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故事?
井冈山上南瓜香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严重匮乏。为解决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地军民就以南瓜替代主粮。战士们想方设法收集南瓜籽,有的还跑到破屋、大陇、黄坳等很远的地方去收集。收到种子后大家满山遍野种南瓜。
小井红军医院的领导、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也积极行动起来种南瓜,任务是每人四株。一些重伤员无法完成任务,轻伤病员就帮着分担。
有个姓赵的排长,腿部负了重伤,护士不让他出来,但他硬拿着拐杖,一拐一拐地爬上山坡,帮别人点籽浇水。一位连长伤很重,躺在床上不能动,便把通信员叫到床边,郑重地交代:“我现在动不了,请你代我种好四株南瓜。”通信员笑着说:“我已经种了十株,算上连长的份,已超额完成任务。”
山上的老百姓看见红军种南瓜,称赞道:“只听说当兵吃粮,按月发饷,但没有听过当兵的种粮,这样的部队真是头一次见到。”不久,战士们种的南瓜开始长叶了,南瓜苗顺着山坡往上爬。
战士们经常去拔草、捉虫、浇肥,根本用不着领导吩咐。有时执行任务回来,也要到山坡上看看自己种的南瓜长得怎么样。如果部队下山执行任务,出去的时间比较久,当地暴动队员和儿童团员就主动帮忙管理南瓜。
秋天到了,战士们种的南瓜长得又大又好,有的一个就有四五十斤重。
有的连在丰收时,还专门开了庆丰大会,在最大的几个南瓜上贴上红纸,上面写上这个南瓜是哪个班、排和个人种的,以示表扬。当时在红军中传唱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一根灯芯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服装、弹药、粮食、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山上产的茶油,也不太多,红军下山打土豪搞到一点油,也就更为珍贵。
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委员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规定的内容大致是: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会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毛委员就是一个带头厉行节约的模范执行者。他当时住在茨坪旧居时,本来可点三根灯芯,但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毛委员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这两篇伟大的著作不但指导了当时根据地的斗争,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光辉的著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革命战争年代小英雄的故事名字?
小英雄的故事之李爱民
1942年春天,12岁的李爱民担任村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
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八格亚路,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直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
“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我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
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3岁。
小英雄的故事之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人。
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村头那座破旧的草房里住着王二小一家。11岁的二小是个放牛娃。
1943年的一天,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惊恐地看着遮天蔽日的浓烟烈火,他不能相信,刚才还温暖的家和亲爱的爹娘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村外有一个大山坡,这是一片好大好大的草地,碧绿的青草间开着点点的小花。二小就在这片山坡上放牛,这里美丽安宁,二小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没有鬼子该多好。
二小参加了儿童团,跟着柳老师和吴连长,学了许多知识。他知道打走了鬼子,自己长大了,还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鬼子的大扫荡又要开始了,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井冈山故事?
16岁的吴月娥每天几次穿行在大井—茨坪—荆竹山的密林小路上,传递乡工农兵政府与边陲区工农兵政府的联络信件。
有两次在半路上遇到敌人,幸亏她眼尖发现得早,手脚又利落快捷,机警地避开了敌军。
这天下午,吴月娥从下井返回荆竹山,走到一座山坳时,竟在坳顶上与敌军相遇,被敌人抓捕了。为了搜捕其他红军战士,敌人押着吴月娥要她带路。
早已抱定临死不屈的吴月娥领着敌军走了1个半小时,登上了一座陡险的山峰。山峰的另一侧便是一堵悬崖峭壁,悬崖的另一端是可以听见溪流哗哗的深谷。
一到山顶,敌军就发现情形不对,那个连长正要发问,吴月娥突然扑上前,两手紧紧地抱住了他,然后用尽力气向悬崖边上猛推。
井冈山的红色故事?
山革命斗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严重匮乏。为解决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地军民就以南瓜替代主粮。战士们想方设法收集南瓜籽,有的还跑到破屋、大陇、黄坳等很远的地方去收集。收到种子后大家满山遍野种南瓜。
小井红军医院的领导、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也积极行动起来种南瓜,任务是每人四株。一些重伤员无法完成任务,轻伤病员就帮着分担。
有个姓赵的排长,腿部负了重伤,护士不让他出来,但他硬拿着拐杖,一拐一拐地爬上山坡,帮别人点籽浇水。一位连长伤很重,躺在床上不能动,便把通信员叫到床边,郑重地交代:“我现在动不了,请你代我种好四株南瓜。”通信员笑着说:“我已经种了十株,算上连长的份,已超额完成任务。”
山上的老百姓看见红军种南瓜,称赞道:“只听说当兵吃粮,按月发饷,但没有听过当兵的种粮,这样的部队真是头一次见到。”不久,战士们种的南瓜开始长叶了,南瓜苗顺着山坡往上爬。
战士们经常去拔草、捉虫、浇肥,根本用不着领导吩咐。有时执行任务回来,也要到山坡上看看自己种的南瓜长得怎么样。如果部队下山执行任务,出去的时间比较久,当地暴动队员和儿童团员就主动帮忙管理南瓜。
秋天到了,战士们种的南瓜长得又大又好,有的一个就有四五十斤
井冈山美食的故事?
