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的背景及过程结局介绍

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的背景及过程结局介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573 更新时间:2023/12/19 2:22:49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负盛名的一场战争,作战16年,前218年-前201年。迦太基战败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失去一切海外属土,赔款1万塔兰特,战舰除留10艘外全被凿毁。从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彻底破产,罗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背景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失败之后,因失去地中海里的西西里岛,开始欧洲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发展。罗马警告汉尼拔不可穿过埃布罗河。汉尼拔无视此警告,继续领军向东北进军。罗马令迦太基交出汉尼拔受审,被拒绝之后宣战。

汉尼拔出身于一个军事贵族家庭,自幼随父从军,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和外交才能的培养,懂得几种语言,能发动不同国籍的人为他作战,并无条件地服从他。平时,他生活简朴,极能吃苦,常披着斗篷睡在放哨战士中间,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

经过

1、伊比利亚战役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迦太基就着手准备新的战争。汉尼拔‧巴卡详细制订的战略计划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境内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越过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实施突然的猛烈突击。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Saguntum),围困8个月,占领该城。伊比利亚战役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

2、意大利战役

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格奈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就地击溃迦太基军队并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陆,以期达到对迦太基本土展开军事行动之目的。

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4月,率领9万名步兵,1.2万名骑兵和37只战象,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脉,开始了对意大利的远征。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出敌不意,在提契诺河(参见提基努斯河战役)和特雷比亚河(意大利北部)战役(参见特雷比亚河战役)中击溃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的军队。这些胜利的取得,使汉尼拔巩固了后方和与罗马为敌的高卢诸部落订立了同盟。

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军队侵入意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狭窄隘口巧妙设伏,歼灭盖约·弗拉米尼统率的罗马军队(参见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会战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围、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

“西方军事史上第一个合围之战”坎尼战役的胜利是汉尼拔的重大战绩。

3、反攻迦太基

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原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罗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主要基地之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鲁巴企图从伊比利亚驰援汉尼拔,但因在公元前207年的梅陶罗河战役中被击溃,而告失败。反罗马同盟因罗马人屡屡获胜而日趋瓦解。

公元前204年,年仅33岁的大西庇阿率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迦太基急忙召汉尼拔回军救援。公元前202年的扎马战役中,汉尼拔仍按常规列队和战法,西庇阿则不循常规,他把一、二、三线各部队重叠配置,中间留出空道,以便让战象通过。

交战开始以后,当汉尼拔军的战象冲到西庇阿军前沿时,西庇阿的一线部队突然鼓角齐鸣,喊声大作,汉尼拔军的战象受到惊吓,有的停滞不前,有的转身向自己的战阵冲去,还有的受罗马军的投枪击伤后逃跑。西庇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命令骑兵迂回包抄,同时将3线兵力集中起来,向汉尼拔军正面猛攻,一鼓作气,终于取得了胜利。汉尼拔军战死约2万人,汉尼拔落荒而逃。这是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了败仗。迦太基人战败。

结果

迦太基失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撤离西班牙、地中海诸岛,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并完全解除武装、自卫队不得赴海外作战,将整个舰队交给罗马,且任自卫战争必须先和罗马协商等,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迦太基失去所有伊比利亚半岛的领土,海军解散,只能有10艘防海盗的船。同时选100名14岁以上30岁以下男子赴罗马充当人质。

标签: 布匿战争

更多文章

  • 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的背景及过程结局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是在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的第一战,战于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间。两国冲突是因为争夺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霸权,尤其是西西里岛的拥有权。战争23年后,罗马胜利,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权,迦太基被迫签订不平等和约。迦太基将西西里岛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岛让给罗马,赔款3200塔兰特(10

  • 吴钩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器?吴钩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钩

    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吴钩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很多人应该都在一些古诗当中看到过这样一个词“吴钩”,这个词的一般解释指的是一种兵器,而且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很多人都认同吴钩就是一种兵器。只是,这种吴钩到底长的是什么样子,一种钩是如何成为兵器的,当时的人会用钩上阵杀敌吗?

  •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最大弱点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北洋水师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北洋水师的成立和消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一、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支水师。大清朝廷每年拨款400万两,投入这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水师之中。回头来看,北洋水师实在来之不易。1875年,李鸿章受命创办水师,随即通

  • 秦灭韩之战过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灭韩之战

    秦灭韩之战是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在秦灭六国之战的过程中,秦军攻灭韩国(今河南中部)的战争。战争背景秦王嬴政在铲除了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团势力之后,开始着手统一六国战争。首先从六国中最弱小的韩国开刀,恰巧此时韩国南阳假守腾献城投降,秦王遂任命假守腾为京师内史。战争过程秦赵两军

  • 秦灭赵之战过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秦灭赵之战

    秦灭赵之战,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战役。战争背景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四年),秦国国君秦庄襄王去世,其子秦王政(秦始皇)继位。秦王政继位后,采纳谋臣尉缭、李斯的建议,用重金收买六国权臣,破坏

  • 秦灭魏之战过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秦灭魏之战

    秦灭魏之战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魏国(今河南中部偏东)的作战。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

  • 秦灭楚之战过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灭楚之战

    秦灭楚之战或称灭楚之战,是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年前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楚国和越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序幕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取十城,开道击魏,揭开了攻灭楚国的序幕。楚国公子昌平君(母为秦国公主,曾任秦相国)徙于

  • 秦灭燕之战过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灭燕之战

    秦灭燕之战,是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年前22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燕国(今河北中部北部、辽宁大部等地)的作战。战争背景秦破邯郸、赵公子嘉逃代后,秦军兵临易水(今河北易县南)(参见秦灭赵之战)。燕国统治集团一片惊惶。鞠武主张西与代联合,南与齐、楚结盟,北与匈奴结好,共同抗秦

  • 秦灭齐之战过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灭齐之战

    秦灭齐之战,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齐国(今山东境)的作战。战争介绍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齐国(今山东境)的作战。战国末年,秦国军队所向披靡,一一翦除韩、赵、魏等国。齐国远离秦国,在秦军大肆兼并时,独居齐地一隅,对秦不作防

  • 对越自卫反击战总指挥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对越自卫反击战

    一九七九年的时候,我国展开了对越南的反击战争,很多人都认为当时的指挥官是许世友,但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他只是当时负责具体军事指挥的一个将领,真正的总指挥是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徐向前,说起来他还是许世友的老上级呢。那么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把徐向前任命为这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呢?如果是从威望来说的话,当时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