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春秋战役详细解释?

春秋战役详细解释?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880 更新时间:2024/1/23 15:01:59

春秋战国战役:葛之战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在周王室维护独尊地位与郑庄公图谋称霸中原的斗争中,郑军击败周联军于葛(今河南长葛东北)的作战。

春秋初期,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各诸侯国。郑庄公利用郑国财力充实、郑君三世充任王卿的优越条件,挟天子以令诸侯。周王对庄公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逐步削弱其在王朝的权力,周、郑矛盾日益加深。周桓王十三年,桓王免去郑庄公所任王朝卿士之职,庄公因此不朝见周王。当年秋,周桓王统率周军,并征调陈、蔡、卫等诸侯国军联合攻郑。郑庄公率军迎战周联军于葛。周联军以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及配属的蔡、卫军,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及配属的陈军,周桓王亲自指挥由周军主力组成的中军并为三军统帅。

郑大夫子元(公子突)鉴于陈军因国内动乱而士无斗志,蔡、卫军战斗力不强,建议先攻周联军两翼薄弱部分,造成周左、右军混乱而败,尔后集中兵力合击周中军。郑庄公乃令大夫曼伯(公子忽)率一军为右拒(方阵),攻周军左翼;大夫祭足率一军为左拒,攻周军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弥合率一军为中军,随庄公配置于两拒中间稍后,相机出击。又改变传统的车战战斗队形,将通常配置于战车之后的隶属徒兵,以伍(五人)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每乘战车的左、右、后方,填补车与车间的空隙,形成徒兵与战车相互掩护,密切协同、攻防自如的“鱼丽之阵”。

郑军部署毕,庄公即命中军将挥动指挥大旗,号令左、右两拒同时出击,向周军两翼配属的陈、蔡、卫军发起猛攻。陈军一触即溃,蔡、卫军迅速败退,两翼周军为溃兵所扰,阵势大乱,纷纷溃败。此时,郑左、右二拒对孤立无援并已开始动摇的周中军实施钳击,庄公乘势将郑中军投入战斗。周中军遭郑三军合力攻击而大败,周桓王中箭负伤,仓皇引军而退。郑庄公为求政治、道义主动,禁止祝聃追击,并于当晚派人赴周军慰问桓王及其将领,以示与王室和好之意。

此战,王师大败,周天子威信扫地,不可能再“辅有四方”,大国争霸继之兴起。郑军首创“鱼丽之阵”,并实施先击弱后击强的作战指导,显示出中国古代车战战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战役:长勺之战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作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军事大国争衡,时有冲突。周庄王十二年,齐国因襄公之死发生内乱,鲁庄公以武力干预齐国立君之事,导致齐、鲁战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鲁军惨败,军力大损。齐桓公君位方定,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国未安”,不可轻动的意见,急于对鲁用兵,以报鲁助公子纠争夺君位之仇。次年春,齐出动大军攻鲁,长驱深入鲁腹地,进逼鲁国都。鲁庄公发兵抗御。此时,居鲁国都郊外、出身低级贵族的曹刿,认为当政者愚陋浅识,未能远谋,为救国于危难,不顾乡人劝阻,毅然求见鲁庄公,问凭何而战。庄公初以衣食分赐臣下、祭祀十分虔诚作答,曹刿以其无利于民而不然。及闻庄公所答准情度理断诉讼,方视为“中心图民”(《国语鲁语上》),必能得到民众支持,具有制胜之本。乃自请随同庄公出战,参与指挥。

