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汉匈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过程介绍

汉匈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过程介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914 更新时间:2024/2/13 21:53:30

历史拐点汉匈之战简介

汉匈百年战争又称汉匈战争,是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后历经130余年。此一期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以和亲政策和战争政策互相存在。

虽然这场战争使双方国力同时衰落,但对人口不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匈奴来说,影响更大。


汉匈之战背景

一、匈奴扩张

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冒顿王子以鸣镝射杀爱妻善马的手段训练出一支强大的草原骑兵。因头曼单于偏爱少子欲废冒顿太子之位,故冒顿先其一步杀父自立。

冒顿即位之后,先是东破东胡,随后西击月氏,定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国,南并楼烦王、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将北方草原众多部落统而为一。

此外,他还建立了一套上至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下至二十四长的完整的政治军事管理体系。在这一系列征伐战争和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后,匈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游牧王朝。

而在匈奴祖先淳维到头曼的一千多年间,匈奴的疆域时大时小,一直到冒顿单于时期匈奴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万,势力空前强大。就在北方夷人完全服从于匈奴单于的统治之后,早已对南方中原虎视眈眈的匈奴开始与南方的中国为敌。


二、中原凋敝

在北方匈奴逐渐强大崛起之时,秦二世悉延始皇帝“刚毅戾深”之法,而边事不靖,戍守漕运劳苦致使赋敛无度,又复兴土木之作,加之尽诛手足滥杀臣僚,奢靡享乐不问朝政,以故下自黔首上至朝臣皆离心离德。

秦二世二年(前209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随后,诸侯叛秦,楚汉相争。燃烧了数百年的战火短暂的熄灭了十三年后,中原王朝再一次陷入动荡之中:人口锐减物价飞涨,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出现了“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人相食”的惨剧。

此外,刚刚平定中原的刘氏王朝,还面对着不断的内部争斗。在楚汉之争时,为了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对抗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位异姓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些异姓王势力强大,拥兵自重,屡有造反,威胁着王权。

与此同时,戍守边境的将士离关而去,匈奴便乘隙渡黄河而南下,以中原疲敝无暇北顾之便,复夺蒙恬所争之地,与汉塞接壤,时而侵犯汉地。


汉匈之战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

1、平城首战

交战时间: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秋至七年(前200年)冬。

会战地点:马邑、太原、铜鞮、晋阳、离石、楼烦西北、平城、白登。

参战将领:刘邦、陈平;冒顿、韩王信、左贤王、右贤王、王喜、曼丘臣、王黄、赵利。

(1)兵围马邑韩王策反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秋九月,冒顿单于引兵南下,围攻韩王信于马邑城。韩王信数次派遣使者向匈奴求和。其后汉朝发兵救援韩王信,刘邦又因韩王信曾多次向匈奴派遣使者而怀疑其有二心,便使人责备韩王信。

韩王信害怕因此而被诛杀,于是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打汉朝,将代国都城马邑城交出投降匈奴。匈奴得韩王信,于是引兵南逾句注,攻打太原城。

(2)高帝亲征乘胜追击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冬,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上迎击匈奴。在铜鞮击败韩王信,斩杀其将王喜。韩王信逃奔匈奴,他的部将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收集残兵,与韩王信及冒顿单于商议一齐攻打汉朝。

匈奴派遣左右贤王带领万余骑兵与王黄等人驻扎在广武以南地区,到达晋阳时与汉军交战,大败。汉军乘胜追到离石,再次将其打败。随后,匈奴在楼烦西北重整军队,汉军追来,因天气严寒众多士卒冻掉手指,匈奴却详装败退,引诱汉军。

在闻得冒顿单于驻扎代谷之后,刘邦前后派去十余人前去侦察实情。使者归来后皆言可击,唯独刘敬认为匈奴有伏兵,刘邦不以为然,当即率领部分人马从晋城出发赶往平城。

(3)白登失利陈平计脱

刘邦到达平城之后,冒顿率领隐匿的四十万精骑突然出现,将刘邦率领的汉军围困在白登山中。西方的匈奴骑兵皆骑白色马匹,东方则是白面颡青马,北方的尽为深黑色马,南方的皆为赤色马。

而汉朝派遣的32万步兵尚未全部到达。刘邦被困在白登山七日,得不到外界的救援,粮饷殆尽。护军中尉陈平向刘邦献密计,使画工画一幅美女图,暗中派人赠予单于阏氏,并说汉朝皇帝想将画上的美人送给单于以解困。

