683--762),本姓冯,名元一,为宦官高延福养于,冒姓高。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年少时随父于任所--潘州(今高州县城)居住。因而引《旧唐书》说是潘州人。《新唐书》则直指为“冯盎曾孙也”。
力士为冯盎之曾孙、冯智之孙、冯君衡之子。唐长寿三年(694)二月,有人诬告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派司刑评事万国俊以监察御史衔前去查处。国俊到广州后,将流人300多人驱至水滨全部斩杀。与流人有来往的也受株连。潘州刺史冯君衡因受此案牵连而被抄家。冯元一时年11岁,免死被阉,入朝后改名力士。
力士年幼时性格倔强,又聪明伶俐,很得则天赏识,敕给事左右。后犯小过,被鞭挞后逐出禁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延福出自武三思门下,力士常往来于三思家,因而在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人官。成年,身高六尺五寸,办事谨慎缜密,善传诏令,受任宫阉丞。
景龙二年(708),临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士图谋帝位,高力士倾心巴结,李隆基把他引为知己。四年(710),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睿宗复帝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常侍太子左右。
太极元年(712),力土协助李隆基又一次发动宫廷政变,太平公主及其死党萧至忠、岑羲等被诛。力士因功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他说:“有力士管事,我才能睡得安稳”。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各地进奏的文表,必先呈力士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拱、安思顺等也因巴结了力士才能官居将相高位。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附马称他为爷、翁,皇帝也不叫其名而叫将军。
廾兀初,力士娶吕氏为妻。其妻父玄晤也因之擢封少卿刺史,妻弟等皆为王傅,妻母死后葬城东,葬礼甚盛,朝内外争为祭赙,自家至墓地送葬者车马不绝。天宝初(742),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748),加封力士为骠骑大将军,其家产之富有非王侯能比。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危及两京。十五年(756)五月,玄宗避乱入蜀,力士随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劝言说:“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尚在皇左右怎能自安,将士又怎能心安?”玄宗遂命力士缢杀杨贵妃。至成都后,力十因护鸳有功,受封齐国公。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肃宗称帝,改年号为至德元年。玄宗甚喜,说:“我儿应天顺人,改元至德,我没什么可忧的了。”力土说:“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皆为战区,天下痛心。而陛下以为无可忧,臣不敢听到这样的议论”。至德二年(757)十二月,高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尸。
上皇(肃宗即位后,玄宗为太上皇)自蜀归后即居兴庆宫。常与力士和内侍王承恩、魏悦等登长庆楼娱乐、观览。力士因此事为李辅国所诬告,于上元元年(760)七月二十三日发配巫州(今湖南黔阳县西南黔城)。巫地多荠,但不食,力士感伤而赋诗云:“两京作芹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表达其忠君的心志。
宝应元年(762)三月,代宗李豫称帝,力土遇赦还京。归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市)遇流人,言及京国事,得知皇上驾崩,力士悲恸不已,面朝北呕血而卒。代宗因他保护无朝功绩卓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唐玄宗李隆基墓,在今陕西蒲城县境)。
高俅《杨三姐告状》中的高家叔侄
高力士!其实不是坏人!
就算不同姓名,都是炎黄子孙.
我知道好人有:高尔基
唐玄宗:高力士(宦官)
高力士,高逑
中国第15大姓高姓,人口1700万,历史上高姓是怎么来的?
