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唐朝藩镇割据为什么能够持续一个半世纪

唐朝藩镇割据为什么能够持续一个半世纪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52 更新时间:2023/12/26 0:43:11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统一与分裂的现象是极其引人注目的政治过程。连说书人的口头语也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将“分裂”的意义作一剖析,则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由一个统一的政权分裂为两个或更多政权的例子,其实只有汉末与唐末。换句话说,统一政权的分裂只出现过两度,一而再,并没有再而三。许多人通常也视为分裂时期的辽对峙与金宋对峙其实并非由一个政权分裂而来,而是不同政权之间的并立。

辽的前身契丹政权比北宋还早出现,改国号为辽也早于北宋开国。金则是击败了辽政权才与南宋并存。至于秦统一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并不是分裂时期,而应视为未统一阶段。西周并非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是封建式国家,封邦建国制度本身的形态就是各封国之间的并立状态。进一步言之,汉末与唐末所引起的分裂还有程度的差异,汉末引起的分裂时期很长,若从魏帝黄初元年算起,直至隋灭陈,前后有390年。如果自汉献帝兴平二年孙策割据江东算起,则更长。而唐末的分裂从后梁太祖起算,到宋太宗灭北汉,不过73年。

这样看来,有一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思考,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引起的分裂次数很少,且分裂时间趋短?这个问题很大,不容易一下子说明白,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在确立了这一制度以后,不断随着历史的进展而有技术上的改进,使得中央集权的程度越来越高,分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即使一旦分裂,也会比较快地走重新统一。黑格尔以为中国没有历史,有的只是朝的更迭。但他不知道中国历史的机制是渐变而非突变,如果从更长远以及更大范围来看,则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演变是有损有益,也就是对前代制度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改革的一面。继承是保持连贯性,改革则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所以孔夫子在回答子张“十世可知耶?”的问题时,就答道“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从过去的朝代汲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前代的制度采取有损有益的政治措施,成为中国历代政权运行的基本脉络。

唐朝最终因为藩镇割据而分裂,但却又因藩镇的并峙均衡而维系中央政权,延续了比唐前期的完全统一时期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颇有点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正说明唐代吸取东汉分裂而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起了相当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并不完善,所以唐朝仍不免亡于分裂割据,于是后来的宋代,对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加措意,地方权力进一步被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于是宋以后,再未因地方分裂而引起王朝的覆亡。由于唐代后期的藩镇并立现象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唐代分裂的原因,另一方面又是维持中央政权得以不墮的因素,使得历史研究者投入许多精力对这一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的关键无非在于中央、藩镇与州三方的政治关系,或讨论藩镇与州的关系,或分析州与中央的关系,或辩证中央与藩镇的关系。或综其中两方论之,或统其三方而作分析。其中关于中央与藩镇的关系在粗线条方面是相对明确的,一方面是河朔诸镇的割据状态,使得唐后期的统一形势成为跛脚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东南八道的忠诚与经济支持使中央政权得以运转,此外则是边缘藩镇的不即不离状态。但在中央能够控制的藩镇中,有一层最重要的关系存在于中央、藩镇与州之间。中央一直想要维持安史之乱以前直领州县的状态,而藩镇则想控制所属州县以获取本身最大的利益。

唐代后期即在这种拉锯争夺的动态均衡过程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之久,远远超过中国的一些一统王朝。其实唐初的地方政治制度设计已经虑及东汉的教训,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其大要略为以下三点:一是不设高层政区,以中央直领州级单位;一是将州一级政区的地域划小,不让其拥有过大的人力财力;三是不划定监察区,避免其转化为行政区。这一措施的最大缺陷是中央政府的管理幅度过大,难以周全,于是在唐玄宗时仍然不得不划定十五个监察区,为以后的藩镇分立种下了地域方面的基础。

标签: 分裂历史中国中央统一政权关系制度

更多文章

  • 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真正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争,雅典,城邦,公民,一个,但是,斯巴达,波斯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一般都认为“政治与经济”方面的矛盾。但是显然,这样的表述实在是过于含糊了。这样一笔带过的描述没有给出任何实际的答案,那么波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呢?在此谨为诸位简单介绍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第一种观点来自著名的修昔底德,也是千年来正史认可的一种说法。按照修氏极其中立的叙述,这场