阏氏害怕被夺去宠爱,于是对冒顿说汉朝天子有神灵庇佑,汉朝的土地也不适合匈奴人居住。而冒顿先前曾与韩王信的部将王黄、赵利二人约定时间会师,王、赵二人却并未到来。冒顿也因此怀疑汉军又其它阴谋,所以听取了阏氏之言,撤开重围一角,刘邦因此得以脱身。


2、匈奴入侵

入侵时间: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至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

入侵地点:代国、云中、狄道、阿阳、北地、河南、上郡、燕国、雁门、武泉、上谷、辽西、渔阳、定襄、右北平、五原、光禄塞、张掖、酒泉等地。

相关人物:赵利、王黄、刘喜、冒顿、冯敬等。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十二月,降将赵利、王黄等攻打代国,代王刘喜弃国,独自逃往洛阳。其后数次违背和亲约定,攻打代、云中。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匈奴冒顿数次侵略北方边境。

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六月,匈奴入侵狄道,攻打阿阳。

汉高后七年(前181年)冬十二月,匈奴入侵狄道,掠夺二千余人。

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入侵北地、河南。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夏六月,匈奴入侵狄道。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入侵,杀北地都尉卯。

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冬,匈奴三万骑入侵上郡,三万骑入侵云中。

汉景帝中二年(前148年)春,匈奴入侵燕国。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六月,匈奴入侵雁门,至武泉后又进入上郡。

汉景帝后二年(前142年)春,匈奴入侵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冬,匈奴入侵上谷,杀掠吏民。

汉武帝元光六(前129年)年秋,匈奴盗边。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秋,匈奴入侵辽西、渔阳、雁门,打败都尉杀死太守,掠杀三千余人。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春,匈奴入侵上谷、渔阳、掠杀吏民千余人。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夏,匈奴入侵代,杀太守;入雁门,掠杀千余人。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夏,匈奴入侵代、定襄、上郡,掠杀数千人。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秋,匈奴入侵代,杀都尉。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五月,匈奴入侵上谷,杀数百人。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夏,匈奴入侵雁门,掠杀数百人。

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秋,匈奴入侵右北平、定襄,掠杀千余人。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匈奴入侵五原,杀太守。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匈奴寇边。

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秋,匈奴入侵定襄、云中,掠杀数千人,破坏光禄诸亭、障;又入张掖、酒泉,杀都尉。

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秋,匈奴入侵雁门,太守坐畏忄耎弃市。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匈奴入侵上谷、五原,掠杀吏民。

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匈奴入侵五原、酒泉,杀两都尉。

3、汉朝防御

防御时间:汉文帝三年(前177年)至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

屯兵地点:陇西、北地、上郡、渭北、飞狐、句注塞、细柳营、霸上、棘门、云中、雁门、渔阳、朔方、五原、光禄塞、卢朐等地。

相关将领:灌婴、周舍、张武、张相如、董赫、栾布、令免、苏意、周亚夫、刘礼、徐厉、李广、程不识、韩安国、郭昌、韩说等。

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遣丞相灌婴往北地、河南抗击匈奴,匈奴离去。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遣三将军屯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封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封为车骑将军,屯军渭北,率领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建成侯董赫、内史栾布皆为将军,抗击匈奴,匈奴逃离。

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冬,车骑将军令免,屯兵飞狐;苏意屯兵句注;张武屯兵北地;周亚夫驻军细柳;刘礼驻军霸上;徐厉驻军棘门,以备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六月,取长安苑马输边境抗击匈奴,吏卒二千人战死。

汉景帝后二年(前142年)春,发车骑将军、材官将军屯边。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冬,骁骑将军李广屯兵云中,车骑将军程不识屯兵雁门,六月罢。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秋,派遣韩安国屯渔阳。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派遣拔胡将军郭昌屯朔方。

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游击将军韩说屯兵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卢朐。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秋,发罪人屯五原。


二、第二阶段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战开始,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龙城之战。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晓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四路出击。然而四路出击,导致兵力分散,四路军马之间无联系。这次战争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李广皆兵败,唯有卫青斩首七百凯旋,受封关内侯。

前127年,卫青,李息出云中,西经高阙,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取得河南之战的胜果,夺取了河套地区,汉朝设置朔方郡。次年,又派遣校尉苏建率领十万人兴筑阴山甫麓的长城。

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令大将军卫青带领六将军出塞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虏一万五千余人,但是右贤王率部下精骑逃走。

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再次将出击匈奴,虽斩首九千余,消灭大量匈奴精锐,但自身也受到很大损伤。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歼灭浑邪王的部队,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获得陇西,设置凉州四郡。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匈奴单于恨浑邪王损兵折将,浑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便投降汉朝。

