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官渡之战中的袁绍真的有那么“蠢”吗?

官渡之战中的袁绍真的有那么“蠢”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80 更新时间:2024/2/2 6:16:02

“官渡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势力虽然没有被一举扫除,但已经不复战前的强势与侵略性。袁绍病死后,曹操陆续消灭剩余的袁氏势力,最后平定了北方。

“官渡之战”虽然不能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决战,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规模、覆盖范围、参与的人物数量都是很可观的。事实上“官渡之战”只是一个大的战役,其中还包含好几个战役,在和大家聊这场“官渡之战”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

咏史诗·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一、“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北方两大集团的碰撞

事实上,早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与袁绍之间就出现了摩擦,双方也清楚地知道,与对方必有一战。但是袁绍面临北方公孙瓒的威胁,曹操有徐州吕布的掣肘,所以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地对付其他的军阀,将决战留在最后。后来公孙瓒、吕布、袁术分别被消灭,刘备势力一度被剪除。通过吞并这些势力之后,北方产生两个庞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当时袁绍拥有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势力(不过不是全境);曹操拥有兖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还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荆州,一部分扬州。虽然曹操和袁绍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对袁绍要处于明显的弱势。抛开经济、人口这些数据不谈(因为东汉末年各州郡肯定受过不同程度的战乱的影响,《后汉书》中各郡人口不一定准确,本人才疏学浅,实在无法确定“官渡之战”发生时双方人口的情况),光从地缘上来讲,曹操就要明显吃亏。因为袁绍的地盘在北方,曹操的地盘在中部,他不仅要对抗袁绍,还要防备异军突起的孙策、据守荆州的刘表。关西各军阀虽然在名义上归附曹操,但是拥有相当的独立性,也不得不防。

另外,在兵器装备上,曹操是明显不如袁绍的。所以“官渡之战”中双方的基本盘相当,但可以视为以弱胜强之战。

《太平御览·兵部》:“魏武《军策令》曰: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二、“官渡之战”的具体过程

我们暂且将“官渡之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袁绍大兵压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绍刚起兵的时候,就定下争夺天下的战略:统一河北,联合少数民族的力量,然后吞并南方。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在消灭公孙瓒后,袁绍坐拥四州之境,调拨十万步兵,一万骑兵(这个兵力有一定争议,另有一说为五万步兵,八千骑兵,但为史学家所不取),进军到魏郡黎阳,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世语》:“绍步卒五万,骑八千。”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阳附近的白马,为袁绍大军渡水建议桥头堡。东郡太守刘延坚守白马。曹操本意是扑救白马,但是荀攸劝说曹操用“声东击西”之计(其实应该是“声西击东”),先率军到白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进攻袁绍后方的态势,然后再轻兵突袭白马。袁绍果然中计,分兵抢攻延津,曹操立刻东进支援白马,张辽和关羽(此时在曹操麾下)作为先锋,打了颜良一个措手不及。就是在这一战,关羽万军从中取颜良首级。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颜良军溃败,但曹操情知白马无论如何是守不住的,于是迁徙白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袁绍这个时候追击曹操,双方相遇在延津南。这时曹操又使用一条“骄兵之计”,令将士解鞍放马,将从白马带来的辎重丢在道路上。袁绍派刘备(刘备此时依附袁绍)和文丑进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骑兵没有上马,产生轻敌心理;又看到地上的辎重,于是疯狂地抢夺辎重。这个时候曹操下令上马突袭袁兵,袁兵大败,文丑战死。

虽然在白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杀了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但实际上曹操无法阻挡袁绍的进攻,只能向后退守到官渡。同时袁绍继续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阳武,双方进入到“官渡之战”的第二阶段。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除了白马、延津两次战斗,在第一个阶段还有一些其他的战场。我在下面贴一些史料。

《三国志·魏书·于禁传》:“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於杜氏津,破之。”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渡河攻获嘉,还。”

获嘉、汲县、原武都在阳武以北,虽然这些史料的记载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胜利,但是后来袁绍进驻阳武,这些地方显然都丢失了。曹操救援白马是在四月份,双方相拒的阶段最迟不超过八月。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这些县城被袁绍一一拔除。