  • 高卢战争 一场侵略与掠夺还有积极的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争,高卢,罗马,远征,自己,进行,部族,通过

    高卢战争是罗马的独裁者恺撒对高卢地区进行得到八次远征战役,通过高卢战争恺撒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从一个负债累累的政客成为了一个腰包鼓鼓的财阀,而且还使得自己的军团从区区四个壮大成为了十余个,可以说是高卢战争使得恺撒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蜕变,成为了一个雄霸一方的地方大员。下面做一下高卢战争简介。作为高卢战争的

  • 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萨尔,女真,部落,当时,军队,作战,战役

    1619年,明军和努尔哈赤爆发了一场轰动的大战——萨尔浒战役。这场战争明军全盘溃败,后金军集中兵力围歼明军,不过几日,明军三路大军,5万多余人就已全军覆没,这场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场战役之后明朝就开始了大量征兵征粮的历程,平民百姓生活越来越艰辛,压迫也越来越厉害,从此天下百无聊生,

  • 隋炀帝35万军队兵败高句丽 仅剩2700人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自己,没有,一个,结果,老百姓,历史,不是,不过

    历史上高句丽是个很擅斗的民族,说白了就是打不怕。两百多年前被鲜卑人赶出了东北,到了朝鲜半岛仍然不老实。总想着“反攻大陆”,高句丽的领导人也不鸟隋炀帝,试想像杨广这种欲望大过天的人,高句丽在他的眼里不过是阴沟里的臭虫,按死你还不是顺手拈来呀。杨广的自负是有理由的。不过到最后也正是由于杨广同志的轻敌而葬

  • 隋朝名将宇文述简介 宇文述人物生平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宇文,鲜卑,后来,公元,皇族,不同,担任,凭借

    宇文述十一岁时,有个看相的人对他说:“公子好生自爱,以后会位极人臣。”后来,宇文述果然担任高官,位极人臣。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鲜卑族人,宇文述是隋朝著名的将领。宇文述本姓为破野头(鲜卑族的三字姓),因其先祖曾当过仆人,随主人改姓为宇文,宇文述年少时就熟习弓马,身材魁梧。北周武帝在位时,凭借父

  • 南宋为何偏安一隅 民众不喜欢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宋,北方,他们,北伐,百姓,已经,没有,左右

    一直以来,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归咎于皇帝的昏庸无能,以及秦桧等奸臣的祸害忠良。可事实上,当时南宋民众的主流也是不希望北伐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如一些诗词中描述的那样,强烈地渴望朝廷收复中原,而是更愿意偏安一隅,求得安稳。南宋初期穷人厌战说到南宋时期的北伐,我们往往会想起陆游临终前的“王师

  • 隋炀帝为何对高句丽恋恋不舍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隋唐,辽东,公元,平壤,中国,国家,这个,战略

    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果真

  • 隋朝名将于仲文个人简介 一生战绩无数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后来,宇文,非常,河南,评价,于是,聪明,担任

    于仲文简介上提到于仲文是隋朝著名将领,生于公元545年,是鲜卑人,祖籍在河南洛阳。于仲文字次武,是北周台式于谨的孙子,其父亲是上柱国于寔。于仲文从小就非常聪明,非常喜爱读书。于仲文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去见宇文泰,宇文泰对于仲文也是赞赏有加。后来于仲文便跟随博士李祥学习《周易》、《三礼》。长大后的

  • 北宋造反事件 宋江方腊起义的战争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起义,宋江,梁山,百姓,农民,他们,公元,北宋

    北宋末年,先后发生的两次下层民众造反事件。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众梁山泊(今山东省梁山县),举旗造反。随后四处攻略,活动范围在河北、山东一带,先后攻略十余州军。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等进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时,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袭败,宋江等投降。公元1100年初,宋哲宗病

  • 隋炀帝杨广四打高句丽 只为得天下美女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军队,隋朝,开始,海军,文帝,战争,不过,到达

    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班师后,杨广晋封太尉。平陈之后因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乱。此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