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有关清明的来历,故事(尽量简介)

有关清明的来历,故事(尽量简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709 更新时间:2024/1/21 7:40:05

寒食清明”节日的由来

说起“寒食节”,也许有些缺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人觉得陌生;但是,提到“清明节”连外国人都知道,这是中国人祭祖的日子。其实察睁歼,在中国古代这两个节日是合而为一的;然而传至今日,人们除了记得清明节这天要拜扫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对寒食文化的其它内容,甚至对寒食节这个名称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清明的节日形成,源于晋文公为纪念“功不言禄”的贤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是我国颇具影响的古老传统节日之一。

寒食节以其奇特的冷食习俗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乍暖返寒的春季,在这正是需要热食时节,人们要过寒食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选择了禁火寒食的生活方式。寒食是一种旧俗,时间在冬季后105日,因此寒食节又名“百五节”。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寒食习俗似科在介休及距绵山不远的太原郡很盛行,寒食文化及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间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19年,曾割股以啖君。重耳返晋被立为君(即晋文化公)之后封赏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回到夏县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遂偕母来到介休(定阳县)小宋曲村姥姥家躲避。晋文公得知后让邻居解张带路到介休寻找,介子推拒受封赏,又背着老母亲隐住绵山岩洞中草衣寒食。晋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辅其政,带领众大臣来到佛爷峰下马泉,派人登山百般呼唤,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有的大臣向晋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位大孝子,如果三面点火留下下方,一定会背着老母出来。”结果奸臣孤偃、赵衰四面举火,正值春季风很大火越烧越旺,火着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携母出山。晋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寻找,有人从大烧林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悲痛万分追悔莫及,面对焚烧林余烟,不禁顿足哀嚎。随从大臣争相效法,哀嚎声响彻绵山林野(介公岭有哀号坡地名);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下令将绵山封为介推田,号为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并把焚山这日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严禁在三天期间内生火煮饭,只吃冷食。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它已成为介休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率领群臣登绵山祭奠,看到大烧林山谷内被焚焦的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他融景生性,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您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以及在焚烧林岩洞中找到破草席上介子推写的遗嘱;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把此祭日(初过寒食即冬季后106日)定为“清明节”。之后,晋文公曾率领文武随再次从下马泉登绵山悼念介子推。

何谓清明?可解释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词作为节气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现。远在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就运用晷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又确立为二十四节败冲气,其中便有了清明节气。这个新增加的农历节气,时值阳春三月初(公历为4月5日前后)。这时严冬已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那么清明节怎样又成为清明节气,从以上论述看先有清明的节日再有清明的节气;因为这个农历节气恰好在冬至后一百五日(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所以秦汉时代确定二十四节气中,将这一节气称为“清明”。因此清明节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早槐记;二是指节日,节日包含着风俗和庆祝纪念及相应的仪式习俗。

清明节,是春游“踏青”登山的最佳时节,俗称踏青节;民间习惯于之天扫墓,所以又称思亲节、祭祀节,俗称鬼节、冥节,其最突出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除了扫墓,清明节最为流行要数植树插柳了,所以清明节又称插柳节之称。一些地方的百姓也有利用九九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因重阳节登山踏青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两节相连,从祭祀风俗上就难以严格的区分开来,故后来许多地方都把寒食清明融合为一个节日。大约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清明变成寒食节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清明是寒食节重要的一天而已。上坟扫墓祭祖并不限于寒食清明的第一天,先后十日之内是可以扫墓的。由于寒食节要求禁火,所以又称禁烟节、冷食节;因此人们将扫墓选择在清明节,以便焚烧纸钱,这使清明在寒食节中的地位更显得重要。到后世,禁火寒食的习俗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及思想情感关切甚浅而日渐淡漠,清明扫墓祭祖则因符合民情风俗而至今还于流行。元代以后寒食风俗渐趋淡化,于是人们将寒食清明统称为清明节,所以清明节是寒食节自然发展的结果。清明节在发展过程中又融汇了上已节(农历三月三)的内容,明代以后成了一个以上坟扫墓祭祖及登山踏青打秋千游乐为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现在,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上坟扫墓修陵,纪念帝将相、英雄烈士及历史名人和自己的祖先,不仅包含了对介子推这位“清白”大臣、“明白”之士的怀念;而且提醒我们,做人要做既清白又明白的人。今日说起绵山,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是介子推归隐地,是寒食清明节的原发地,是忠孝文化发源地。

