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黄海海战背景介绍 黄海海战过程介绍 黄海海战简介介绍

黄海海战背景介绍 黄海海战过程介绍 黄海海战简介介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13 更新时间:2024/2/2 9:43:18

黄海海战背景介绍

黄海海战是发生在1894年9月15日下午的一场惨烈的海上战争,交战双方一边是装备精良的日本联合舰队,一边是洋务运动下整编的北洋水师,两支舰队的海上打击能力都非强劲,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完全处于下风,属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战争背景太过复杂,所以黄海海战背景也成为后代历史学家讨论的话题。

黄海海战图片

在黄海海战发生之前大清朝和日本两个国家局势已经非常紧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综合实力大增,逐渐有了占领亚洲攻打中国的想法,而且通过战争从中国掠夺财富也是对日本局势非常有利的。

其实黄海海战背景还应该包括朝廷之中主战派和主降派的党派之争,清朝末期统治十分混乱,光绪皇帝没有能力挽救大局,他却一直摇摆在主战派和主降派之间,主战派的主要领导者林则等一度主张光绪皇帝跟日本人拼死一战,还有胜算的把握,而主降派的官员贪生怕死畏首畏尾,他们故意夸大战局抹黑北洋水师,污蔑洋务运动所带来的成效,企图混淆视听,让光绪皇帝认为中国海军不堪一击,还是早日投降为好,割地赔款也在所不惜。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光绪皇帝最后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决定要与日本人背水一战,但是可惜当时朝廷中没有几个人是支持光绪皇帝的,一些主降派的官员占了大多数,他们在朝廷之中煽风点火四处捣乱,不仅让光绪皇帝的政令贯彻不下去,还给北洋水师的组建造成很大困扰,这也是黄海海战背景之一。

黄海海战沉没的战舰有哪些

黄海海战沉没的战舰一共有5艘,其中中国被击沉了5艘战舰,日本没有被击沉的战舰,但是有5艘军舰被重伤,从此再也不能够服役,中国被击沉的这5艘战舰分别为扬威、超勇、广角、至远、经远号战舰,而中国仅剩的两艘镇远号和定远号战舰也因为元气大伤,而不能够继续服役,所以说黄海海战沉没的战舰还应该包括这些没有被击沉却被炮火打中受损的战舰。

致远号战舰图片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黄海海战沉没的战舰还应该包括在黄海海战正式结束的后几天日本被击沉的战舰,其中日本的西京丸和赤城两艘战舰在海战之后被其他战舰拖走,拖走之时不慎触礁沉没,这也应该被归为沉没的战舰一类,而中国的广昌战舰在黄海海战之后同样被拖走时触礁沉没,中国的这艘战舰也应该是中国舰队被击沉的战舰,所以说中国被击沉了一共6辆战舰,日本被击沉了两个战舰。

其实关于黄海海战沉没的战舰还有一个英勇殉国的故事,当时中国的致远号上的指挥邓世昌在弹尽粮绝、全舰官兵手无寸铁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以身殉国壮烈牺牲,他下令开足马力日本的吉野号冲过去,企图和敌人同归于尽,虽然没有击中敌人,但是这种大无畏的自杀式行为震惊了日本人,使得日本人开始对中国的舰队心存畏惧,在邓世昌壮烈殉国之后不到一个小时日本人就下令鸣金收兵。邓世昌壮烈殉国之后,中国有两艘小型战舰也采取了邓世昌这种以身殉国的做法,这两艘小型战舰在历史学界已经没有纪录了,但是他们壮烈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光绪皇帝,也震惊了日本人,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不是被日本人击沉的,而是自己撞上去的。

黄海海战的影响是什么

黄海海战是发生在清朝末期一次大规模的海上战斗,黄海海战的影响后来被历史学家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黄海海战不仅标志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更是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彻底失败,当时光绪皇帝在黄海海战上非常震怒,他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太多成效,反而使得中国的海军中坚实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所以下令解散了洋务派使得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黄海海战图片

黄海海战的影响还包括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是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最深的一个屈辱条约,这个条约直接导致了日本的中兴,满足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使得他们看出中国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而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不仅把台湾赔给日本人,还付出了大量白银作为代价求和,后来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马关条约是陷害中国最深的一个条约,如果没有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很可能不会被日本牵制。

