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是群居生活,以几十人或几百人的部落,而且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流还不太多,所以当时发生的战争都是十分小规模,与近代的战争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而且当时人类除了木材和石块外,还不懂得如何擅用其他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物质,以致史前战争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后,所以很多时候就只是使用木棍和石斧来作战。后来,人类为了捕杀一些大型和行动迅速的动物来维生,就发明了弓箭、枪矛和弹弓此等的攻击范围较远的武器。这为史前的战争带来了一种新革命。
古代的战争模式是什么样的?
真正的作战,是两军对垒,由于古时作战缺乏通讯设备,所以都靠传令、旗语来发令。古代作战讲究阵型,军队也是有编制的,比如一卒、一伍、一旅、一师等等,部队以方阵为基准,而大将都是坐在中军的,中军又称大囊,所以发出的号令常称“大囊发令”。(可以参见大秦帝国开头,两军对垒比较真实。墨攻做得也不错,基本还原了战国时的对垒情况。)故事基本没有大将单挑的情况,这种多见于演义。
古代作战,很难看见全歼的战例,因为都是靠人,所以士气很重要。所以一般损失1-2成,胜负就分出来了。再往下打,士气要溃散。(此处推荐楼主去玩一玩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
两军接战时,有军令规定必须保持阵型,因为阵型一散,基本宣告你败了。所以为什么古代如此强调军纪的原因。(此处有史可查,历代的军规楼主可自行百度。)
最后,关于项羽,项羽确实号称万人敌,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时候大将都是坐在中军的,一般战况吃紧,难舍难分的时候,这时候大将冲锋陷阵会大大振奋士气。大将周围都会有精锐卫队保护,如张飞身边有燕云十八骑,刘备有白耳兵,曹操的虎贲卫,这都是有记载的。大将在前线也不一定是杀人,主要就是让士兵看见,就等于告诉他,不要怕,我在这,大家放心打。
以上,大概就是这样了。
项羽最后是自刎乌江畔,《汉书》有记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最后你说的是对的,古代非常强调军纪,有点类似古罗马的方阵,他们作战时都是以方阵为单位,相互策应。有纪律性的部队,行动一致,不易溃散,战斗力高,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几万农民军干不过千把正规军的原因。关于升迁,人脉很重要,但是下层士兵有记载战功的方法,比如秦朝的以头颅数为证,但是大多有其弊端,现在已无法具体考证古代是怎么计算士兵的战功了。身处高层人一定是先考虑谋略的,因为他可以顾及全局,而勇武出众的,一般被任以大将、开路先锋或者贴身侍卫,比如许褚、典韦,刘备的陈到。
古代的战争模式一般为流寇模式的掠夺,往往不以占领对方的土地为目的,而以纵火屠杀为快,每一次战争都会留下一片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