在井冈山地区,有这样一首歌谣广为传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将这首歌谣改编创作成《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是《江西日报》记者唐山樵,创作素材源于毛委员带头吃苦菜的故事。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红军官兵除一定的粮食供应外,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伙食费。井冈山盛产红米,价钱便宜,因为米粒粗糙,吃下去最顶饿,所以红军常吃这种红米饭。
(井冈山制作红米饭南瓜汤拓展体验式旅游)
后来,红米吃光了,战士就煮南瓜吃。井冈山上的南瓜又大又多,价格也便宜,稍放点盐,放在清水里煮,顿时香喷喷的,战士们兴奋地说:“打倒本家,天天吃南瓜!”
1965年,唐山樵还在《井冈山报》工作时,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去井冈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当地许多的红色歌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首“红米饭,南瓜汤”。唐山樵对这首歌谣非常喜欢,但又认为,最后一句“餐餐吃得精打光”,容易使人误会,想把它改掉,结果改了几次,总是感到不满意。
后来井冈山的老红军暴动队长邹文楷,给他讲了一个毛委员带头吃苦菜的故事,这个故事让唐山樵深受启发并产生了创作灵感。
邹文楷说,那是在1927年的井冈山上,一次练兵完后开早饭,炊事班抬着几大桶野菜汤放在场地上,有几位红军战士围着野菜桶在议论什么。毛委员见了,上前看个究竟。原来,有战士说,野菜太苦了,难以下咽。毛委员听了,用勺子舀了半勺野菜汤,尝了尝,笑着说:“这味道还不错嘛!我今天还没有吃早饭,给我添一碗吧。”
红军战士看见毛委员吃得那么津津有味,很受感动。大家都说:“这野菜汤是很苦,毛委员能喝,我们也能喝。”不到一会儿工夫,战士们就把几大桶没盐没油的野菜汤全喝光
听了这个故事,唐山樵深受感动和启发。一个鲜明的主题便在他的脑海里闪现:只要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生死与共,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于是,他重新创作。第一段写“吃”: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第二段写“住”: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心里暖洋洋。第三段写“武装斗争”:穿草鞋,背土枪,反围剿,斗志旺,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天天打胜仗
时至今日,很多人前往井冈山,“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通过这种体验式旅游,感受当年的革命传统,感受那一段红色的历史
井冈山的故事作者?
答,作者是李从明
内容简介
《百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革命摇篮系列:井冈山的故事》遵照教育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小学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的指示精神,围绕青少年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全书分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著名战役、红色经典传奇、亲历者回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英雄人物、根据地遗址巡礼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等部分,内容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
搜集新中国成立前,感人的革命战争故事?
刘胡兰她为祖国解放,献出年轻的生命。
长篇小说红岩让人感动。
长篇小说苦菜花伟大的母亲让人敬佩。
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太多感人的革命故事
井冈山故事作者?
《井冈山革命故事》是2017年8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井冈山革命故事》编撰组。
【内容简介】
吉安市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上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我们的政治任务,是吉安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绿色崛起的迫切需要,是吉安这块红土地上的广大党员干部的光荣使命。
中共吉安市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在市第四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在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上走在前列的目标,并制订《中共吉安市委关于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走在前列的行动方案》,明确“讲好故事、紧贴实际、党员带头、发动群众、务求实效”五项要求,开展“深化学习、示范带动、效果检验”三大行动,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五项同步”、每位党员“五项全能”。
讲好故事是传承基因的基础。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两年零四个月,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这些革命故事,不仅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人民开辟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革命道路的辉煌历史,更承载着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收集整理编辑井冈山革命故事并诠释故事精神,演绎时代内涵,有利于讲好井冈山革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井冈山小故事?
朱德的扁担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构筑工事、练兵以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储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上产粮很少,供给山上的群众还不够,部队的吃粮、存粮,都靠下山打土豪,把筹到的粮食挑上山来。因此在井冈山上的那些日子,“挑谷上坳”便成了我们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上到山下宁冈的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路,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每到运粮的那天,我们天一亮就出发,赶到装粮的地点,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用具不够,有的同志索性就脱下条裤子,把裤腿扎紧,满满地装上两裤腿,往肩上一搭。这样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过坳,直到天黑才回山。
那年,朱德同志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也跟大家一道去。他穿着双草鞋,戴顶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大家看到朱军长整夜整夜地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又讲他不过,只好把他那根扁担偷去藏起来。本来,藏扁担的同志以为这样一来朱军长就可以休息了。哪知道朱军长却另找来了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把扁担削平一块,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同志们挑米的劲头也更高了。同志们还编出了这样一首歌子:“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米爬山爬累了的时候,大家就用这歌子互相鼓励。
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教育着全军每一个人,更激发了同志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关于井冈山的简短故事?
一根灯芯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服装、弹药、粮食、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山上产的茶油,也不太多,红军下山打土豪搞到一点油,也就更为珍贵。
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委员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规定的内容大致是: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会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毛委员就是一个带头厉行节约的模范执行者。他当时住在茨坪旧居时,本来可点三根灯芯,但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毛委员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这两篇伟大的著作不但指导了当时根据地的斗争,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光辉的著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