夏县裴介镇是介子推的故乡,镇东有座介子推墓,墓旁有碑两幢,一幢是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所立,墓碑书“介氏祖晋洁惠侯子推墓”,下款书“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合族同立”字样;另一幢是1962年10月17日夏县人民委员会立的“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全文是“晋洁惠侯子推故墓。介子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对晋文公行功未受禄,乃隐居绵山介休县,后被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自迁葬于此。”这两块碑已将介子推是哪里人,死在什么地方,由绵山将遗骨迁葬到何处交待得清清楚楚,立碑为证是无可质凝的。所以介子推生于夏县、隐居介休、死于绵山、迁葬故里,这是不争的史实——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休绵山。绵山的文化底蕴,就是介子文化(寒食及忠孝文化)。因此,绵山是公认的介子推遂偕母归隐地、是英灵所在地,是寒食文化发源地,是神奇的灵山圣地。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握饥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段基返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锋誉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释义】:①清澈明净:月夜清明。②清醒明白:神志清明。③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天下清明|生于清明之世。④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日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简介】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岩型尘耕春种的大粗禅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租链,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其实就是寒食节转化来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抗战电影地道战感悟精神?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地道战》这部影片至今仍让人百看不厌。影片智能双全的高传宝,一片忠诚的老钟叔,还有那个汉奸汤司令以及那个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都在我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如片中的那些动听的音乐也如天簌,紧紧萦绕耳际,挥之不去。“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熟悉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它铿锵有力,极富有

  • 《居里夫人的故事》阅读。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哪两件事?2?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写了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无私奉献,利用科学技术来造福人类约记得是体现出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无私奉献、淳朴伟大”等的精神的……利用科学技术来造福人类令人作呕的实验室中,刚走进去,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感到恶心,空气中弥漫着股股浓浓的气味,让人无法靠近,只见在化验室的中央,摆放着的锅里,盛

  • 为民请命的人三个例子简短?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答:1.屈原:他是个真正的好官,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不过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他的文回学才华。2.王书瑞:“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为民请命的好官。3.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他一生严于律己,

  • 小学课文乌鸦和狐狸的故事的原文?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原文:一天,乌鸦得到了一块肉,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由于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办法在树下得到,它眼珠一转:“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没有回答。“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狐狸摇摇尾巴,“您的羽毛真漂亮,比其它鸟都漂亮,嗓子真好,可以给我

  • 海娃的抗日故事600字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故

  • 凿壁借光的故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凿壁借光的故事:西汉时期,匡衡非常勤奋好学,但是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晚上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想借用一寸之地,但被邻居挖苦没有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读起

  • 抗日英雄王小二的故事 关于抗日英雄王小二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1、王小二讲的是日本人“扫荡”的时候要王小二带路,缺皮王小二为了保护乡亲们,将日本人凳衫引入了八路军的埋伏中,日本人便用刺刀将王小二刺死了,最后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敌人的故事。2、扩展资料: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伏粗差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

  • 王这个姓氏的来源、历史名人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王姓建立

  • 牛的感人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从前,有一户人家,养了头牛,每天拉犁种地,给这家人帮了大忙。转眼,几年过去,老牛越来越来,到后来,连路都走不动了,主人也舍不得他,老牛通人性,眼角留下泪水,说:“我死后,把皮留下来,对你会有用。”说完,老牛就死了。按照老牛的嘱托,主人把牛皮留下来,把牛葬了。一天,养牛人家里来了歹人,想抢他们家东西,

  • 河南省有什么著名的历史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南阳: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安阳:汤阴岳飞十大将陈赓谭政这都是河南人千百年来,从中原大地走出来的千古风流人物如滔滔黄河之水,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河南昔日的荣光。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有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占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