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T95超重型突击炮装甲有多厚?

T95超重型突击炮装甲有多厚?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144 更新时间:2024/1/21 16:23:02

T28/95超重型坦克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开始着手研发的一款装甲车,这款装甲车并没有赶上二战的浪潮,到了战后被继续进行优化,最终在1947年被彻底放弃。虽然该武器没能成功服役,但是它仍然受到许多军迷的追捧。下面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款装甲车吧。

恐惧催生的重甲坦克

早在1943年时,军械局就提出了设计制造“突击坦克”的计划,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主要是预见到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后,盟军将会遭遇到德军齐格菲防线这样的坚固阵地,根据当时拍摄的照片以及获得的情报显示,德军在大西洋壁垒一线、齐格菲防线等地区修建了大量厚重的钢筋混凝土堡垒,数量众多的重炮被安放其中。

盟军要想以最小的代价突破德军防线,就需要一种重型装甲武器,它对速度没有太多要求,但是装甲火力一定要强,能够行驶到前线,顶住德军重炮的轰击逐一清除堡垒。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英国展开了“土龟”重型坦克的研制,美国则开了新的“突击坦克”建造计划。

除了这些防线,根据情报德军还在设计建造超重型坦克,这种坦克很可能全面碾压盟军装甲部队,盟军必须加以预防。

当然,现实情况是盟军设想的坚固防线并没有那么坚固,遭遇到的重炮数量也比预期少了很多,很多都是木头桩子伪装的大炮,而另外一些则被德军拆东墙补西墙,分散消耗在了各个战区。至于超重型坦克,不过是毫无实用价值的鼠式。

对德军所处的窘境,1943年的盟军当然不知道,相关重型武器的研究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且美军还打算将这种重甲武器投入到太平洋的登岛战斗中去。

T28/95超重型坦克

美国最初打算使用T1E1重型坦克,通过对T1坦克强化装甲,以及安装105毫米的T5E1型火炮,预计建造25辆,如此一来便具备和堡垒群对抗的能力。不过美国陆军对这款坦克并不看好,因为该坦克本身设计已经过时,而且它面包状的车体虽然正面够坚固,但是侧面和尾部太弱,在纵横交错的堡垒群中很容易遭到来自侧面的火力打击而损毁。

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最终决定使用T23坦克的底盘加以改进。原本的炮塔结构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突击炮的车体前置火炮布置,主炮依然为一门T5E1,辅助武器为车体右侧上方一挺M2重机枪,由车长探出身子操纵;为了保持正面装甲的坚固,没有安装并列机枪;车体正面装甲按照要求增加到300毫米,侧面也采用大倾斜角的100毫米厚装甲。

这个初步的设计被命名为T28重型坦克,预计重量约90吨,实际重量86吨,动力只是一台福特8缸500马力的汽油机,最大速度只有13千米每小时。为了降低对路面的压强,设计师给T28额外配置了两条带装甲保护的履带,它们可以适当加强坦克的越野性能,在运输时可以拆卸下来减小车宽,战斗前再装上去,日行军时也可以把这两条履带并在一起,用装甲车辆拖曳。

按照美军的设想,这样厚重的装甲完全可以抵挡德军88毫米钨芯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的射击,而它装备的105毫米炮在发射穿甲弹时能够对大部分堡垒造成致命伤害。

在1945年初,美军正式将其更名为“T95GunMotorCarriage”,并一直进行优化工作。直到二战结束,T28/95都没有机会走上战场,在1946年到1947年里,美军对T28/95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包括使用萤火虫坦克对它进行射击。

评估的结构并不好,首先肯定了T28/95的装甲防护力,搭载17磅炮的萤火虫坦克连虎式重型坦克都能较为轻松的击穿,但是对T28/95却无可奈,用测试人员的话说车体腹部“是它唯一的弱点”。当然它除了防护和火力上的优点之外,几乎就都是缺点了。

坦克重量太大,严重妨碍了坦克的战略运输能力,连从运输船上卸载它都是一大麻烦,难以找到合适的起重设备,这一点在火车站上就更麻烦了。过重的车体让坦克无法从容通过大部分的桥梁,尽管有4条履带,也会很容易陷入柔软的野地里“无法自拔”,加上动力太弱,轻微的动力输出甚至会越陷越深。

坦克的车体结构布置也不合理,火炮安装位置较低,而且炮管太长,火车、货船运输时需要拆卸下来,越野行驶时需要把炮管高高扬起,否则就会戳到地里。

纠结的命名

美国人对这种重型装甲武器的命名,恐怕曲折的过程也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最初将它命名为T28重型坦克(HeavyTankT28),不过美国对坦克的定义是带有旋转炮塔,于是随后更名为T95型105毫米自行火炮(105mmGunMotorCarriageT95),因为它与M7等自行火炮形制不同,更像是无炮塔的坦克歼击车,于是又将它划分为驱逐坦克,很快人们又发现美式驱逐坦克为薄甲高速型,T95显然不符合这一定义,于是在1946年又重新更名为T28超重型坦克。