第二阶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

曹操的势力在前期一路败退,但是在官渡顶住袁绍的进攻。双方在这里也是进行了一段时间不短的对峙阶段。袁绍利用兵力上的优势,结成东西几十里的连营一步步压迫曹操;曹操也分营抵挡袁绍的连营,但是兵力上处于劣势,因此战事不利。袁绍进逼到官渡,筑起土上向曹营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动时只能用盾牌遮盖身体,士气变得极其低落,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曹操也在营中堆筑土山,由于禁督促完成;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机,将袁绍土山上的楼台一一摧毁。袁绍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时发现并破坏。

在相持阶段,曹操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缺粮。曹操甚至想放弃官渡,继续往后退,来缩短自己的粮道。但是在荀彧的力谏下,曹操放弃了这个想法。同时曹操也分兵袭击袁绍的粮车,弥补双方在后勤上的差距。《三国志》当中记载了一次袭扰粮道的战斗。在荀攸的建议下,曹操派徐晃、史涣、曹仁击破袁绍一方负责运粮的韩猛(有争议),烧掉几千辆车的粮草。但即便如此,曹操一方在后勤上仍然落后于袁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

(1)、汝南战场

除了正面的官渡战场,袁绍还开辟出位于许昌以南的汝南战场。袁绍派刘备到汝南联合汝南豪强刘辟、祝臂,骚扰曹操的后方。曹操派曹仁、曹洪、徐晃击败刘备等人,刘备回到袁绍军中。曹仁平定汝南后,迅速北上返回主战场,曾经在官渡以西击破分兵威胁曹操左翼的韩猛(有争议),又参与断粮的战斗。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

《三国志·魏书·曹仁传》:“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

刘备虽然战败,但是又得到袁绍的支持,重新回到汝南,联合豪强龚都。曹操曾派遣蔡阳进攻刘备,反而被刘备所杀。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2)、其余势力

虽然“官渡之战”中唱主角的是曹操和袁绍,但其中也有其他势力的影子。

关西军阀:曹操为了保证西方无虞,令司隶校尉钟繇安抚关西诸军阀,在“官渡之战”中,关西军阀站在曹操一边,起码没有反对曹操。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钟繇)之勋也。”

荆州刘表:刘表的态度是坐山观虎斗,名义上支持袁绍,实际上并不出兵。但是刘表还是参与了“官渡之战”,派人策反阳安(从汝南划分出来)都尉李通,结果没有成功。

《三国志·魏书·李通传》:“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

江东孙策:按《三国志》记载,孙策打算奔袭许昌。这个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不过孙策确实有北上的想法,但被刺杀。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孙策)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

“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幽州鲜于辅:鲜于辅参与消灭公孙瓒,成为幽州的一股势力。在田豫的劝说下,鲜于辅在袁绍、曹操对峙时选择归附曹操,成为曹操的臂助。

《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而辅身诣太祖,拜左度辽将军,封亭侯,遣还镇抚本州。”

南阳张绣:袁绍拉拢南阳郡的张绣,张绣本来想支持袁绍,但在贾诩的劝说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曹操。张绣的投降不仅增强了曹操的实力,更是减轻了曹操防守南方的压力。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

第三阶段:反攻袁绍,火烧乌巢

虽然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一方好像是胜仗不断,捷报连连,但有一个问题难以解决,就是粮草问题。而且曹操内部也是一团糟,不少人选择反叛曹操支持袁绍。袁绍一方似乎胜利在握,但他的内部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二五仔许攸。

许攸向袁绍献策,让袁绍趁曹操疲于守卫官渡的时候轻兵奔袭许昌,但袁绍觉得太过悬危,于是不用;许攸的家人犯了法,被审配收入狱中。外加许攸有些贪财,在袁绍这里总得不到满足。种种“打击”之下,许攸选择背叛袁绍,投奔曹操。

当时袁绍刚好有一万多辆的粮车运往乌巢屯粮处,由淳于琼负责。由于当初韩猛分兵被曹仁所破,袁绍就不敢继续分兵,拒绝沮授分兵防卫断粮的建议。许攸是知道这些情况的,于是向曹操建议奔袭乌巢烧毁袁绍军粮,得到曹操的同意。