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曹刿深知,鲁虽因乾时之败而军力弱于齐,但抗击齐军入侵则占人和、地利优势,且作战制胜靠“气”,“气”的变化可使强弱易位,“气盈”则胜,“气竭”则败,故未战即确定避敌锐气,待敌疲再反攻,以“气”制胜。两军布阵方毕,庄公按照当时通行的两军相对推进、互为进攻的惯例,欲击鼓挥军接敌,被曹刿劝止。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按兵不动,只是严阵以待。齐军见鲁军反常之举而疑虑之心愈重,更因两次进攻耗损体力、消减锐气。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气竭志衰,战斗力大为削弱,鲁军则因以逸待劳而保持高昂斗志、旺盛体力。曹刿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数量占优势的齐军。庄公急于追击,又被曹刿劝止。为防备齐军佯败设伏,曹刿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上车轼眺望齐军旌旗,见“辙乱”、“旗靡”,判明确实溃败,乃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鲁境。

此战,曹刿知彼知己,正确运用“后人有待其衰”(《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军志》)的作战指导原则,采取敌疲而后击的战法,成为后发制胜的著名战例。假途灭虢之战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乎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魏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春秋战国战役:泓水之战

春秋初期,宋、楚争霸中原,楚军击败宋军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的作战。

齐桓公死后,中原地区出现霸权真空。宋襄公欲代齐称霸,乘齐国内乱之机,联合卫、曹、邾等国伐齐获胜,遂自以为力量强大,公然逞霸主威风。而早已觊觎中原的楚国,正力图北进,不容宋襄公所为,联合鲁、陈、蔡、郑、齐等国,形成与宋对立的集团,并设计使宋襄公在盂地之会中被执受辱。宋襄公仍不自量力,与楚抗衡,于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夏,联合卫、许、滕三国出兵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郑向楚求救,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大司马公孙固(一说子鱼)鉴于宋弱楚强之势,力谏襄公不可与楚争锋。襄公不听,由郑地撤军回宋境迎战楚军。

是年十一月初一,宋、楚两军分别进抵泓水两岸。宋军兵力虽处劣势,但已在泓水北岸布阵,有天然水障可用,占据先制之利。楚军渡河时,协助襄公指挥作战的公孙固建议:楚军人多,我军人少,可乘其渡河之际进行攻击,必能以少胜众。宋襄公认为,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若乘楚半渡而击,将是危害仁义之举。乃拒绝公孙固建议,静待楚军渡河而不出击。当楚军渡河而尚未列阵,处于混乱之时,公孙固又请襄公下令攻击。襄公认为,“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乃古时打仗的成法,宋虽是亡国(指商朝)之后,亦当遵古训行事。故再拒公孙固之请,直等楚军布好阵势,才发令进攻。宋军在强大楚军面前大败溃逃,死伤甚众,襄公的亲兵尽数被歼,自身亦受重伤。

泓水之战,宋襄公不量力而行,已是战略失着;既处战场有利态势,又拘于仁义,循于往古,不知趋利避害、因势而行,坐失制胜良机,以致兵败国衰。古人或善宋襄公之为,称其“临大事而不忘大礼”(《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反映春秋时尚留存古老之战争观。

春秋战国战役:城濮之战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泓水之战后,楚国凭借强大实力和声威,控制了中原地区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中小国家,大有囊括中原之势。时晋国在多年内乱之后迅速振兴。自晋文公即位,内修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扩建三军,国力日益强盛。对外积极图霸,举“尊王”之旗,派兵护送因内乱而逃亡在外的周襄王返国,借以收揽中原各国人心;又与秦国结好,并助秦向南发展,造成楚国的后顾之忧。楚为阻遏晋国势力的发展,与曹、卫通好结盟,使其为抗晋前哨;乘齐国内外交困之机,出兵助鲁占领齐国邑(今山东平阴西南),并留申公叔侯戍守,企图制齐以孤立晋国。晋、楚战略针锋相对,争霸决战呈一触即发之势。

