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崖山海战:蒙古军大胜南宋的缘由有哪些?

崖山海战:蒙古军大胜南宋的缘由有哪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20 更新时间:2024/2/2 4:48:31

崖山海战有着三个未解之谜,到现在还没有找出谜底。崖山海战未解之谜之一是南宋为何将所有的军队集中在崖山这个地方。根据现在的考察,南宋在崖山以南的湛江海域附近的岛屿上修筑了临时住所,按道理他们应该在岛屿上抵抗元军。为何他们会逆向去崖山,与元军追击的方向正好相对。而且从湛江附近的岛屿到崖山是逆风。

网络配图

南宋当时的决策层为何要作出这样的决定,现在没有统一的见解。有的专家认为当时的南宋决策层已经料到南宋覆亡的前景,无论是在陆上防御,还是在岛屿上防御,都会全军覆没。由于存在乡土情结,他们选择了在陆上抵抗。这种说法虽然有些道理,但仍旧无法准确解释崖山海战未解之谜中南宋指挥官为何会在陆地上守卫的问题。

崖山未解之谜之二是南宋在军力远胜于蒙古的情况下为何全军覆没。南宋的军队有20万,战船有近千艘,蒙古的军队只有2万人,战船只有四百艘。南宋的军队战斗力虽然不如蒙古,但是20万人是不小的数目,而且打的是海战,并不是陆地战斗,蒙古军队的骑兵优越性无法发挥出来。

崖山海战未解之谜之三是宋朝的指挥官为何连连失误。崖山海战的南宋一方指挥官是张世杰。但是南宋的补给都是由海南岛提供,张世杰没有派兵守住出海口,而是将所有的战船都聚集在海港里,明显是一大失误。南宋的战船数量远胜于蒙古,应当在海面上与蒙古军决战,在狭小的地区作战明显不利于南宋一方。

崖山海战的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规模海战,那么崖山海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祥兴二年正月,降元大将张弘范率领元朝大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军队形成三面包围之势。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张世杰命令手下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和据点;继而又下令将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方案用大绳索以一字形连贯在海湾以内,并且将赵昺的“龙舟”安排在军队中间。

祥兴二年(今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打算迅速猛攻,元军中有人建议先使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容易令其撤退。次日,张弘范将其均分成四份,宋军东、南、北三面皆各驻一军;张弘范亲自率领一军与宋军同去里余,并以奏乐为总攻讯号。首先,北军队乘潮进攻宋军北部失利,李恒等顺潮而退回。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正面进攻宋军,接著用麻布遮挡事先建成并埋有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路伏兵负盾俯伏,在箭雨下驶近宋船。两军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其气势势如破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追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见大势已去,他抽调精兵,并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一起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祥兴二年(今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结束,大宋朝就此宣告灭亡。

崖山海战参战人数

‍‍崖山海战参战人数中,宋朝方面的军队有20万人,战船有一千余艘。宋朝的20万军队是来自各地的勤王军队。宋少帝逃到崖山后,各地的勤王军队汇集到岭南的崖山,在这个地方抵御元军的进攻。

崖山海战参战人数中,元军的参战人数有2万余人,这两万余人中有很多民族,蒙古人只有1000人,其余的人中有汉人、金人、契丹人、西夏人等。蒙古在当时已经征服了很多地区,军队中民族成分混杂。

宋朝在崖山海战参战人数中,虽然有20万人,但是这20万人非常混杂,战斗缺乏统一性。当时南宋,被蒙古军打败,从浙江逃到福建,又从福建逃到广东。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是都是一些溃败的军队临时组织起来的,士气低落。

蒙古在崖山海战参战人数中,只有2万人,但是这2万人都是精锐士兵,而且当时的蒙古军队从浙江一路打到广东,势如破竹,士气高涨。蒙古军队的人数虽然少,但是战斗力却非常高。

