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春秋末期吴国3万人几乎灭楚,而战国末期秦要60万人才灭楚?

为什么春秋末期吴国3万人几乎灭楚,而战国末期秦要60万人才灭楚?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636 更新时间:2024/1/24 0:06:3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涉及到春秋战国的各个方面。

这里也不铺开说,简单说说军事上。

就春秋末期,前506年柏举之战,其实是一次局部战争。

吴国虽然派遣3万大军猛攻楚国,一度攻陷楚国国都,但吴国很清楚,他没有实力吃掉楚国。

其实,柏举之战的胜利,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当时楚国连连对外发动战争,国力疲惫。尤其重要的是,当时楚军主力正在攻打蔡国、唐国,非常疲惫。

而吴国主力突袭楚国,当时是春秋时代,楚国还是地广人稀的时期,竟然毫无察觉。

等到发现吴军已经靠近国都,楚军才紧急编组了几万人,仓促迎战。

由于楚军主帅昏庸,五战五败,楚国全线崩溃。

但此时如果楚王以留守部队果断防御都城,其实吴军未必能够攻陷,也无法持久在楚国境内作战。但楚王胆小,主动放弃国都,弃城而逃。

楚军留守部队以及还在前线的主力,知道楚王逃走,也全部撤退,国都这才被吴国占领。

占领了楚国国都,不代表楚军没有了战斗力,他们仍然是可以作战的。

实际上,随后楚国就和秦国结成联军,收复了都城。同时吴国后方又被越国攻击,只能仓皇撤退。

这只是一场局部战争,楚军暂时战败而已。

至于战国后期灭楚,则是一场战略决战,目的是彻底消灭楚国。

所以,秦国出动几十万大军,步步为营,将楚军主力彻底消灭,而且分兵占领楚国全境,消灭所有敢于抵抗的力量。

由于楚国面积辽阔,秦军出动60万大军其实也不算多,因为楚军自己就有四五十万军队。

而且当时是灭国之战,伴随着屠城和屠杀,楚国老百姓基本都支持本国,拼死作战。

秦军如果少了,根本控制不住局面。

其实,不要说攻打,以楚国那么大的地方,在那个交通极为落后的时代,秦军出动60万大军占领也是很捉襟见肘的,很多地方都是没有秦军驻守。

在春秋末期的“柏举之战”中,吴国孙武伍子胥仅凭三万吴军,便于柏举大败楚军,进而攻陷楚国都城,楚国几乎差点亡国。然而,时间来到战国末期,国力已经无比强大的秦国,为了攻占楚国,却征调了多达六十万军队。吴国和秦国皆为攻楚,且秦国国力远超曾经的吴国,然而两国出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战争目的不同:吴国目的在于争霸,秦国目的在于灭国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言,“战争乃是政治的延续”,凡是战争必然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吴国的目的便在于争霸,秦国的目的则在于灭国,战争目的的不同,则决定了战争难度和规模的不同。

△秦、楚、越联盟对抗晋、吴联盟

春秋末期晋楚争霸日益激烈,秦楚联盟抗晋,晋国联吴制楚,在晋国扶持下吴国迅速崛起于东南,而随着晋国和楚国的衰弱,灭越之后的吴国便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因为地理原因,吴国与楚国之间的地缘冲突极为激烈。因此,吴国发动“柏举之战”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重创楚国,从而保证霸主地位的延续。

事实上,在取得“柏举之战”胜利,攻陷楚国郢都之后,吴国上层便对接下来的行动产生了分歧,部分人认为应该占领目前攻取的土地,而另一方则认为应该借机另立楚王。可见,吴国上层根本没有打算借机灭掉楚国,因为他们很明白,当时的吴国有实力重创楚国,但并不具备灭楚的能力。

时间来到战国末期,秦国自身的实力自然不容置疑,在灭楚之前秦国已经先后攻灭三晋,秦国的战争目的可以说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攻灭六国、一统天下。因此,相较于春秋末期的吴国,秦国的战争难度显然更大,他不仅需要秦军攻入楚都,同样要占领楚国全境,包括楚国占据的鲁地、莒地、淮北、淮南、越地等。

相较于击败楚军主力,攻破楚国都城而言,进占楚国全境才是最为艰难的,毕竟不仅要面对楚国军队的抵抗,还要面临楚国各地百姓的抵抗,更要防止已经占领地区的反复倒戈,而楚国疆域如此庞大,自然就需要相当多的兵力。

如上,“柏举之战”吴国虽然击溃楚国主力,也曾攻入楚国都城,但也只是几乎让楚国灭亡,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灭国其实相距甚远。而秦国攻灭楚国,之所以要调动如此多的军队,其实并非楚国的军队抵抗有多激烈,绝大多数兵力都是为了巩固对攻占地区的占领,从而确保真正从“物理”上灭掉楚国。

