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旗子代表我存在,同时还可以排兵布阵,古代打仗可不是打群架,一窝蜂冲上去,是需要列阵的。那时候又没有电话,所以列阵的时候听指挥很多时候就是靠“旗语“。而且旗帜有利于集合队伍,毕竟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军队,士兵想要找回自己的队伍靠旗帜是非常容易的。
第二振奋士气。漫天的旗帜给士兵一个心理安慰作用,打仗的时候阵型不容易涣散。如果是大将或者皇帝的旗帜,对士兵的振奋作用是无以伦比的。比如说北宋的时候辽国南侵,宰相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当宋军看到皇帝的旗帜时,“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最后就是心理暗示作用,旗帜意味着军队,越多的旗帜造成一种人数越多的错觉,所以大量的旗帜不仅给敌人一种震慑作用,同时对己方也是一种鼓舞。旗帜还代表着领域控制,攻城的时候第一时间把敌方的旗帜拔下,己方的旗帜插上,既能鼓舞己方士气,又能让敌方溃散。比如韩信背水一战时,乘赵军倾巢而出,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一哄而散。
战国时期七国的著名历史事件
秦国商鞅变法、赵国长平败于秦国白起、楚国屈原投江、魏国都城被秦淹、齐国昏国王被人民杀、燕国被齐险灭、韩申不害变法失败后来第一个被灭...
清末十大的惨案
听说过四大奇案,不知道有没有十大奇案。有杨乃武与小白菜,还有个淮安奇案,刺马案,还有个就不知道了。以前还有个电视是专门讲淮安奇案的,印象很深刻。
瓢儿井的来历?
瓢儿井古时人们称它为神泉和圣泉。因为大旱年头或兵荒马乱时,它曾多次为伊山人民解除困境,幸免于难。据清代海州学者相用庵所著《朐阳纪略》记载,在同治元年五月,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转战到大伊山,其部下饶将刘天福与清将丁凤林,进行巷战时,镇内居民纷纷逃至大小山围避险。
该书载曰:“捻乱,山椒砌石圩二,为避乱桃源。大圩在万丈崖巅,小圩在花子坟东。”其时正值夏季,干旱无雨,沟涧干涸,数千人困在山巅,烈日炎炎,晒得奄奄一息,幸有瓢儿井,每人尚能摊得涓滴之水,共度难关,并立碑于侧,上刻“天赐神井”四字,以表纪念。
旧时大伊山庙宇棋布,僧尼众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依靠香客施舍,庙大名高,香客自然会多,经济来源也会宽裕,而庙小名气不高,香火不旺,施主寥若星辰,生活更是艰窘。在瓢儿井附近,原有一座尼姑庵,除却三间殿堂和两间厢房外,别无所有。可是这个庵内的老尼姑,很有经济头脑。她看到世人对瓢儿井十分崇拜,便趁机将庙名改为甘露庵。并将供奉的观音菩萨手中的花瓶,盛满泉水。大势宣传,瓢儿井的水源,就在花瓶中,由观音老母掌握施舍甘霖,号召香客虔诚祈祷观音菩萨,饮此泉水,就会祛灾灭祸,全家平安,人丁兴旺。从此这个庵的香火非常旺盛,收入颇丰。
对此,《嘉庆海州志》也有这样的记载:“甘露庵,在大伊(镇)北山,碧霞宫下,因其西有狮子圣泉故名。”志书说的狮子圣泉,即是官家为瓢儿井取的正名。因奶顶山的形状像一只未醒的睡狮故名。
过去有许多人,对瓢儿井这个圣泉都想窥探其神秘性之所在。清代乾嘉时期,江南有个大学者,名叫青城子,曾来此考察,在他所著的《志异续编》一书中记载说:“大伊山碧霞宫下有圣泉,上覆绿树,下列苍石,广不盈尺,百缩百盈,此乃山陵之气,凝为泉脉,开窍于石,气通泉出,乃自然之理,非人为所可施也。”
青城子对瓢儿井客观唯物的理性之说使得原来甘露庵老尼姑神秘的耸言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