黄海海战的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表现在朝廷大权旁落,当时黄海海战发生之前朝廷的权力是掌握在光绪皇帝和洋务派手中的,洋务派和光绪皇帝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过,可惜后来黄海海战让洋务派大受打击,光绪皇帝也失去了威信,朝廷的统治权落在了满族贵族手中,这些满族贵族不懂国家大事,一心只知道求和妥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其实除了这3个大方面,黄海海战的影响还有很多,例如兴起了国内一些爱国运动,也激发了一大批爱国分子向外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热情,其实黄海海战之后,日本人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再对中国进行实质性的军事进攻,给中国带来了近30年的和平。

黄海海战简介介绍

历史学家在整理黄海海战简介时普遍认为黄海海战是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初期的一次中日双方海军的较量,黄海海战最终以北洋舰队的完全失败而告终,经过这一战后北洋舰队从此再不能在黄海制海权上占得半点上风,自此退入了威海,给后来甲午战争的失败奠定了基础,也为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打下了基础。

黄海海战图片

黄海海战发生在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当时日本和清朝之间局势非常紧张,一度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而清朝也在加紧训练北洋和南洋海军,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大,不过在1894年黄海战争爆发,日本海军统一征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日本舰队的联合总司令,在1894年晚上突然对朝鲜丰岛海域停泊的北洋水师的宁远号发起进攻,北洋水师没有准备只好匆忙迎战,最后在不到3个小时之内全军覆没。

专家介绍黄海海战的经过也非常简单,北洋水师的主力在将军丁汝昌的率领下到达了大连湾,护送5艘运兵船,却在那里遇到了突袭的日本舰队,日本舰队对北洋舰队形成联合夹击,联合舰队的第一游击队接近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没有任战事防备只好匆忙应对,最后丁汝昌所在的定远号被击沉。北洋水师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在下午5点半左右北洋水师经远号沉没,联合舰队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结束了这场战斗。这是黄海海战简介中重要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黄海战争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战争,也是大清朝和日本真正开战的开端,日本对于北洋水师发起突袭是有目的的,他们就是想争夺黄海的制海权。

黄海海战过程介绍

黄海海战过程总共历时5个小时,从1894年7月15日上午12点开始到下午15:30日本鸣金收兵结束,整个黄海海战中,日本损失了官兵30名,而中国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其中致远号和定远号更是遭到沉重打击,永远不能继续服役。

黄海海战图片

后来历史学家在讨论黄海海战过程这个问题时大题把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本人组成联合舰队发动突袭的时候,当时是9月15号正午12:50左右,双方舰队相距3千米,日本的第一舰队一边以猛烈炮火射击,一边加快速度横在北洋舰队之前,北洋舰队由于没有应对措施被打了个措不及手,第一阶段完全是日本占到绝对上风的一个阶段。黄海海战的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北洋舰队的自卫反攻阶段,当时午后两点左右北洋舰队开始组织起有效的自卫反攻,第一游击队已经通过了北洋舰队的右翼,正想转入北洋舰队背后的时候,北洋舰队的定远号和致远号对日本联合舰队进行双重打击,日本联合舰队被3颗炮弹打中,船体开始漏水,使得战局有了一丝好转。第三个阶段是决定胜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形势非常不利,当时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号已经被炮弹打中,不能成功突围,而且船体上的炮弹已经渐渐用光,邓世昌在这种情况下命令全舰官兵放下武器开足马力向日本的吉野号冲过去,企图和敌人同归于尽,虽然吉野号未被击中,但是日本人被北洋舰队爱国士兵的爱国精神震惊了,他们的士气遭到一定打击,在邓世昌所率领的致远号全舰覆灭之后,日本人鸣金收兵,下午5:30左右黄海海战结束。

黄海海战失败的原因揭秘

黄海海战的最终结果日本以压倒性优势胜出而告终,所以以后的历史学家一直在讨论黄海海战失败原因,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洋务运动做得还不够到位,造的坚船利炮还不如那些军事大国,所以中国的海军装备不够优良,在海面上一旦遇到像日本这样实力强劲的对手时就会变得不堪一击,所以最后黄海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日本仅仅损失了几艘小舰船。

黄海海战图片

其实除了装备不够优良之外,黄海海战失败原因还应该归结到中国的政治制度上,大清朝的统治到了后期已经十分混乱,光绪皇帝在主战派主降派之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他也不知道该向日本投降为好还是该跟日本人拼死一战为好。

