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明朝火器 vs 清朝火器谁垃圾谁厉害

明朝火器 vs 清朝火器谁垃圾谁厉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699 更新时间:2024/2/2 5:14:04

说到火器这个其实在明朝就已经有了,最早是可以追溯到宋朝的,宋朝火器就已经等上历史舞台了,到了明朝就比较成熟了,到了清朝这个火器是不是要比明朝进步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有很多人想知道的,所以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这个明朝火器vs清朝火器谁垃圾谁厉害。

大家潜意识里面清朝的火器是比明朝垃圾的,但是这样的说法太片面了,不够准确,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们接着往下看。

「清军只重骑射,不重火器」是被误解的概念,有了矛盾而无法自恰。

最大的问题在于明朝部队其实不等于火器部队,满清也不等于骑兵。也许有人在某一些错谬宣传的影响下,以为明朝部队的火器如何发达,满清又是如何以骑射见长而入主中原。

但实情恰恰相反,清国部队也就是当时的后金政权,在吴桥兵变之后,与明朝部队在火炮实力的对比上,已经开始发生了逆转的情形。

1、先谈明朝火器

明廷之火器获得不易,真正具有战力价值的火砲不由汉民族自主研发,主要是信仰天主教的徐光一力主持,透过葡萄牙传教士四次经由澳门采买进口。第一次是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徐光启委托李之藻杨廷筠等筹资,派学生张焘和孙学诗(保禄)至澳门,带回了4门大炮和几个葡籍炮师。第二次是天启元年(1621)三月,辽东战局急剧恶化,为此,购买西式火器的话题又提上了议程,张、孙二人购得了26门。这总数30门的西洋大砲,19门守京师,11门先送往山海关,后又运至关外宁远城。第三次是1629年,澳门葡人捐献大炮10门,6门留京,4门守涿州。第四次则是1630年,澳门当局招募了150名葡人,另加约200名随从,携带40门巨炮和部队动身北上。但他们达到江西南昌时,被明廷下令遣返澳门,仅有陆若汉等人允许护送军械继续北上。第四次征募出现反复,是由于朝廷有了不同意见。礼科给事中卢兆龙连上四疏,力言不可让葡兵跃马扬刀,拥弓挟矢於京城,况目前广东人已会造西洋火炮,用不著再请西人。崇祯帝采纳,并将主管姜云龙革职回籍,令巡按御史查明澳门澳人情形。

以上就是明廷4次自澳门购募红夷大炮的经过。另外,明政府从1622年开始对红夷大炮进行仿制。受徐光启的影响,当时政府官员中,如兵部尚书崔景荣、两广总督王尊德、福建巡抚熊文灿等都曾积极主张仿制红夷大炮,时间大多制于崇祯十年(1637年)之后的明垂危时期。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仿制的大中小型红夷大炮已有400余门,至1644年明朝灭亡时,还造出各类仿制的红夷大炮1000余门,但火力射程等技术等级皆较低劣。除此之外,尚有耶稣会士汤若望,崇祯帝命其在皇宫旁设立一铸炮厂,到明朝灭亡前汤若望在京铸造了520门红夷大炮。

明军火器多部署於疆臣所部以御外敌,例如徐光启的爱徒爱将登莱巡抚孙元化,这使得孙元化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所率炮队不仅装备有直接从澳门引进的西洋大炮,还雇有公沙的西劳等几十名葡萄牙炮手和制炮技师,教授西式大炮的操纵点放与距离尺度之法。

但徐光启进口西洋火炮的举措,引起朝中许多重臣极力反对和攻击,从而致明军在双方的火器竞赛中渐处於下风。更有许多官员对徐光启的工作大肆攻击,指责他「一味迂腐」,不应「以词臣而出典兵」,选拔兵士是「骚动海内」,练兵的目的无非「骗官盗饷之谋,以朝廷数万之金钱,供一己逍遥之儿戏」,「越俎代庖其最小,而误国欺君其罪大」。可见建军困难之大,自内而非外。

