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清时期的人物照片,为何有一种很僵硬、缺乏活力的感觉?
我们看清朝的黑白照片会发现拍出来的样子和现在照片拍出来的样子完全不同,现在的照片人物的表情自然放松,而晚清时期的照片人物却是僵硬麻木的表情,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人的精神面貌,很多时候是由所处的社会条件决定的。如果社会整体是积极的、人民安乐的,正能量的,那么人们的生活水平高,生活质量好,那么精神状态必然肯定是昂扬向上的。
晚清却不是一个国泰民安的盛世,而是一个已经走向衰败、走向灭亡的封建王朝社会。
老百姓穷苦不堪,受到朝廷和在中国境内的西方列强兼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从生活来说,受战乱影响,受灾荒影响,颠沛流离,饿死的人数不胜数。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是大问题,卖儿卖女也换不了几个钱。
清朝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赔款不计其数。朝廷只会不断地给西方列强兼帝国主义侵略者、东洋强国兼帝国主义侵略者割地赔款。
这些钱从哪里来?
老佛爷要奢侈的生活、满洲贵族要富贵的生活、当官的也要“丰富”的生活,那么只有牺牲老百姓的生活了,羊毛最后绝对不会出在统治者和官僚阶层身上,只能出在老实巴交、无法反抗的老百姓身上。
那么老百姓还能有富足的生活吗?肯定没有。
而且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西方列强兼帝国主义侵略者一个比一个强大,而朝廷不仅昏庸无能还卑躬屈膝,人民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在那个腐朽堕落、水深火热的愚昧时代,百姓能吃饱肚子就是这辈子最大的梦想了。
一个被苛捐杂税折磨的人,被腐化堕落的朝廷剥削与压迫的人,他的精神状态能好到哪去?
一个人要想精神状态好,必然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必然是一个自信自爱的人;一个自信自爱的人必然是一个物质条件经济条件还不错的人,要是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的人,面色菜色发黄,那么精神状态如何能饱满?
为了生存四处奔波的人,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他们为了活着拼尽全力,为了活着可以放弃尊严、放弃健康,这种人一直被生活所折磨,哪里还能培养出饱满的精神状态。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晚清时期的历史照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来自那些西方列强的人眼中的中国,那些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人,对其他族群的人心存蔑视,他们对其他任何族群都带有偏见,拍出来的照片也是为了说明他们自己想法的正确性用来满足自己那种自认为高贵的想法,所以很多人专门拍一些诋毁中国、诋毁中国人的内容,比如那些吸大烟颓废的人们,要不就是太穷在街边要饭的乞丐,这样显得自己是高贵的文明人,而别人都是等待他们这些救世主拯救的野蛮人。
第二种是某些极少数以客观的态度来探索中国这片神秘的东方土地,人家的确实事求是,但是正如前面所讲,晚清时期是中国百姓最为落后最为愚昧的时期,百姓被苛捐杂税压得抬不起头,连最基本的温饱也保障不了,哪里有什么活力,到处都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样子。
而作为中国的统治阶层,八旗子弟耽于吃喝玩乐、斗鸡遛狗,士绅官僚阶层却因为清朝大力实行文字狱,导致出现了一个万马齐喑的场面。当时士绅官僚阶层满地的溜须拍马、毫无古代士人君子的风采的谄媚者。因为在清朝,那些汉人士绅官僚阶层的人说真话肯定不行,说实话容易被皇帝搞灭,那就只能说假话、说好听的话了。
老百姓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士绅官僚阶层不敢说、不能说,旗人子弟不学无术,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颓废之气,在照片里自然呈现僵硬、缺乏活力的麻木样子。
第三种就是大量皇室宫廷、满蒙贵族、地方大员的照片,比如慈禧太后,大太监李莲英,后宫嫔妃、宫女,王公大臣等人。
但是虽然清朝越来越衰落,但是他们身为上层人物的派头不能少,虽然生活在荣华富贵中,但是可能他们对新事物发生的接受程度不够,加上礼仪的束缚,他们的脸上没有任何笑容,只有庄重,显得依然是死气沉沉的一面。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的发展。一百多年前的科技和现在的科技完全没法比,那个时代的相机技术也不够成熟,照片质量也比较差。很多人物照片不仅中国的,就是外国的也表情僵硬。
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经历了很多事情,对生活已经有点麻木了,再加上那时的拍照机器不够好,所以呈现出来的照片也不太好。
最大原因可能受限于当时的摄影技术方面的局限,不像现在我们的手机相机有美颜的功能,随时摆拍,也有可能跟以前的社会环境风貌有关,当时是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都很木讷,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穿着上,都是以很呆板的形象出现在镜头。
因为他们都是摆拍的,对于拍照这种技术很陌生,拍照的时候都是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二、求历史人物洪熙官的真人相片
黄飞鸿跟洪熙官相差200多年啊!