当时主降派的官员贪生怕死畏首畏尾,他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出卖了国家,在朝廷中到处扇阴风点鬼火故意夸大日本的海军实力,故意贬低己方的海军实力,造成了一些官员误信中国海军真的不堪一击,也使得光绪皇帝对洋务运动彻底失去了信心,这也是导致黄海海战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黄海海战失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费问题,大清朝的统治到了末期已经是日落西山了,国家已经没有能力拿出多余的银两来支持军费开支,而北洋舰队如果要打造一支不败之师,必须要靠大量的军费投入,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北洋舰队的装备不够精良,全舰官兵也经常因为填不饱肚子拿不到饷银而怨声载道,所以对整个军队的士气造成一定影响。

标签: 黄海海战

更多文章

  • 淞沪会战影响是什么 淞沪会战空军带来什么影响 淞沪会战的背景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影响是什么淞沪会战这一场战争让中国损失了三十万的兵力,而且还致使上海沦落到日本人的手中,但是这场战争却是必须要发起的,日军猖狂的态度也让中国人不得不奋起反抗,尽管最后的结局十分的不理想,但是淞沪会战影响还是非常大的,那么淞沪会战影响是怎样的呢?淞沪会战历史图片淞沪会战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国成为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比较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战争,在这场农民起义战争中颁布了自己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目的在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建一个有钱同使,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是却影响深远。太平天

  • 明末农民起义有哪些大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末,农民起义,哪些,大的,影响,明末,农民起义,中国,古代

    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涌现出了如闯王李自成等一批历史著名人物。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为什么爆发,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下文便是明末农民起义简介。明末农民起义配图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接连而至,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明朝统治者面对来自皇

  • 鸦片战争与闭关锁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鸦片战争,闭关锁国,关系,怎样,鸦片战争,失败,由于,闭关锁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由于闭关锁国使清王朝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鸦片战争闭关锁国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呢?鸦片战争闭关锁国之间又有哪些必然的联系呢?鸦片战争闭关锁国早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收复台湾之前就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禁止靠近海边,以此方式来断绝台湾岛与大

  • 第二次鸦片战争路线介绍 战争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第二次,鸦片战争,路线,介绍,战争,过程,根据,英法,联军

    根据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战争的顺序可以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路线是先广州,然后是天津,最终是首都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路线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一阶段,英法联军通过在中国制造“亚罗号”事件,从而对中国广州发动武装进攻。随后清军在叶名琛的带领下进行了强烈的反抗,但是因为武器装备相差太远,所以最终广州沦陷,

  • 揭秘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揭秘,鸦片战争,签订,条约,是什么,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当然之所以发动战争则是因为他们要求与满清政府修约遭到了严厉的拒绝,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只能发动侵略战争。亚罗号事件图片关于“亚罗号事件”,其发生的时间是1856年的10月8日,当时的广州水师率领军队在黄埔港口的走私船只“亚罗号”上逮捕

  • 十八路反王的人物生平 王世充(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八路,反王,人物,生平,王世充,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王世充,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他祖父支颓耨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父亲支收跟随他的改嫁到霸城王家的母亲生活,因而就改为姓王,官职升到汴州长史。王世充广泛阅读了各类书籍,尤其爱好兵法以及卜卦算命、推算天文历法方面的学问。隋文帝开皇中叶,按战功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接着提

  • 十八路反王的人物生平 李密(隋唐时期群雄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八路,反王,人物,生平,李密,隋唐,时期,群雄,之一,出身

    出身贵族李密的曾祖父为西魏八柱国将军之一的李弼。祖父李曜,为北周的邢国公。父亲李宽为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郡公。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父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从师国子助教

  • 十八路反王、混世魔王程咬金、大凉王李轨、江陵梁王萧铣、济宁王王薄等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八路,反王,混世魔王,程咬金,大凉,王李轨,江陵,梁王萧,济

    十八路反王为我国古典小说《说唐》、《大唐秦王词话》里的主要人物。而在评书中,四明山围攻隋炀帝的有十八路反王,他们是瓦岗寨大魔国混世魔王程咬金、大凉王李轨、江陵梁王萧铣、济宁王王薄、江南王沈法兴、冀州王高士达、南阳王朱灿、河北凤鸣王李子通、金提王张金称、西秦霸王薛举、曹州宋义王孟海公、相州白御王高谈圣

  • 长津湖战役历史真相 长津湖战役评价怎么样 长津湖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津湖战役

    揭秘长津湖战役历史真相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长津湖战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那么长津湖战役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长津湖战役图片从战略目的来考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妄图包围长津湖地区,已达到迅速吞灭北朝鲜的目的,而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守卫北朝鲜并且合围联合国军,打击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从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