2、历史的转捩点总是意外且偶然

1632年孔有德、耿仲明等在吴桥兵变反叛,孙元化与张焘竟遭明廷误解而处死,孙元化之死,代表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淡出明朝军队。孔、耿二部被关外明军祖大壽部击败,便於1633年4月率残部男女13000多人(含士兵3600余名)携十数门红夷大炮、众多火器手和造炮工匠,於镇江堡(临鸭绿江出海口)降后金。降书曰:「前奉部调西援,钱粮缺乏,兼沿途闭门罢市,日不得食,夜不得宿,忍气吞声,行至吴桥,又因恶官把持,以致众兵奋激起义。」,又云:「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余,大砲、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乎?」皇太极出郊十里迎接,这支部队日后成了攻下南明的八旗汉军,满语「乌真超哈」,也就是重砲部队。

接下来就是1639至1642年,明清之间的松锦大战。双方均使用了红夷大炮,两军也都同时加紧造炮,清军把红夷大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使明军对清军火炮的长足进展十分惊讶,如1639年明将樊成功口报:「达贼将松山25、26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0余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门。」我们可以发现1631年的大淩河战役和1632年的吴桥之变,大大改变了明朝与后金军火器数量的对比。

松锦大战的结果是:1641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降清,大战至最后的1642年,祖大壽等亦降清。至此,明军又失去了3683门火炮,包括16门红夷大炮,火枪1519支。

此后的明军已无法以火器为长技,而后金军不但拥有了大量火器,且能大量仿制红夷火器。1643年,辽东巡抚黎玉田当时就痛陈:「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以物力言,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於今而铸炮造药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3、关于使用火器操练的兵学著作

中国火药、火器理论的发展至明后期,大抵不过是「阴阳五行化生」和「君臣佐使」之类夹杂了传统玄学的看法。此般理论散见於1556年戚继光着的“纪效新书”,1597年赵士桢着的“神器谱”,1621年茅元仪著的《武备志》等书中,对中国火器冶金、造铳、火药配方及制造进行了论述与总结。但这些「朴素」的火器理论,同欧洲新兴的火器理论相比,表现出较多的神秘性、玄妙与不彻底性,而非科学的数据、过程与细节验证。红夷火炮的输入,使得以徐光启为首的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视野大开,迫使他们开始转向重视科学实验,强调定性定量研究的新轨道。这种转轨表现在徐光启、李之藻的论兵奏疏,以及孙元化的《西法神机》等论著中,他们屡申新学之要义,如徐光启认为火器研制者要「明理识性、知数懂法」,才能造出精工坚利的红夷大炮。这里的「理」和「性」指的是物质的结构机理和物理、化学特性,间或也有规律之意。为此他曾说,红夷火器威力大的原因是「所以及远命中者,为其物料真,制作巧,药性猛,法度精也」。西洋「造台用铳,多有巧法,毫厘有差,关系甚大」,必须荐举「深心巧思,精通理数者,信任专管,斟酌指授」,才能制出精良的火炮。他在1606至1607年间翻译的《几何原本》,则成了他其后制炮用炮的重要数学依据之一。但是,人亡政息,他们引进的西方先锐见解和科学观,在缺乏科学土壤的传统体制与儒教庞大系统的气候之下,并未得到普遍的重视,而遑论扎根于读书士子的教育之中。

明末之际,明王朝内忧外患,国事日非。1619年以后,明与后金进行了初次的几回大战,明军士气低落,虽有后金军所没有的佛郎机、鸟铳等发展初始期的火器,但粗制滥造,且练兵不实,施放技术不见嫺熟,故在八旗骑兵的冲击面前往往败北,尤其野战非城战,当时的火炮水準往往不得其利。直至吴桥兵变之后,明清火器形势翻转,此消彼长,火器反成了后金攻伐守城明军的利器。

