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029 更新时间:2024/2/23 20:06:29

特点之一:中国传统化在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没有出现断层。

孔夫子的学说,一直影响中国历史2000多年。孔孟传统、老庄精神,以及后来的佛学思想,彼此促进,相互借鉴,演常新,一脉相传。这种情况在人类文明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亦是独一无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家都曾出现文化断层,一些古老文化传统在民族文化的冲击下,几乎散灭已尽。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化以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代;但其文化传统同样受到过致命的冲击,以致中世纪的几百年,欧洲人都看不到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国古代文化,虽晚于古埃及等国家,但其历史水平并不逊于任一个民族,而且一脉相承,其文化传统得到比较完美的保存,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奇迹。

特点之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历史性的分裂结局。

所谓没有出现分裂结局,并非不曾有过分裂。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历代朝更替,也曾出现过非常复杂的局面。西周统一,东周混乱,战国分裂;秦汉统一,魏晋南北朝分裂;隋唐统一,五代十国分裂;、辽、金、夏总在统一与分裂之间;宋元政权更迭,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居于统治地位的全国性政权;明统一,但很快衰落;清兵入关,出现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占据主导地位的全国性政权。中国历史,可谓战乱不断,分裂不断;但战而又治,分而又合。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看,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时间不但远远长于分裂时间,而且统一是主流,统一合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合乎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一点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又有很大区别,首先就和西方基督教传统不一样。古罗马也是大帝国,但寿命不长;先是一分为二,后来二分为多;以致不但民族差异日益扩大,语言差异也日见明显。直到中世纪下半叶,欧洲才真正出现走向统一的曙光,但直到今天,欧洲的一些地区还在发生民族战乱。实际上西方自古罗马分裂以来,就不曾统一过。中东也是如此,甚至非洲、拉丁美洲都有与之类似的现象。虽然造成的原因或许截然相反,但分裂的事实,则无须争议。

特点之三:中国既是一个宗教宽容的历史古国,但又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

中国历史文化的主导性因素,自然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尽管在所有文化流派中它的影响最大。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不是孤立出现的文化现象。诸子百家,它为一家。以后因为社会需要,儒学被捧到独尊的地位,但独尊并非独有。即使奉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它依然不是独有的。例如,儒学慎言鬼神之事,汉武帝本人却颇有些相信神仙。东汉时代,佛学东来,道教初兴;魏晋时代,玄学又起;于是儒、道、佛同生共在的文化现象成为盛唐文化的基本特色。

中国人自古对宗教不持绝对化立场。既允许无神论的存在,也允许有神论的存在,还允许各种宗教组织存在。但有一个条件,任何宗教都不能以伤害中央政权、妨害国家政务作为存在的前提;否则,必予以打击或取缔。当然,中国历史漫长,宗教间的冲突,也曾有过,对宗教的迫害也曾有过。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态势分析,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及其影响毕竟是暂时的,而佛教等宗教的发展却是长久的。中国文化本性宽容,唯其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才从来不曾有过因为宗教问题而发生的全国性大战乱。反倒在战争极其残酷、国家多灾多难的历史关头,宗教活动起过某种缓冲和保护作用。例如佛教之于北朝,道教之于元代,都有安定社会、减少杀戳的意义存在。

中国宗教活动论其主要影响,不是表现在政治方面,而是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唯其如此,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更丰富,也更具生命活力。相对于中国而言,整个欧洲乃至整个地中海周边国家,几乎总在宗教信仰、民族兴衰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往往导致更深的民族仇恨,或者直接引发地区性甚至世界性战乱。可以这样说,西方国家自古罗马以来,它的所有战争、战乱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也和民族冲突有关,又和国家利益特别是领土纠纷与经济利益有关,因为西方宗教信仰有强烈的排它性。而在中国历史宗教观念中,更主张求同存异,各自发展。

