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4、《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5、《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战国发生过哪些著名战役
1,阏与之战,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2,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3,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4、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5,阴晋之战,周安王于十三年(这里指的是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攻打魏国,而魏军则在名将吴起的率领下,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6,修鱼之战,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针对五国合纵攻秦,派樗里疾率秦军迎击。秦军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与魏、赵、韩三国联军决战,联军大败,伤亡8.2万余人,韩将申差等被俘。7,济西之战,燕国名将乐毅在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与齐国进行的战役。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齐。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齐⊥跷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触子逃亡不知下落,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保都城临淄。8,即墨之战,发生于前284年至前279年,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9,肥之战,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的截击战。面对号称野战天下无敌的秦军,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敌军识其意图,企图围点打援诱时,李牧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凭借此战,李牧获封武安君。此战尽歼秦军十余万,桓t畏罪逃往燕国。10,番吾之战,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番吾之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但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赵国军事实力丧失殆尽,已无力组织远程追击及反攻,仅能退守邯郸,暂时自保。11,蕞之战,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纵攻秦之战,秦丞相吕不韦率军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进攻的作战。12,石门之战:秦献公二十一年(前364,魏惠王六年),秦遣章f率军攻魏,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余级。赵出师救魏,秦始退兵。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13,河西之战: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甘泉南),重用魏人犀首公孙衍,魏防守河西的主将龙贾,集中兵力迎战。经2年激战,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歼魏军,斩首4.5万(此据《史记.魏世家》,《秦本纪》为8万),并俘虏了龙贾。魏被迫于次年将河西郡归还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14,少梁之战,公元前362年(秦献公23年)秦国乘魏国与韩国、赵国作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俘魏军统帅公孙痤,并占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15,司马错伐蜀,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秋天,司马错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国,与蜀国军队在葭萌(今四川广元)交战,蜀王兵败逃到武阴(今四川彭山东)。同年十月,秦军灭亡蜀国,将蜀王贬号为蜀侯,而任命陈庄出任蜀国相国。秦国吞并蜀国以后,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16,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秦昭襄王派王陵攻打赵国邯郸。赵国门客毛遂自荐,赴楚国请救兵,魏信陵君魏无忌依靠魏安僖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朱亥杀晋鄙,夺其兵权,并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这就是“窃符救赵”。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白起被迫在杜邮(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自杀。17,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18,垂沙之战,公元前301年(周赧王十四年),齐将章子(匡章)率齐、韩、魏联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的夜间奔袭作战。垂沙之役,既是齐、韩、魏联合起来报复楚国背叛合纵的行动,也是因楚怀王质秦太子横,因械斗逃回楚国,导致秦、楚关系破裂的直接后果。由于楚怀王对外政策举棋不定,终于酿成了孤立无援、被动挨打的局面。19,蓝田之战,张仪欺诈楚怀王,许割地商与六百里,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国绝交。张仪却说,他答应给楚国的只是六里土地,楚怀王不由得怒火冲天,于是爆发了公元前312年的秦楚丹阳之战。秦楚丹阳,蓝田之战,实是公元前313年秋七月(楚怀王十六年)到公元前312年秋九月(楚怀王十七年),整个战局的一部分。战争前一阶段是秦、魏、韩,联盟对楚齐联盟,战争的后一阶段是齐军反戈,变成楚战六国。蓝田之战,以秦军、楚军两败俱伤,楚军先撤退宣告结束。20,棘蒲之战:发生於前381年,楚国、赵国联军打败魏国的一场战争。前382年,魏国联合齐国,出兵攻打赵国,攻取刚平,兵锋直指中牟。赵国遂向楚国求援。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於州西。楚军穿越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门,驻军林中,兵锋直抵黄河两岸。楚、赵联军大败魏军,赵军乘机攻占魏国棘蒲(山东省魏县南)、黄城(河南省内黄以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