周襄王十九年冬,本是被迫附楚的宋国,因见晋国日强而叛楚从晋。楚派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围攻宋地邑(今山东金乡),宋坚持抵抗。次年冬,楚发申(今河南南阳北)、息(今息县西南)之兵为主力,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军队,以子玉为统帅,楚成王亲自督战,围攻宋都商丘(今商丘南)。宋派大司马公孙固赴晋求救。晋国君臣面对救与不救的重大抉择,认为宋国处于晋、楚争霸的中间地带,又是中原较大之国,若听任宋国力尽援绝而降楚,则晋国将难于进取中原;出兵解救宋国之患,虽有劳师远征、以劣势对优势之敝,又有侧背受曹、卫威胁之虞,却是晋国“取威定霸”(《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的良机。晋文公决意出兵救宋,并纳大夫狐偃之策,确定首先进攻兵力薄弱的曹、卫,迫使楚军北上,以解宋国之围。

二十一年一月,晋文公率军至晋、卫边境,欲借卫国之道以攻曹,卫不许。晋军秘密回撤,绕道从南河棘津(今河南卫辉境)渡河(黄河)。为减少伤亡,有意避开卫都楚丘(今滑县东),直取卫地五鹿(今清丰西北)。二月,向南进军敛盂(今濮阳东),与齐昭公会盟,对卫形成强大压力。卫“国人”惧晋军势大,驱逐卫成公,晋军乘虚攻入楚丘,占领全部卫地。楚军救卫不及,继续围困商丘。晋文公挥师南下,于三月攻破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俘曹共公

晋文公虽已解除救宋的后顾之忧,而楚成王也识破晋军企图,不为曹、卫之失而动,更加紧围攻宋都,以逼迫晋军继续南下,孤军与楚联军决战。晋文公自度处于两难:兵临宋境而不救宋,无异放弃求霸;未得齐、秦协力而深入,必是凶多吉少。为变被动为主动,采纳中军元帅先轸之谋,让宋国贿赂齐、秦,使其劝楚撤兵;同时晋执曹君,而分曹、卫部分地予宋。意在拉齐、秦下水,止其观望态度;赶宋国上架,绝其降楚之念;给楚国火上浇油,迫其非战不可。果然,楚见未攻下宋而宋反得曹、卫之地,乃拒绝齐、秦调停。齐、秦既得利于宋而未成调解之功,更加深与楚的矛盾,随即出兵助晋,形成晋、齐、秦、宋联合对楚的局面。

楚成王深知楚军战线漫长、后方空虚、兵力分散的弱点,及见晋、楚双方力量对比改变,战略态势已对楚不利,即令戍守邑的申公叔侯撤回宋地,令子玉放弃围宋,避免与晋军决战,自己则率部分军退回申邑,以防秦军袭其后方。子玉不以国为重,刚愎自用,不听成王知难而退的告诫,坚持不撤宋围。成王虽怒子玉抗命,又存侥幸取胜之心,未能坚决命令退军,于犹疑之中给子玉补充少量兵力。

子玉为寻求与晋决战的借口,以晋许曹、卫复国,楚方能解宋国之围相要挟。晋国君臣认为,若不允子玉之请,必结怨于宋、曹、卫三国,并遭诸侯责难,将失去与楚决战争霸的大好时机。乃将计就计,暗中许诺曹、卫复国,唆使其与楚绝交,并扣留楚使宛春,激怒子玉北上决战。子玉不顾客观情势的变化,率军弃宋直扑陶丘。晋文公令全军向卫境退避三舍(一舍30里),既表明履行以前流亡楚时许下的“避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诺言,若子玉进兵求战,则因以臣犯君而理屈,又可暂避楚军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在预定战场展开决战。子玉以为晋军畏楚而退,尾追不舍,致使部队松懈,士卒疲惫。

四月初一,晋兵车700乘退于城濮。楚联军亦跟踪赶至,依托险阻地形驻军,迫不及待地向晋军挑战。此时,到达城濮地区的齐、秦、宋三国之军仅为晋之声援,而追及城濮的楚、陈、蔡联军仍居兵力优势。晋文公虑及于此,谨慎决断,亲自检阅军队,见晋军装备齐整,纪律严明,士气旺盛,方坚定决战信心,并下令就地砍伐树木以增补武器。初二,晋、楚双方在城濮以南对阵。晋军按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副将;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副将;中军居中,先轸为元帅,溱为副将,晋文公亦在中军,三军统归先轸指挥。楚联军按右、中、左三军配置:实力较弱的陈、蔡两军编成右军,子上为将;战斗力较强的申、息之兵编成左军,子西为将;楚军精锐编成中军,子玉为将。