曹操留曹洪守家,自己率五千人做“最后决战”,用袁绍的旗号,从夜间蒙混到乌巢。袁绍得知乌巢有难后,一部分兵力救援乌巢,另外派张郃、高览袭击曹操官渡本营。曹操此时不成功便成仁,不分兵阻挡袁绍的援军,而是一心向前,最后成功斩杀淳于琼,烧掉了乌巢的军粮。而张郃与高览得知乌巢丢失,直接投降曹操。至此袁绍已经是大势已去,丢弃大军逃回河北,此战曹操坑杀八万降卒,取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

标签: 袁绍

更多文章

  • 汉中之战刘备曹操为何要夺取汉中这个地方 汉中之战双方都战死了哪些武将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中之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一说起三国,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自然会想到那个动乱年代中的一场场战争。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从三分鼎立再到西晋一统,数十年间无不充斥着战争这个主题。建安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之间

  • 刘备夷陵之战为什么会失败 刘备怎么做才能打赢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夷陵之战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给蜀汉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这场毁灭性的败仗中,刘备率领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过虽然事实证明刘备攻打东吴是错误的决定,可是在刘备出征的时候,蜀汉上下没有人认为蜀军会失败。这说明刘备还是有机会打赢夷陵之战的。那么,刘备采取什么样的军事行动,才能打赢夷陵之战?一、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原

  • 红军西路军西征历史事件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路军

    西路军西征发生在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至1937年3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一部在甘肃省西北部,与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进行的作战。西路军西征之战1936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集中,形成了横跨黄河两

  • 收复雅克萨之战是哪一年?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雅克萨之战

    在17世纪末,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雅克萨之战中,中国军队最终成功地收复了失地。那么,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呢?事实上,收复雅克萨的具体时间是在1696年。当时,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派遣了一支由将军岳钟琪领导的军队前往远东地区,以夺回被俄罗斯占领的雅克萨城。经过多年的战斗,中国军队终于在1696年攻占了

  • 雅克萨之战俄军是正规军吗?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雅克萨之战

    在17世纪末,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雅克萨之战中,双方都派出了军队。然而,对于这些军队是否属于正规军,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那么,究竟雅克萨之战俄军是正规军吗?从历史资料来看,俄罗斯当时确实拥有一支庞大的正规军。这支军队由许多士兵、军官和炮兵组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此外,俄罗斯还有一支由沙皇本人亲自

  • 俄国眼中的雅克萨之战是怎样的?清朝又是如何看待此战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是17世纪末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对于俄罗斯来说,这场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开始。而对于清朝来说,这场战争则是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重要一战。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发动了这场战争。当时,俄罗斯正处于快速扩张的阶段,而

  • 唐岛之战双方派出了多少人?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岛之战

    唐岛之战是唐朝和安南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758年。当时,唐朝派遣大军进攻安南,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安南军队在唐岛海峡与唐朝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唐岛之战双方人数对比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唐朝的兵力。根据历史记载,唐朝在唐岛之战中派出了一支由水军和陆军组成

  • 崖山海战假如宋军赢了历史会发生哪些改变?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崖山海战

    在明朝历史上,崖山海战可谓是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争发生在1279年,当时元朝的军队试图通过海上进攻来征服南宋。然而,宋军在崖山海域与元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如果宋军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获胜,那么历史将会被改写。那么,崖山海战假如宋军赢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崖山海战的背

  •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史记》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陈涉世家》。讲的就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故事。我们可能知道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世家指的是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陈胜作为农民被列入世家,可见司马迁是对他非常肯定和推崇的。那么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是怎样的呢?陈涉世

  • 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在秦末年间,华夏大地到处都弥漫着战火,由于秦政府的横征暴敛,使得许许多多的人们加入到了起义的大军,在人们不堪重负的生活压力下,只有反抗才能生存,也就导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宣传画在秦朝末年,由于朝廷的压迫,统治阶级的残酷,加上自然灾害等等的原因,平苦大众都生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