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出塞千余里,与匈奴单于军相遇,交战,匈奴不利,单于引数百骑突围而去。卫青追至赵信城,不得单于,乃烧城中余栗而还。自此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卫青不复出征匈奴。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余里,越离侯山,渡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一直打到翰海,方才回兵。史称“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三岁,一生战无不胜,凡六击匈奴,开河西酒泉之地,斩俘敌12万余人,收降4万余人。其后十一年,卫青卒,一生七击匈奴,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两位抗匈名将对匈奴军事力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得到解决。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武帝派遣浞野侯赵破奴出击匈奴,遭受匈奴八万骑兵围困而大败,赵破奴被俘,两万余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兵出击右贤王,斩首万余而归。但是骑都尉李陵遭受匈奴围困,血战后无力突围,投降匈奴。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刘屈牦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史载:“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

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尚(长)何忧乎?”后刘屈牦被腰斩,李广利妻被下狱。

此时李广利正在燕然山乘胜追击,听到消息,恐遭祸,欲再击匈奴,取得胜利,以期汉武帝饶其不死。但之后兵败,李广利只得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数万人,在深入大漠一千余里的境内,没有足够的给养,很难生存。消息传来,汉武帝中止了与匈奴的战争,不复出兵。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对于汉武帝使李广利对匈奴用兵一事,提出批判:“武帝欲侯宠姬李氏,而使广利将兵伐宛,其意以为非有功不侯,不欲负高帝之约也。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为不择贤愚而授之,欲徼幸咫尺之功,藉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然则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谓之能守先帝之约,臣曰过矣。”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由于政治上的征和二年太子刘据巫蛊案真相大白、经济上连年征战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众多名将的先后去世,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已诏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停止对匈战争,同时以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施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以弥补连年征战而导致的衰败的社会经济局面。此时汉朝大虚,“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去世那年,“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


三、第三阶段

从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的浚稽山之战开始,至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援乌孙击匈奴之战而结束。

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遣五将军率16万骑兵,乌孙发兵5万骑兵,共击匈奴,取得了对匈战争的最后胜利。


汉匈之战的影响

首先,从土地来说,匈奴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如河套、阴山、河西等,接连为汉军所占领,并徙民实边,使之彻底汉化。

而这些地方水草丰美,是最适于游牧之所在,失去之后,匈奴只能远遁漠北,但漠北苦寒,环境极为严苛,在这种自然环境的约束之下,匈奴生存都已经成为了问题,所以才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哀鸣。

其次,从人口上来说,中行说曾谓单于“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史记·匈奴列传》),则可知匈奴即使最盛之时,人口亦不超过二百万,而在武帝数十年不间断地打击之下,其人口的损失可想而知。

河南之战,汉军斩、俘匈奴三万余人;河西之战,匈奴被斩杀及降者,近九万人;漠北之战,汉军斩杀匈奴亦近九万;西域之战,汉军歼敌亦起码在三万之上,如此算来,在元朔2年至征和三年的37年间,匈奴被直接歼灭至少二十四万以上,对于仅仅一百余万人口的匈奴来说,这种打击不可谓不沉重。

再者,从财产上来说,由于匈奴以游牧为生,牲畜是他们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财产。而在武帝数十年的挞伐之下,匈奴牲畜的损失也是惊人的,譬如卫青收取朔方,逐白羊、楼烦二部,“得牛羊百余万”,袭右贤王,又得“畜数千百万”。

除了这种直接的掠取之外,在战争期间,匈奴往往将其民众徙往北方以避刀兵,如天汉四年李广利出朔方击匈奴时,匈奴“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征和三年李广利最后一次出击,“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郅居水。

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以上皆《汉书·匈奴传》),在这种远程迁徙的过程中,牲畜必然也会因为长途奔走、挤压、碰撞而大量死亡,如果在牲畜繁育季节,还会导致母畜的流产。如此巨大的损失,恐非匈奴那种脆弱的经济可以承受。

由此看来,武帝的对匈作战,给匈奴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汉书·匈奴传》说“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惰殰,罢极苦之”,的确不是虚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武帝一朝对匈作战中,汉军的确取得了极大战果,对匈奴造成了沉重打击,连得河南、河西等地,逼迫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使得匈奴由盛转衰,为日后匈奴的彻底覆灭奠定了基础。

但是,武帝的征伐,对汉匈双方都造成了损失,就汉朝而言,四十余年的对匈作战,严重消耗了汉朝国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几乎使亡秦之事复现,所幸的是匈奴综合国力远逊于汉。