战争规模不同:春秋时期规模偏小,战国时期规模极大翻阅春秋战国的史料便不难发现,春秋和战国虽然相距较近,但在战争频率和战争规模上,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军队组成变化。春秋时期,各国还具有典型的奴隶制特点,一个国家主要由上层的诸侯王、卿大夫等贵族和下层的国人、野人等百姓,以及数量众多却无“人权”的奴隶组成。此时的军队,主要以贵族成员为骨干,以“国人”为主体组编而成,野人和奴隶在春秋初期那是完全没有资格从军的。到春秋末期,虽然国人和野人之间的区别逐渐模糊,各诸侯国也都逐渐僭越礼制扩大军队规模,但军队总量相对而言仍然较小。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率和规模的不断加大,各国通过变法和改革皆已经逐渐脱离奴隶制,除少数犯罪者之外,奴隶这个词已经逐渐成为历史,再加上列国普遍推行征兵制,普通百姓开始成为军队主要组成部分,这导致各诸侯国军队规模皆开始迅速膨胀。

2、生产力的提高。军队组成产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社会结构的变化则源于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此时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井田制,而财权和经济大权大多集中于卿大夫手中,各诸侯国很难养活和供应数量庞大的军队。

到了战国时期,铁质工具开始逐渐取代原先的青铜、石制和骨制工具,这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原本的井田制已经很难满足社会需要,各诸侯国在经过变法和改革后,井田制开始被破坏。井田制被破坏之后,便也打破了奴隶身上的枷锁,毕竟国家更需要大规模的自耕农而不是奴隶,如此一来国家不但能够供应规模更大的军队,而且征兵来源也得到扩大。

3、世卿世禄制崩溃。正如前文所说,春秋时期具有典型的奴隶制色彩,分封制下的卿大夫权力极大,不仅具有独立的封地,而且还掌握着独立的财权、人口和军队,国家发生战争时,公室除了自身军队之外,往往需要卿大夫出兵来配合作战,当然这也为春秋末期的小宗取代大宗埋下了伏笔(例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图强,同时也为了防止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再度上演,皆开始通过变法和改革来废除或削弱贵族特权,这使得世卿世禄制逐渐走向崩溃,王权开始得到一定程度加强,使得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开始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贵族特权的被打破,普通百姓也获得了一定上升通道,这极大增强了百姓的参战热情,其中典型的便是秦国二十等爵位之下形成的虎狼之师。

如上,军队组成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和世卿世禄制的崩溃,都使得战国时期的国家动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顶大也就数万人,而战国时期动辄数十万军队的战争,却并不在少数。

战争方式不同:争霸可以取巧取胜,灭楚需要步步为营战争目的的不同,也一定程度决定了战争方式的不同,吴国攻楚取胜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乃是巧胜,而秦国灭楚则需要步步为营。

“柏举之战”中,吴国虽然只出动了三万军队,但却打了个出其不意,吴军先是沿淮水西进,将楚国主力吸引到了上游两岸,结果吴军却在抵达淮之后突然弃船登岸,转而向南急速行军,迅速穿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三道险隘,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仅用数日便到达汉水东岸,直逼楚国郢都。

其实楚国的反应不可谓不快,左司马沈尹戌见楚军尚未完成集结、易被各个击破,于是建议由子常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由自己绕道北上方城断吴军后路。谁知子常却在沈尹戌率部北上后,反而凭借兵力优势主动进攻,结果最终于柏举遭遇惨败,沈尹戌得知后南下救援也被击败,楚昭王得知前线战败后,更是直接逃出郢都,结果导致楚军溃散,而百姓又无参战热情,楚都自然迅速沦陷。

秦国攻楚则不同,且不说此时百姓的国家观念极强,为免灭国会与秦国决一死战,就算秦国也像吴国那样,攻陷了楚国都城,就能达成灭国成就吗?显然不太可能,否则白起水淹郢都后,楚国不就灭国了吗?原因便在于攻占都城,并不等于灭国。

王翦灭楚之前,李信也曾率领二十万秦军攻楚,李信其实在正面战场上已经取胜,且又乘胜攻克了鄢郢,然而却因昌平君在秦军后方反戈,郢陈附近原楚地百姓和原韩国百姓也纷纷响应,导致秦军陷入腹背受敌之中,这才招致惨败。因此,王翦灭楚之时,便必须步步为营,攻占一地便必须留兵驻守,从而确保后路安全,如此自然需要大量军队。

