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陵王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
兰陵王高长恭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高肃,祖籍渤海调(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纬赐死。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二、兰陵王一生简介
答:兰陵王他是一个历史人物,个人理解其实算是历史上的悲观人物,历史上记载有美貌,有能力,有实力,但最终还是以悲剧告终,大家脑海里面记得他是貌美俊朗,文武兼备,有勇有谋,重情重义基本上就可以了。
兰陵王本名叫高肃,字长恭族名叫高孝541年-573年)享年33,大家也可以通过《中国通史》去了解他,出生字渤海(今河北景县)文囊帝高澄第四子,中国四大美男之一,(563)成功解围金墉城之后威名大震随着权位扩大和威望上升受到北齐后主嫉妒和猜忌。
后来在武平四年(573年)因为言论不当国事即家事,饮毒酒致死,享年33岁他早年经历和晚年真是大大的不符合,虽然他骁勇善战,但仍放松了皇帝的警惕和猜测,真是可悲可叹。一代战神,一代英雄落幕。
三、“兰陵王”的历史介绍有哪些?
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是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
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
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群交乱性,酗酒暴虐,以杀人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原因是起原本就并非好色之徒,但若拒绝皇帝则会使皇帝有失颜面,遂只挑选了一个。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
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木兰从军最好是投到兰陵王帐下。女儿家惊艳,为面具摘下瞬间的绝世风华,然后跟他一人一半分个红苹果。噢,心都醉了!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毒药一杯。皇帝杀人,连理由都没扯。高长恭死时的年龄没有记载,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齐就为宇文氏所灭,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四、兰陵王是什么人物?
兰陵王高长恭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
高长恭(别称:高孝⒗剂晖酰541年-573年),字长恭,祖籍渤海调,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高长恭初封乐陵县开国公,后晋爵为兰陵郡王。他参与了北齐后期与北周的历次大战,击退过突厥,还在邙山之战成功替金墉解围,从此威名大振。因功高震主,被北齐后主高纬记恨。573年被赐死,年仅33岁,后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谥号忠武。
五、历史上的兰陵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长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文襄皇帝高澄之子。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史称兰陵王。(《北齐书》:“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南宓谒淖右病!保
兰陵王因面貌秀美似妇人(史书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自嫌作战时不足以威慑敌人,出阵时必戴形象凶厉之假面(面具)。他勇猛善战,战功卓越(邙山之战中,率五百精骑冲入北周十万军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又十分关爱战士(“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军中流行《兰陵王入阵曲》赞扬他(“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后以威武功高见忌,被赐鸠毒酒而死。(“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临死前,他烧掉了所有别人欠他债的借据。(“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后人怀念兰陵王的英勇与善良,依《兰陵王入阵曲》编舞。
《兰陵王入阵曲》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现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作战英姿(兰陵王指挥击刺之容),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
唐代将此舞归入软舞类。(唐代的伎乐舞蹈有健舞、软舞两大类,如健舞类的《胡旋》、《胡腾》、《剑器》、《柘枝》,软舞类的《兰陵王》、《鸟夜啼》等)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肃,族名高孝殖すВ澈I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封兰陵王。
你好,兰陵王高长恭
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不仅爱国,而且体恤将士;
豪迈,义薄云天;
清廉。
纯原创,望采纳,谢谢~
他骁勇善战,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他还是个有情义的好男子,对下属呵护有加,很关心他们。他有着扑朔迷离的身世,后人都不知道他的生母是谁,也许只是个身份卑微的女子。所以谈到他的身世时,他会感觉很尴尬。他非常有才,创造了《兰陵王入阵曲》这个流传千古的名曲。总而言之,他是历史上的一名了不起的人物。
兰陵王本名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⒏咚啵婕澈5魃(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郡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纬赐死。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