鄙文非个人创见,而是引用、夹述、搬运了他人学术资料,如专攻火炮史的浙江大学刘鸿亮博士、新竹清华历史系黄一农博士等人的文章和观点,其中或有疏漏,但我不具备解决能力,在此仅能作为参考一答。

标签: 火器

更多文章

  • 二战美军士兵配备了哪些枪械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二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武器配发方面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只要保证武器转隔壁比例不失调的情况下,一般都是非常注重士兵本身自己意愿的。很多士兵会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武器,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美军当时的武器种类是非常多的,士兵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也是非常大的。那么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简单的来跟大

  • 天京事变的历史经过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天京事变

    说到这个天京事变,大家肯定都很熟悉,这个事变是发生在天平天国运动的,而且这个事变也是一个转折点,标志性的事件。那么这一个事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又有什么呢?天京事变说明的最基本道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天京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天京事变是1856年,天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的一次公开性的分裂。在定

  • 宋朝火器霹雳炮是谁发明的 宋朝火器霹雳炮详细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霹雳炮

    说到这个宋朝的火器问题很多人应该也都是知道的,非常的厉害,很多人以为只在明朝有火器,但是其实早就宋朝就有了。那么这个宋朝火器霹雳炮是谁发明的呢?还有这个宋朝的霹雳炮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些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相信的学习分析看看吧!1、宋朝火器霹雳炮是谁发明的宋朝火器霹雳炮并不谁单独一个

  • 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关键在哪里 上甘岭战役利用了怎么样的战术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上甘岭战役

    说起上甘岭战役,可以说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当中所打过的最为艰苦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阵地受到了范弗利特弹药量的洗礼却依然坚守着,那么志愿军到底是运用了怎样的战术呢?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关键是什么呢?那么接下来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跟大家讲解一下吧。1、反斜面战术和坑道战术。真实情况是在美军强大的火

  • 北伐时的涿州保卫战爆发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涿州保卫战

    奉系军阀的战斗力可以说是弱到极点,在1927年的时候就显露无遗。50000多人,两个师三个旅,还有重炮和飞机坦克,打个不足万人防守的涿州城愣是打了2个月都还没打进去。就这样的战斗力,哪能指望他们跟日本人硬钢了。遂成宜生将军“守城名将”之名。涿州之战的背景时间起点,是狡猾的阎锡

  • 抗日不力被枪决的国民党将领盘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抗日

    其中第一位国民党将领便是龙慕寒,龙慕寒当时是国民革命军的师长,因为他的抗日信念不够坚定,在驻守兰封的时候,竟然自己撤出了战场。这让听说消息的蒋介石十分恼火,于是龙慕寒便被送去了军事法庭,被处了死刑。而他的上级也因为他,被查办出查办。在龙慕寒之后,死因相似的薛蔚英,也因为未听从上级的指示,从而让敌人扭

  • 抗日殉国将领排名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抗日

    1937年7月28日傍晚,赵登禹中了日军的埋伏,身受重伤,仍然誓死不退,继续跟日军战斗。临终前,赵登禹对警卫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悲伤的。只是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牺牲,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在抗战中,

  • 抗日战争国民党为何总是败多胜少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先后在正面战场组织了22次大型会战和保卫战,但大都以失败告终。豫湘桂战役更是一溃千里,37天就丢了38座城市。国军的这种惨败一度危及到了老蒋的地位,罗斯福曾经数次要求他将中国战区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那么,国军在和日寇交战时为何总是败多胜少呢?武器装备不如对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国民党最能打的抗日将领盘点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国民党

    还记得八年抗战吗?一场全民抗战的过程,为了打倒侵略者,国民党和共产党同时都在打击日军。虽然国民党打击日军一直是败的,可是他们也是有很多好的将领在冲锋陷阵,为抗战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像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台儿庄战役,那战场可谓是激烈,成功的剿灭了日寇,差不多人数有2万多,由此鼓舞了

  • 长沙会战的历史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第一次攻势,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战前原态势的一次战役。这一胜利,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狂妄企图,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使日军的国际威望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