如上,击败楚国主力和攻占楚国都城,或许并不用太多的兵力,更何况“柏举之战”中吴国用兵巧妙,使得吴国足以以少胜多。而彻底攻灭楚国,则必须步步为营,毕竟灭国之战楚地各地反抗极为激烈,一着不慎便成了李信第二,如此自然需要更多兵力。

综上所述,吴国攻楚和秦国攻楚由于战争的目的不同、规模不同和方式不同,用兵多少自然有所差异,更何况吴国根本没有灭楚的能力,而秦国却是实实在在的灭了楚国。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战争故事《孙武攻楚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506年,经伍子胥推荐,吴王阖闾拜大军事家孙武为大将,整顿兵马,准备进攻楚国。孙武是齐国人,自称是东海一小农,他是应吴国大夫伍子青的邀请,南下到吴国来的。他的兴趣是研究兵法,对名利之事看得很淡。他这次所以答应做地位显赫的大将,一是想助老朋友伍子胥一臂之力。击败楚国。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父亲和哥

  • 外国古代战争故事:祖鲁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祖鲁战争指19世纪30~80年代南非祖鲁人为反抗荷兰后裔布尔人和英国殖民者的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祖鲁人是南非土著居民南班图人的一支,居住在南非的纳塔尔、斯威士兰和莫桑比克的一些地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恰卡建立了祖鲁王国,英国人称其为祖鲁帝国或祖鲁兰。1828年,丁干

  • 刘邦如何打败项羽典故叫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刘邦在短短的八年间从一介布衣,变身为天下至尊,成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关于他的传说和历史典故,一直都在民间流传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三十六计之一,是一个和刘邦有关的典故。当初,秦朝朝政昏暗,百姓不堪疾苦,纷纷揭竿而起。刘邦和项羽带领的起义部队都是反抗秦暴政的重要武装力量。当年,刘邦抢在项羽之前,

  •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拿破仑战争,普鲁士统一战争,特洛伊战争,亚历山大东征。长平之战,长勺之战,巨鹿之战,垓下之战,淝水之战,万历三大征,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反法西斯战争。。。故事之一:以二当九,以少胜多1941年12月2日,苏联飞行员梁赞诺夫和帕尔莫斯科保卫战中的10个

  • 刘邦是从哪个事件开始以弱胜强打败项羽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最总要的是用人,,张良、韩信。就是韩信将项羽避至乌江。据说,当年项羽兵败垓下,逃到乌江边,后面刘邦军队穷追不舍。他到乌江边,眼望滚滚江水,不禁悲愤交集。想我项羽,带领雄师,所向披靡。刘邦小儿,伏首称臣。哪曾想到今日,兵败如山倒。全军覆灭,爱妻自刎,孤身一人。莫非上天灭我不成?正在他胡思乱思之时,忽然

  • 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有哪五场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2.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3.《马关条约》的签订①时间:1895年②地点:日本马关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

  • 上甘岭有王成吗?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上甘岭没有王成。上甘岭战役英雄是黄继光。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一埸著名战役。战斗打得很残酷,双方伤亡都很大。特别是我志愿军的英雄们在与美军战斗中不怕苦,不怕死,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使进攻部队迅速攻上山头,取得了胜利!黄继光再与强大敌人面前,表现了英勇顽强的忘我精神。

  • 岳飞的沥泉枪如今在哪?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岳飞的枪的下落,毕竟正史是官方纪事用的,倒是野史和民间的传颂更偏向于这种事件:岳飞的枪得于泉,归于江。沥泉神矛初现,遇明主建奇功。这把出自于沥泉山沥泉洞,由大蛇幻化而成的神枪,称为“沥泉神矛”,又称“沥泉枪”,是古代小说中的名枪之一,持有者为大鹏金翅鸟下界的岳飞岳元帅,出处为清代小说

  • 吴国和楚国有什么仇恨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各国之间的战争从来没有停过。很难说国家之间具体有什么仇恨,正所谓春秋无义战。但是吴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由伍子胥引起的。关于伍子胥复仇这件事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伍子胥为了一己私恨发动战争,致使生灵涂炭陷两国于战乱。有人说伍子胥为父报仇天经地义是为英雄也。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

  • 国外有什么著名的桥??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有:明石海峡大桥、享伯湾大桥、韦拉扎诺海峡大桥、麦基诺海峡大桥、博斯普鲁斯大桥、乔治华盛顿大桥、塔古斯河大桥、福斯洛大桥、塞文桥、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大贝尔特桥、厄尔松海峡桥、联邦桥、奥克兰港湾大桥、澳凼大桥......世界十大著名酒庄08:321.彼德鲁庄园CHETEAUPéTRUS法国波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