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器的通称,用白色黏土做胎,以含铜、铁、钻、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做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色彩并不仅三色,实际上是多彩,包括黄、绿、褐、蓝、黑、白等,而以黄、绿、褐三彩为主,故称做“唐三彩”。
二、唐三彩是怎么样的?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和陶俑上的一种多色釉和具有这种釉色的陶制品。是唐代制陶工匠在汉代铅釉陶器的基础上创烧成功的新工艺。唐三彩属低温釉陶,用白色黏土作胎,釉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包括石英、铅、金属元素),呈色剂是釉料中所含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唐三彩除白、绿、蓝三种主要釉色外,还有褐、黑、浅黄等多种色调,斑驳灿烂,绚丽夺目。
唐三彩的制作和其他陶器一样,即成型、修整、晾干和焙烧。所不同的是唐三彩要进行两次焙烧。第一次烧胎,称素烧,烧成温度为1100℃。素烧后从窑中取出上釉,再送入窑中进行第二次烧造,称釉烧。温度在900^左右,釉烧温度低于素烧温度,可使釉陶不变形,且能提高成品率。
唐三彩种类繁多,造型生动。主要器形有碗、盘、罐、壶、盂、人俑、马俑、骆驼俑等。陕西西安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塑造得非常生动,骆骑昂首站立,张口嘶鸣,背上架一平台,上铺花格纹长毯,平台上坐着由七人组成的小型乐队,他们分别手持笙、箫,琵琶、竖琴、横笛、拍板等乐器,为中间的舞女进行伴奏。
唐三彩的主要用途,是为唐封建统治阶级随葬的冥器。
三、什么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彩色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所以,人们习惯地将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专业人士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之。“唐三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在唐代,“唐三彩”主要用于陪葬。“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其中尤以动物居多。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人物俑则以宫廷侍女和武士的造型居多。“唐三彩”只在唐代一个很短的时期内流行,流行的地区也很有限,所以,今天,唐代的“唐三彩”仅出土于洛阳、西安和扬州三地。现在,洛阳生产的“唐三彩”工艺品最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