洪熙官是清康熙年间的人物,那时相机还没有出现,而作为抗清人物,也不会有官方的画家给之画像。。。
黄飞鸿是清朝晚期人物,死于1925年,这时已是民国了,相机也早已出现,所以真人相片是有的~~!
那个时候世界上第一台相机还没发明出来...
这个容易上QQ找阎罗王叫他传张照片就行了
三、老照片:影视剧骗了你,这才是清朝人物真实的穿着打扮吗?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东西,因为很多人都想了解未知的东西,而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未知的东西。可能有人会说,人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历史典籍,比如历史文物,比如影视作品,但是冷眼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咱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毫无疑问都是跟人有关的,而人是可以作假的。就比如历史典籍,它是由历史学家编纂的,如果说当时的皇帝要求这个历史学家给历史作假,后人又怎么会知道呢?所以冷眼说历史是一个未知的东西,它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至于人们常说的影视剧中的历史,那就更不靠谱了。因为影视剧里的一些东西,根本就是假的。举个例子,影视剧里清朝人的穿着打扮,就跟清朝人真实的穿着打扮有着很大的出入。那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就是清朝人物真实的穿着打扮是什么呢?接下来,冷眼就给大家看一些老照片,看看清朝人物真实的穿着打扮是什么样的。
先说一下清朝时期的女人的装扮,大家都知道,在影视作品中,清朝女人的装扮是非常好看的,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其实这样的打扮并不是真实的。接下来,冷眼给大家看一张老照片,通过这张老照片,大家应该能够了解到清朝时期女人的真实装扮。其实在清朝时期,尤其是晚清时期,女人们一般以“头、大袖、撒脚裤”装扮示人,这样的装扮尽管看起来并不是特别丑,但是也会说像影视作品里的服装那么好看。因为从老照片来看,清朝时期女人的衣服一般都非常宽大,女性身材的曲线是根本不可能会凸显出来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清朝时期的女人是裹小脚的,所以她们走路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拐棍,而不是说像影视作品里的那样,整天活蹦乱跳非常开心。
看过讲述清朝时期的影视作品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时期的男人们,会穿着长衫,尤其是官差们,他们的衣服看起来都比较合身,长短胖瘦都比较合适。但实际可不是这样的,因为在真实历史上,清朝时期的男人们的衣服同样是非常宽松的,看起来就像是袍子一样,让人看起来有一种非常瘦弱的感觉。最后冷眼想说,历史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东西,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到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从一些影视剧作品中了解历史,因为那里面的历史是经过处理的,是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而不是真实的,不是客观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读读历史典籍,了解一下相对客观真实的历史!
三男子合影,中间那位是低级官吏。这一组老照片拍摄于1880年代的天津,展现了各类人物形象。清朝离我们越来越远,相关的文字记述也很少有人去翻阅,那时候的人物形象、社会面貌越来越模糊。好在晚清有了照相机,为我们留下了最直观的史料。
街头卖东西的小商贩。对普通民众而言,认识清朝人物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看热播的影视剧。但是,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完全不真实,身材相貌、穿着打扮都是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来设置的。这些老照片才是靠谱的、真实的。
一位穿袄裤的年轻女子。“头、大袖、撒脚裤”是晚清汉族女子最日常的装束之一,也就是“袄裤”的穿着,由上身的袄子和下身的裤子组成。汉族女子另一种常见的衣服是“袄裙”,即下身穿裙子,这种服装多在正式的场合穿出来。袄子十分宽大,将女性身材的曲线完全遮盖了。
女子站立像,跟上图是同一个人。我们把目光向下移,这回关注她的“三寸金莲”。她缠着小脚、穿着弓鞋,稳稳站立已经很难,走起路来更是颤颤巍巍。很多小脚女子年纪轻轻就离不开拐棍了。我们在清朝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女主角疯跑,其实很不真实。
穿衬衣的满族妇女。衬衣是清朝满族妇女常见的一种日常服装(便服),其特点是圆领口,衣襟在右侧,也在右侧开气或者没有开气,下摆整齐,一直到脚,装饰纹样非常讲究,做工精细。原为宫廷后妃的日常服饰之一,后来在满族其他阶层传播开来。
穿衬衣和褂子的满族妇女。请关注她的鞋子,一种“高跟鞋”,典型的旗鞋——花盆底鞋。鞋底是木制的,以白细布包裹,高5-15厘米(也有超过20厘米的),上细下宽、前平后圆。这种鞋子穿上并不舒服,走路也走不快。
是的,影视剧里服装是迎合现在人的审美而制作的,更加现代化,而失去了清朝的韵味,当然穿衣打扮也美了很多
是的,清朝人物的穿着打扮和电视剧中的不同,很多人都穿的破破烂烂的。
不是,这张照片拍的也是假的,这也只是摆拍的而已,真实的穿着打扮也不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