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传中国文化考什么大学?
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都不错
二、中国文化大学内地承认吗
承认
中国文化大学(ChineseCultureUniversity),简称“文大”“PCCU”,别名华冈,是一所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阳明山著名私立综合性大学,是台湾省实体藏书最多的私立大学,也是海拔第三高的综合大学,在暨南国际大学、华梵大学成立前,以海拔高度而言曾有最高学府之称。
学校作为台湾地区的老牌私校之一,于2011-2017连续七年荣获台湾地区“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类似大陆211工程)的经费奖助,现为台湾地区“繁星计划”大学之一,2016年加入优久大学联盟,其成员包括东吴大学、淡江大学、铭传大学、辅仁大学等12所创校都超过50年的前段私立大学。
董事长为创办人张其昀之子张镜湖。
学校创建于1962年,原名远东大学,后改为中国文化学院,1980年改为中国文化大学。由于创办人张其昀身为现代儒学复兴运动和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也是学衡派的重要成员和国风社的灵魂人物,因而文大的创办被认为和《学衡》《国风》存在精神联系,也是对中国文化学奠基人柳翼谋的纪念,为南雍办学宏旨的一个延续。2014年文大商学院荣获ACCSB国际认证。根据2016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中国文化大学名列三星级“中国知名大学”。
学校共有五个校区,校本部位於阳明山华冈,毗连阳明山国家公园,校园建筑皆以中国宫殿式建筑呈现,外型典雅巍峨。学校总土地面积达113公顷,校总区占21公顷,另有新店华林实验场92公顷、碧园实习农场约30公顷以及双溪苗圃地0.06公顷,供农学院学生实习之用
三、中国文化大学的学校历史
梁启超先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拟在天津办一大学,定名为中国文化学院,并约地理学者即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往任助教。此校后因经费无着,而未办成,但张其昀对此知遇之恩,铭记心头,以能继任遗志而报知遇,因而在学校草创时命名为中国文化学院,而有此意。
于1962年筹备之初,时任教育部长的张其昀决定先办研究所,校名曰中国文化研究所,下分十二个学门:三民主义、实业计划(甲)工学、(乙)农业、哲学(含教育)、文学、史学、政治、经济、法律、地学、家政及艺术。次年五月,大学部哲学、中国文学、东方语文(内分俄文、日文、韩文三组)、英文、法文、德文、史学、地学、新闻、美术、音乐、戏剧、体育、家政、建筑及都市设计等十五个学系成立,是一所综合大学。
增设大学部后创办人张其昀原定名远东大学,后因蒋中正先生认为“远东”为欧美之地理观点,建议改以“中国文化”为校名。文大前身为中国文化学院与中华学术院,1980年改制大学。
创办人
张其昀(1900年9月29日—1985年8月26日),著名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字晓峰,浙江宁波鄞县人。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史地系主任,曾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秘书组主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教育部部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员兼主席团主席、总统府资政等职。创办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
著有《本国地理》、《政治地理学》、《中华五千年史》等。华冈学园的代表色是灰、黄两色,象征中国文化“辉煌”之意,并且蕴含张其昀“承东西之道统、集中外之精华”的办学理念。
四、中国文化大学的学校校歌
歌词原文:作词:张其昀作曲:黄友棣
华冈讲学,承中原之道统,
阳明风光,接革命之心传。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必有真知,方能力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所不得,反求诸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力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其中有云:“阳明风光,接革命之心传”。关心政局为知识分子之职志。清儒张尔岐曰:“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源,生民忧乐之本。”实为该校师生共有之抱负。海峡两岸关系息息相关。该校于1973年成立国内唯一的大陆问题研究所(现名中国研究所),研究之重点自政治制度与国际关系扩展至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经济等问题,研究更为深入。1989年,该校邀请赵松乔教授来校访问,为第一位来华访问之中国学人,从此学人访问络绎不绝,而该校举办两岸学术会议每年都有数次。海峡两岸关系之改善有赖于文化之交流与坚凝,而非政治意识之对立,此亦为该校追求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