然而此一胜利是短暂,汉匈真正的战事一直延续三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永元三年(91年)大将军窦宪、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击鹿塞三千华里,大破匈奴于金微山,彻底解决汉朝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东汉虽彻底击败北匈奴,但始终无法占领漠北之地,对领土扩张并无助益。

另一方面,东汉击破北匈奴,使得鲜卑摆脱匈奴的威胁而壮大,鲜卑取代匈奴成为中国的边患。

标签: 汉匈百年战争

更多文章

  • 孟良崮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及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简介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孟良崮战役经过1947年5月11~13日,整编第74师在整编第83,第25师掩护下自垛庄北进至黄鹿寨、旧寨、野猪旺等地,被第9纵队击退,随后占领杨家寨、佛山角、马牧池

  • 西凉铁骑为何会如此厉害?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凉铁骑

    西凉铁骑出身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其统领西凉马腾、西凉马超、部将西凉马休、马铁也是赫赫有名,还有大漠豪侠董卓、西凉霸主韩遂都也是赫赫有名,凉州自古就是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过金城兰州翻过乌鞘岭进入古浪峡到凉州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其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

  • 十字军是什么军队?十字军的历史有多久了?十字军为什么要东征?十字军东征了几次?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十字军

    十字军是什么军队?十字军的历史有多久了?十字军为什么要东征?十字军东征了几次?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本文来说说十字军以及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十字军简介十字军,由天主教士兵组成的军队,曾参加十字军东征,士兵都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以教宗为首的教会上层教徒是十字军东征的思想鼓动者和总的策划者。他们利

  • 海狮计划简介 海狮计划为什么推迟了?海狮计划的最终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海狮计划

    海狮计划简介德国海狮计划,海狮计划过程中主要进攻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英国作战的计划。二战开始不久,纳粹德国的目光就盯上了英伦三岛。为尽快征服英国,德国元首希特勒亲自拟定了名为“海狮”的行动计划。但是,充当“先锋官”的德军战机飞临英国上空的时候

  • 清朝时期的弩弓可以百发百中吗?弩弓构造是怎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弩弓

    在清朝时期,满人最喜欢的武器就是弓弩了,几于家藏户有,北方汉人亦然。善于使用弓弩的人很多,一直到清朝末年,习弩的风气还是很浓烈。在北京等地,知道民国尚多制弩专家及售弩专店,但均系弋射小弩、手执身带之器。所常见有臂有机之弋射弩,其制有二:一为发弹用之弩,俗名弩弓;一为连续发十弹或十矢之弩,俗名弹弩或连

  • AD1911年利比亚战争背景及过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利比亚战争

    1911年的时候,在非洲的土地上,意大利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之为厘波里塔尼亚战争,也可以被称之为利比亚战争。这场战争是意大利为了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北非省份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当中,意大利首次开创了使用飞机完成军事任务的先例,最终引发了世界各

  • AD1942年克里米亚战争背景及过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克里米亚战

    说到克里米亚战役就不得不说曼施坦因这个人,因为克里米亚战役有今天的名气也是因为有曼施坦因的神操作造成的,那么有的人要问,这场战役到底有什么给力的地方呢?为什么会被称作是神战役呢?到底神在什么地方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克里米亚对于曼施坦因来说,是一个福地,因为他凭

  • 前苏联的鼹鼠战车是什么武器?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鼹鼠战

    无论是在20世纪还是在现今的21世纪,原子弹这种高杀伤性武器一直都是被称作最恐怖的武器之一。如今距离世界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已经过去了73年了,而能够自主研发原子弹的国家不过8个,可见这原子弹技术的机密程度。不过在上个世纪的前苏联,曾经有一项高机密研究,机密程度甚至超越原子弹,这个研究就是苏联耗时60

  • 英荷第三次战争的转折点是哪一次海战?第三次英荷战争谁取得了胜利?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英荷战争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第一次与第二次战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海外贸易以及扩张,不过今天讲的第三次英荷战争与前两次就有些不同了。就比如第二次英荷战争,是由荷兰舰队主攻英国舰队,而第三次则是英国联合法国来进攻荷兰。另外前两次均是在海上进进行的战争,而第三次则是海陆都有进行过战争。其实第三次英国和荷兰之间

  • 二战真正拯救巴黎的人是谁?德军上将肖尔铁茨是一个怎样的人?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巴黎

    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法国巴黎仰望埃菲尔铁塔,惊叹卢浮宫里的人类魂宝,感受巴黎圣母院带来的清灵之美时,有可能会考虑到一个这样的问题:若不是因为一个异族人,获取如今的巴黎恐怕就不是前面讲到的那样了。而这个人就是71年前以占领军最高长官姿态出现在巴黎的德国人:迪特里希·冯·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