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及背景介绍

“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及背景介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71 更新时间:2024/2/2 6:56:54

楚人对齐国的军事行动,得到了鲁国的支持。对于鲁国来说,是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削弱齐国的机会的。现在看来,唯一能够阻止楚人称霸中原的只有山西高原中的晋国了。认可宋襄公“仁义”之风,并让其位列“春秋五霸”的人,多认为晋国之所以对宋国施以援手,是因为齐桓公重耳在他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曾经受到过宋襄公的礼遇(当时泓水之战刚结束后不久),所以才在刚登上君位后就帮助宋国对抗楚国。

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些过于感性了,对于真正的政治家来说,每作出一项决定都不会简单的感情用事。在重耳的流亡生涯中,楚国也曾经给予他很大的帮助,否则重耳也不会对楚人作出“退避三舍”的承诺。其实晋文公当时作出这种承诺,就已经在表明,晋楚两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这种不失原则的承诺,比之他的兄弟晋惠公向秦穆公作出不可完成的承诺(割让河西之地),的确显得更有远见。

正如楚国采取了“围宋救郑”的战术一样,晋国也没有直接对宋国施与救援,而是对楚国在河济平原中的盟友卫国发起了攻击。在攻击卫国得手之后,旋即向南,越过济水,解决掉了楚国在济水南岸的另一个盟友曹国。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晋楚两国最后的决战之处应该是在济水以南的中原地区了。

不过晋文公最后还是将决战的地点选择在了河济平原的中心一个叫“城濮”的地方。在春秋之时,河、济两水之间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河流,叫作濮水,而“城濮”的位置,正是在濮水之南。

实际上濮水更象是济水的一条支流,而后来的历史中,濮水的部分河道,也的确被看作是济水的一个分支北济水的一部分,而我们在春秋之时所认定的济水被称之为“南济水”。由于黄河与济水在历史当中都曾经多次变道,要想具体弄清,这两条河流在每一个时期的干流是什么流向,是非常困难的。对于我们来说,大致知晓它们的方位就行了。

简单来说,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是位于濮水之北,河水之南(春秋时期的河道),水北为阳,濮阳之名也因此而来;而山东的菏泽市则是位于濮水之南,济水之北(南济水)。而二水在将至泰沂山脉时,共同形成了大野泽。

城濮之战示意图

晋文公选择从济水之南的曹国(现山东定陶一带),退至濮水之南的“城濮”(现山东湮城县临濮镇)。表面上看,是为了遵守当年对楚王所作出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一舍为三十里,汉以前,一里约为415.8米。三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75华里)。而实际上,晋军的这种后撤,一是为了避楚军的锋芒;二是为了与前来支援的秦、齐两军会合。

齐国与晋国联手对抗楚国很好理解,因为在晋军到来之前,齐国在河济平原的突出部谷邑,正遭受楚军的攻击。而秦军之所以和晋军结盟共图中原,则是秦穆公一直所希望的。当然,后来在秦国自觉有机会独自在中原打出一片天地时,秦晋之好还是变成了秦晋争霸,这种变化在下一节“崤之战”中会有详细的解读。

如果仔细测量曹国与城濮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止75华里,大约在120华里左右。不过所谓三舍之数,本来也不必太过细究。多退一点,反而更显得晋文公是个守信之人。如果从表面上看,晋文公选择在濮水南岸驻扎,有背水一战的气势。但实际上,晋国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决心。

所谓的背水一战,是需要自烧渡船以示决心的。而晋国选择在城濮这个重要的渡口处驻扎,恰恰是因为刚刚登上君位的晋国,也没有足够的信心战胜兵锋正盛的楚军。如果晋军在城濮战败,他们可以迅速渡过濮水,然后延濮水之北,西向至黄河。在那里有一个渡口叫作“棘津”,进入河北平原。晋军正是从那里渡过黄河,进入河济平原的。

城濮之战晋军行军路线图

晋军这次军号行动的进军路线,应该是先从“太阳渡”(也就是被灭的南北虢的所在地)南渡,然后延黄河南岸东行至洛阳盆地,再经由孟津北渡黄河进入河北平原(孟津就是当年武王伐纣渡河处,洛阳盆地进入河北平原的主要渡口)。而晋军如果战败由“棘津”退入河北平原后,将可以按原路回到晋国本部(临汾运城盆地)。

如果从救援宋国,或迎战楚军的角度看,晋军所走的这条路线并不是最经济的。最直接的路线应该是在第一次渡过黄河后(太阳渡),然后沿黄河南岸,经洛阳盆地,过虎牢关,进入中原,直至宋都“商丘”与楚军决战。问题是这条路线必须经由郑国所控制的虎牢之地(也就是郑国灭东虢所获得的战略要地,在郑国一节中有分析过)。

而引发“城濮之战”的原因,正是宋国由东向西进攻郑国,以至楚军以救援盟国郑国的名义,围攻宋都商丘。因此如果晋军走这条路线的话,实际上等于是必须与郑国接战。即使是取得了胜利,宋国也早已被楚军所灭。因此晋军所采取的这种“曲线救宋”的方式,在战术上是非常合理的。而晋军退避三舍后,看似背水一战的布阵方式,也正是为自己留足了后路。

在晋军联合了秦、齐两军在城濮布阵时,楚军也将进攻齐地“谷邑”的军队调回,与围攻商丘的军队会合后渡过济水,准备与晋军决战。对于这场战役,应该说晋楚两军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从整体实力来看,势头正盛的楚国,应该还略占上风(还带有淮河流域的陈、蔡两国军队)。问题是远在南阳盆地等候消息的楚王,面对三大强国的阻击,也显得信心不足。因此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援军支援。