根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高氏在中国有1710万人。高氏在中国各大姓氏中排第十五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68%。中国历史上,高氏称帝王者有十四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山东临淄高莨
一、高姓渊源
1、源于高荨=置郎小⒙劳ㄗ糁芪耐酢⑽渫趺鹕塘⒅埽芊庥谄牍F牍撂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萑∽婷希荨8菰谄牍锨涫保⒐有“孜褪瞧牖腹8莩晌牟澈8呤系氖甲妗8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菸眯帐甲妫嘤凶鸱罡咔郑郑⒏呖宋眯帐甲嬲摺8呤衔宕笸逵兴闹С鲎圆澈8呤希虼耍苯窀呤献铀锒嗍澈8呤虾笠帷
汉朝时的渤海郡县
2、源于齐惠公(姜姓,吕氏,名元)之子。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源于鲜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
北齐时期,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齐,文宣帝高洋赐他们“高”姓。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氏贵为北齐政权的国姓,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高氏祠堂
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多稀⒏呒咽稀⒏叨稀⑷舜锸稀⒐稀⒐咽稀⑶宄幸兑院笮矶喙诤盒瘴呤稀
5、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于西汉元帝刘]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蓿蓿┖桶捕蓟ぱθ使罅稹F浜螅邢嗟倍嗟囊徊糠指呤献迦饲又性诘兀来爻聘呤稀
湖南宁乡沩山乡沩水村高氏宗祠
6、“高”字开头的复姓简化。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改为单姓“高”。
7、源于官位。一是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二是出自晋朝时期官名高力督(全称为高力督军,是西晋时期设置的军制官称,负责掌管高力军种,也就是统领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外线作战军团),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山东省新泰市新汶办事处张庄社区高氏祠堂
8、还有汉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回族中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在南方,则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锡伯族、回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高姓。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汉文化汉化而来,或是按少数民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
安徽省庐江县盛桥镇板桥村高氏宗祠
二、历史上高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渤海郡县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2007年厦门世界高姓宗亲首届联谊大会
三、当代高姓的人口及分布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710万,为全国第十五位姓氏。从明朝至今近600年多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增加到171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
四、历史上的高姓郡望
世界高姓宗亲联谊会会旗
1、渤海郡:汉文帝前元14年(公元前166年)置渤海郡,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沧县旧州镇)。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沧州市东部、天津市东南部、山东省德州市东北部(乐陵,庆云一带)、山东省滨州市北部。东汉时,高洪为渤海太守,在郡内县(今河北景县南)落户定居,其后裔高允为北魏宰相,高欢为北齐政权奠基人。高洋建立北齐王朝,高G为隋朝宰相,高俭(字士廉)、高冯(字季辅)、高郢(字公楚)、高璩(字莹之),是唐朝宰相。
2、渔阳郡:秦始皇设置。汉朝时郡治渔阳县(北京密云西南)。下辖渔阳、雍奴等十二县。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北丰宁、昌平和北京密云、顺义、平谷、通县以及天津宝低、武清等县。
北魏宰相高间是渔阳郡雍奴县人。
3、辽东郡: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姬平置郡。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范围约相当于现在的辽宁省。西晋时改为辽东国,后复郡。十六国后燕末(晋元兴三年)部分地被高句丽占有。北燕又侨置辽东郡于今辽宁西部。北齐时废。北魏著名谏官高道悦,是辽东新昌县(今辽宁海城县北)人。
4、广陵郡:初设于汉武帝时。治所是广陵县(今江苏扬州)。辖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宝应、高邮、江都、扬州等县市。三国时吴国丹阳太守高瑞家族居住在广陵。高瑞第四世孙高埋和高埋之子高肖都是著名孝子。高埋幼年丧父,13岁时遇饥荒,自己以菜充饥,留粮食给母亲吃.还能关怀爱护幼弟.高慢后来在晋朝做官,把家迁至袜陵。高瑞十四世孙高智周,是唐朝宰相。
5、河南郡:秦朝时名三川郡。汉高帝改为河南郡,治所在洛阳(今河南洛阳)。辖二十二县,辐境大致相当干今河南省孟津、很师、巩义、荣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妆阳、伊川、洛阳等县市。北魏孝文帝推进权化改革,迁都洛阳,令鲜卑人改用仅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并以洛阳为籍贯。北齐时,原魏皇族元景安、元文遥被北齐皇帝踢姓高。因此,高景安、高文遥都成为洛阳高姓名人。
五、高姓堂号
1、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为高氏的堂号。
2、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其后裔子孙遂以为堂号。
高姓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等。
2011年中国高家历史文化高峰论坛
源于齐惠公(姜姓,吕氏,名元)之子。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可以追溯到的最久远的一个说法是,高姓是源于西周时期齐文公的儿子,公子高,本名是叫姜高,在齐文公死后,公子高辞官退隐,当时的齐国国君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将高邑封赐给他。之后他的后人就姓高了。
高姓源于姜太公时期,姜太公的子孙后代在今天的渤海周边,所以高氏多在此地。这个姓氏,也是从封地的名字高邑由来。
最早的高姓是姜太公的后裔。姜太公受封齐国后,其八世孙文公姜赤的次子公子高,他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将其孙萑∶荨高姓起源于他。还有春秋时期齐惠公(也是姜太公后裔)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