当子玉自负于“今日必无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时,晋军已率先发起进攻。针对楚军部署特点,先轸令下军副将胥臣给驾车之马蒙上虎皮,率部猛冲陈、蔡军,将其击溃。令狐毛在右翼树起两面指挥大旗,伪装晋上军主将后退,引诱当面楚左军追击;又令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后用车拖树枝以扬尘,佯示晋军后队亦退,给子玉造成晋军力不支的假象。子玉不察虚实,以为有机可乘,下令全军追击,子西所率楚左军急速推进,孤军突出,右侧暴露。先轸不失时机,迅即指挥晋中军侧击楚左军。晋上军亦停止后退,配合中军实施夹击,将楚左军大部歼灭,余则击溃。子玉自度左、右两军失利,大势已去,急忙收军停战,率残部退走,晋军亦不追击。子玉退至楚方城(起自今河南叶县西南,沿东南走向至泌阳东北的一条长城)外,愧见申、息父老,畏罪自杀。

晋胜楚败的结局,迫使楚国暂时放弃对中原的争夺,中原各国纷纷叛楚从晋。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与诸侯会盟,朝见周王,献所俘获四马兵车百乘、徒兵千人,受周王策命为侯伯,取得中原霸权。

城濮一战,晋国君臣协和,决战前,“伐谋”、“伐交”,争取与国,分化敌盟,壮大自己,力求战略主动;决战中,料敌而谋,由弱及强,各个击破,以奇制胜。楚军谋不为先,坐失战略优势,君臣意气用事,主帅骄傲轻敌,判断失误,受制于人,终致兵败。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关于外国的战争故事,50~70字左右。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

  • 历史上像火烧新野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还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

  • 上甘岭电影主要描写的是哪些英雄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上甘岭战役中显现了以下著名的英雄人物。1.以身体堵塞敌人机q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2.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3.有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

  • 中国近代英雄人物及他们的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张自忠:第一名将.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

  • 西方军事历史的第1个合围之战是哪1战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布匿战争是古罗马与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著名战争。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3次。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是一个不大的城邦。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一大强国。其后,罗马便把扩张矛头转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迦太基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由腓尼基人移

  • 飞虎队有关的两个抗日事迹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是《铁道游击队》,又被称为飞虎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现山东鲁南地区。枣庄,临城,滕县的一支抗日武装,袭击,破坏铁道线上日军运输物资,把截获的物资运送到根据地,与日军殊死搏斗,涌现出洪振海,王志胜等英雄人物。还有一个是陈纳德援华飞虎队,由退役美军飞行员和志愿者组成,由陈纳德担任司令的特遣队,他

  • 历史上还有哪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及他们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吉鸿昌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

  • 抗美援朝的故事300字 有哪些英雄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杨根思是抗美援朝英雄。江苏省泰兴县人。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历次作战英勇顽强,曾荣获战斗模范、爆破大王,华东三级和一级人民英雄称号。1950年9月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关于抗美援朝的故事罗盛教,1952年1月2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

  • 有关战争的历史古迹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威海刘公岛辽宁山海关北京芦沟桥广州黄花岗1、邓世昌。他有强烈的爱国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2、林则徐。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18

  • 古代战争故事《襄、樊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这一站将走近宋、元的一次着名战争襄阳、樊城之战。襄阳、樊城依山傍水,控制着南北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蒙古军想南侵必定要夺取襄、樊之地。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匆忙从鄂州北归,夺取了大汗之位,即为元世祖。他在平定了阿里不哥之乱后,他采纳了谋臣意见准备南下攻取襄阳,继而夺取江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