最终的结果是,晋军险胜楚军,楚国也暂时的推迟了称霸中原的时间。直到21年后的公元前611年,那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重新向中原扩张,在与晋国经过多次战争后,终于在公元前597年,在“邲之战”中一战击溃晋军,从而称霸成为了新一任的“盟主”。

而“邲之战”的地点,正是在晋军上次所绕过的战略要地“虎牢”一带。那一次,楚军是先灭了重新附于晋国的郑国,然后再在虎牢之地与急于东出中原,维护自己霸主地位的晋军决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应该说晋文公在位仅仅九年,就击败楚国成为了新一任的霸主,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不过就晋国当时的实力而言(已经完成了临汾运城两盆地的整合),进入中原称霸,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以及在楚庄王死后,登上历史舞台的晋景公晋悼公,也都曾经称霸一时,甚至被列入“春伙五霸”的候选名单。

相比于晋国的风光无限,位于晋国后方的秦国,则是不甘心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的。秦穆公之所以在取得“韩原之战”胜利后,仍然希望将重耳扶上君位,以维持所谓“秦晋之好”,无非也是看清了晋国的整体实力强于秦国,暂时不愿意与之全面对抗罢了。在与晋国联盟,进入中原征战的过程中,秦穆公也在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够成为新的霸主。而年事已高的晋文公并没有让他等太久,在他去世之后,秦国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标签: 城濮之战

更多文章

  • 东兴之战:三国时期最大规模的北伐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东兴之战

    三国时期,蜀汉、东吴结成联盟,不断攻打北方的曹魏政权。比如说蜀汉丞相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之后姜维也多次领兵北伐。不过,蜀汉国力有限,全国只有十几万军队,不可能全部投入北伐战争。因此,三国时期这场最大规模的北伐是由东吴发起,然而结果让人惊讶,二十万大军居然被三千人击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东兴之

  • 克雷西战役法国为什么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克雷西战役

    英军和法军在克雷西相遇,英国的兵力大大弱于法国。在这场战役中,英国步兵是联合兵种中的主要作战力量,发挥出色,打破了重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与法军相比,英军拥有更加优秀的队形。英军的紫衫长弓可以打断重装骑士的冲锋阵型,让对方陷入混战。英国指挥官把英军平均分成了三部分,让大部分英国骑士下马作战,排成6-8

  • 德军最著名的3场战役盘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德军

    虽然在战后的历史书上将美国军队描述成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然而在全盛的德军面前,美国王牌部队根本就不够看的。就比方说德军打的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战役,如果换个军队来打肯定打不出如此战绩。打响纳粹德军威名的战役实际上并非是占领法国的那一次,早在前一年的波兰战役就已经让德国军队威名远播。波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

  • 涿鹿之战为什么会发生?蚩尤和黄帝为何会发起涿鹿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涿鹿之战

    黄帝之时,一片金戈鼓鸣声。根据《五帝本纪》的说法,统治中原地区的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于是黄帝炎帝振臂而起,像后来的曹操一样,都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结果黄帝在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打服了炎帝部落,哥儿俩重归于好。

  •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真实历史介绍 与电影《八佰》有什么区别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四行仓库保卫战

    近日,电影《八佰》在全国上映,好评如潮。影片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一支中国军队留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掩护大军撤离的故事。那么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全面侵华开始,并将目标转移到上海。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会战中虽然蒋介石

  • 二战日军装甲部队编制制度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二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你的陆军编制与其他国家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其参照旧德国的编制构建出了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编制体系,在火力和人数方面则是参照了一战时的美国,总体上日军的编制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日军的装甲部队隶属于陆军,编制从低到高依次是战车小队、战车中队、战车联队、战车旅

  • 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瓦尔密战役

    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全面爆发,这场大革命将整个欧洲都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列强都纷纷将注意力专注到欧洲的问题上来。这场革命不仅从巴黎向法国各地蔓延,其影响也波及法国的邻国,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恐慌。当时欧洲大陆的三大帝国,奥地利、沙俄和普鲁士都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爆发了推翻王权的革命,这让三

  • 八百壮士为什么只剩下三百人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八百壮士

    在四天四夜的战斗中,四行孤军究竟有多少人始终是个谜。据当时的报道及事后宣传,四行孤军多是以“八百壮士”的名号出现,孙元良回忆录的书名、抗战时期的《歌八百壮士》歌曲都是这么说的。那么,四行孤军究竟有多少人?八百壮士的说法从哪里来?实际上,10月26日进驻四行仓库后,10月28日

  • 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幸存者有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从一开始的国民党军队差点把日军赶出海,到中日双方投入兵力的不断升级,战局也彻底被日军控制了,国民党军队在极其重大的伤亡率后,不断的失去阵地。1937年10月底,其实早该有序的撤退了,可是,当时在布鲁塞尔召开九国会议,蒋介石为了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命令孙元良派遣少数部队继续正面抵抗日军。

  • 甲午战争中临阵逃跑的将领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甲午战争

    甲午海战之前,清廷曾花费二十余年时间经营海军。就经费方面来讲,清政府投入海军的经费一点也不比当时日本的投入少。来揭秘吧考察得知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26年间每年投入海军经费合计白银230万两,只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经费投入的60%。就硬件装备方面来讲,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