之所以出现这种波折,主要是T28/95和美国现有的装甲体系格格不入,这种改来改去的名称也对人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麻烦;再加上某游戏中将T28和T95分开来,就更闹不明白了,其实设计者只是为了提升游戏的可玩性而已,才将两条履带和四条履带的T28/95分开并加以数据化。严格来说我们应该以它最终确定的T28称呼它。

更多文章

  • 二战武藏号战列舰如何被击沉的?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列舰

    武藏号战列舰是日本大和集战列舰的第二艘,与大和号其名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满载排水量可达7万多吨,几乎相当于其他国家战列舰排水量的一倍。1937年,“武藏”号于长崎造船厂开工建造,1942年8月竣工服役,建成后的“武藏”号性能优良,不仅火力强大,

  • 白江口之战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白江口之战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同时也是一个大陆型国家,在海上的行为姐仅限于贸易或是彰显天朝皇恩。在陆上可以有丝绸之路远达欧洲,而海上的贸易一般只限于南海周边,同样也着重于宣扬国威皇恩。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陆上有扩张的本能与需求,海上却几无领土扩张。因此,历数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著名

  • 施劳弗高地战役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施劳弗高地战役

    使命召唤5这款游戏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玩过了吧,在这一部中的第八关,玩家控制着一辆T-34/85坦克在战场上与德军展开厮杀。而这一关卡的背景便是发生于1945年4月16日至19日的施劳弗高地战役,国内也有称之为泽劳高地战役。此战是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进攻柏林的必经之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场堑

  • 元朝两都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两都之战

    元朝最为一个由部落游牧文明所崛起的帝国,由于汗位传承的不稳定性,政权内部高权利斗争频频,最终酿成大规模内战。当年的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战一打就是四年,元武宗与其弟仁宗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最终仁宗却没有遵守。直至后来的两都之战,依然是元朝统治集团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两都之战,顾名思义,就

  • 市场花园行动失败主要责任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市场花园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诺曼底开辟了第二战场之后,英美两个就围绕谁来主导欧洲战场的话语权问题开始暗中较劲起来。虽说在名义上,艾森豪威尔是盟军欧战区的总司令,但是在北飞出尽风头的蒙哥马利却并不买艾森豪威尔的账。从一战以来英军都是欧洲战场说一不二的角色,现在面临要听从美军的指挥,蒙哥马利决定打一场重振英军军

  • 国民党军“王牌鼻祖”十八军兴起与灭亡历史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国民党

    在数百万国民党军中,第十八军当数“王牌鼻祖”。国民党十八军诞生于1930年8月,是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中建军最早、军史最长、实力最雄厚、影响最大的一支老牌劲旅。它成名于军阀混战,壮大于“围剿”红军,建功于抗战烽火,兵败于淮海战场

  • 李自成山海关之战损失多少?李自成山海关惨败的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

    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一路东进,除了在潼关和宁武关遭到了一些顽抗抵御之外,其他的明朝军队干脆就是直接投降,或是隔岸观火,致使李自成能够轻轻松松的就杀进北京城。根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之后,军队的数量一度达到了百万之众,实力是极其雄厚的。那么问题来了,实力如此雄厚的大顺军为何会在后来的&ld

  • 二战时期十大坦克盘点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坦克

    TOP1:德国虎式坦克德国人制作的坦克造型非常的美观,工艺十分精良,制作工艺上苏联坦克粗制烂造难以超越的德国坦克。虎式坦克是二战德国坦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乘员为5人,重量57吨,属于重型坦克(一般40吨以上的称为重型坦克)。发动机功率700马力,最大速度45公里/小时。8个前档4个倒档,虎

  • 盘点全球十大最强狙击步枪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狙击步枪

    全球十大狙击步枪排名你知多少?狙击步枪在狙击手上总是能百步穿杨。一款好的狙击步枪必须同射手进行长期的磨合,才能够真正实现威力,全球十大最强狙击步枪排名,这些步枪都是在战场上经历过历练的,得到了实战的证明。1、L115A3狙击步枪(英国)L115A3狙击步枪是英国研制的一种狙击步枪,从2008年开始交

  • 盘点二战中十大致命武器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二战

    1、原子弹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在美国西部沙漠中爆炸。1945年8月6日上午,美国一架B-29型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将广岛夷为平地,约8万人死亡。3天后,第二颗原子弹投向日本长崎,又造成7万多人死亡。在核武器的强大威慑力之下,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