特点之四:中华民族历史虽然有过多次民族冲突,但冲突的结果,不是走向分裂,而是走向和睦。

中国历史上重大民族冲突,至少发生过三次:一次是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所谓五胡乱华;一次是宋、辽、金、夏直至元代的民族战乱;一次是清王朝入主中原。这三次大的民族性冲突,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其结果,则毫无例外地走向民族和睦,有的则形成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民族大融合。所谓五胡乱华,华又何曾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乱在一时,和在长久;乱在取治,治后繁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盛唐的兴旺发达获得了更广泛的民族基础和更良好的文化基础。哲人所言唐人有胡气,就包含了对唐文化这种品性的肯定与称赞。宋元时代也曾发生各个民族间的猛烈战争,然而终于统一于元,稳固于明,其结果,同样达到民族的和解。清人入关,始则与民族压迫有直接联系,继而出现民族间的侵扰和大战,也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屠城惨案,但那结果不是从此开始没完没了的民族冲突,而是清王朝终于接受儒家文化,同时也为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特点之五:中国文化传统最仇恨别人的入侵,也不喜欢向外扩张。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以对外侵略和扩张为特色的国家。中国真正远征其他国家或与境内其他政权发生大规模战争,大约只有汉武帝北伐匈奴这样一段历史,但那不是因为汉武帝对匈奴的土地产生了要求,而是为了保卫大汉帝国的安全与安宁。这不是说,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过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或其他周边国家的侵略和伤害。比如唐太宗就侵略过朝鲜。但公正地讲,入侵他人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处于主流地位,而且在国内也大不得人心,所以唐太宗固然英才天纵,一旦兵发异域,照样取辱而还。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五大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所在,因为中国文化有这些特点和优点,它才为人类文化保留下最完整的一份古文化遗产,也为人类的民族文化培养出一个独特的模式,它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对东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对整个人类文化也作出巨大贡献,而且,未来还将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传统文化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六书”不是书“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1、象形象形是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鱼”是一尾有鱼头、鱼锋睁洞身、鱼尾的游鱼。象形是一种最原

  •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英雄雨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英雄雨来》读后感1雨来,一个看似平凡的名字,但当我读完了他的故事后,这两个字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雨来出生在

  • 给地球造模型的历史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科学家尼克伍恩德令及其同事,此次建造一个简化的“地球系统模型”,结合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来进行估算。北京市西长安街的长安商场,从中间石头狮子那儿进去,左转上二层,有个塑型吧,专门卖名人的小雕塑,还可以提供你自己的相片,由他们塑成卡通式或写真式的小雕像。我也比较喜欢历史人物模

  • 关于捍卫自己尊严的国外名人事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美国的哈默。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一群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他们。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

  • 美于爱国烈士的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有关黄继光的小故事在家乡当民兵时,黄继光就曾机智勇敢地抓获过一名逃亡地主,轰动全村。他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杀敌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讯员工作,还经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员。在1952年10月

  • 甲午战争英雄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在甲午战争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感慨的英雄人物,根据对甲午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来看,历史评出了甲午战争中的五大关键人物。第一位李鸿章,他是大清朝的重要大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在甲午战争中担任海战陆战的军事总指挥,并且在中国战败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第二位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表现优异,担任

  • 关于战争的作文400字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范文1想想战火中的巴格达,想想血腥未散的伊拉克,想想一片废墟的印度,再来回忆日寇那凶神恶煞般的模样。战争,魔鬼的代名词,它使人类的死亡加剧。战争,使整个地球家庭四分五裂,最后支离破碎。多少人在自相残害,最后变得六亲不认?这就是战争,历史殿堂里一块冷酷无情的基石。从古至今,战争在人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15分)(1)相同;中庸;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9分)(2)评述:孔子:背景:春秋末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转型)。(2分)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2分)影响: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为后世道德规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或成为正统思想)。(2分)亚里士多德:背景;雅典民主共和源

  • 作文 当我遇到小英雄王二小 二年级作文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尖细的声音响了起来:不许嘲笑她!刚才喧杂的场面变得安静下来。这时,一个女孩从人群中挤进来,只见她个子比张蕾高一点,体形偏瘦,脸色不是太好。大概是张蕾的朋友吧!张蕾看见她,沾有泥巴的嘴角露出了微笑。那女孩走到张蕾旁,亲切地问:“你没事吧?”张蕾摇了摇头,女孩转过身来,大声斥

  • 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只有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才能凝聚起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