崖山海战中,宋朝的参战人数远远大于元朝的参战人数,但是宋军最后却全军覆没,宋军的20万人败给了元军的2万人。虽然这个事情看起来很离奇,但是却很容易解释,当时的南宋王朝已经几近灭亡,蒙古军队的强悍给了宋军很大的震撼,宋朝20万人中有很多士兵是前线溃退下来的,他们见识到了元军的勇猛,在崖山海战中根本没有底气。

崖山海战的历史意义

‍‍崖山海战的历史意义中,最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国实现了大统一。唐朝灭亡以后,宋朝虽然实现了大统一,但是格局非常小。而元朝实现的大统一是大格局的,和唐朝一样。

多民族的统一性也是崖山海战的历史意义。崖山海战结束后,标志着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新建立的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种多民族性一直传承到现在。因此崖山海战是多民族统一性的一个开始点。

崖山海战也有着另一方面的历史意义。崖山海战结束后,宋王朝正式灭亡,元朝成立。宋王朝是农业文明国家,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两种国家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这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不同的文明时期。南宋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也是崖山海战的历史意义。崖山海战中,南宋军民已经是穷途末路,但是这些人依然守卫崖山,保护着危在旦夕的宋王朝。战争的最后,这些人没有选择逃跑,全部葬身大海。崖山海战显示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抗侵略的精神。

崖山海战是宋王朝同元王朝进行的最后一次对决,也是元王朝在中华地区的最后一次大型战役。崖山海战结束后,宋王朝灭亡,元朝实现了大一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崖山海战是新旧王朝交替的里程碑事件。

标签: 崖山海战

更多文章

  • 瓜岛战役发生的地点 瓜岛战役日军美军损失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瓜岛战役

    瓜岛战役,也称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行动代号为瞭望台行动。瓜岛战役最初不过是美军1942年筹划的在太平洋上一次小型登陆战,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双方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而日本的人员伤亡也远超美军。瓜岛战

  • 敌后游击战中的地道战是如何开展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地道战

    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开展平原游击战中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创造性地发展了地道战,达成了“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军事目的,取得了骄人战绩。地道战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后来地道战的前身,当时还不够规模,也不够完善。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和民兵

  • 君士坦丁堡战役背后的秘密:西欧为何没有援助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君士坦丁堡战役

    君士坦丁堡战役是著名的要塞攻防战,在这次战役中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土耳其军队攻取了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座城池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的彻底覆亡。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之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土耳其帝国首都。通过君士坦丁堡战役简介可以了解一下这场著名的攻防战。

  • 越南战争的真相揭秘:美国究竟败给了谁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的真相要从1955年说起。二战后,胡志明领导越南共产党在北越建立了代表红色政权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而南越则是由军人独裁政权主宰。美苏冷战的环境下,美国害怕北越的社会主义会影响南越政府,因此支持南越的吴廷琰展开屠杀北越共产党的行动,随着美国越来越多的介入,其军事基地遭到袭击,美国开始派兵越南。然

  • 唐朝大非川之战:10万大军被吐蕃40万军队围歼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大非川之战

    西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取“西陲安宁”之意。它“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扼控边陲,卫屏中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西海锁钥”的称呼。自古以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吟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故而,青海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遗留了

  • 漠北之战的结果如何 汉朝漠北之战损失了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漠北之战

    河西战役之后,匈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小动作,不断在汉朝的边境活动骚扰。而汉朝内部,却因为长期与匈奴的拉锯战,产生了巨大的财政问题,于是汉武帝在国内实行了一些列的政策,复苏经济,准备和匈奴来一场决战。漠北之战两年之后的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调集了十万的兵马,派卫青和霍去病深入漠北,

  • 唐岛之战怎么发生的 唐岛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岛之战

    唐岛之战是发生在南宋绍兴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161年的战争,是南宋和金朝的战争,据悉,此次战争最终是以南宋战胜而宣告结束,那么,你知道唐岛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吗?唐岛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带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唐岛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唐岛之战的发生是建立在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奸臣杀害,同时,

  • 东汉与西北羌族百年战争介绍 AD25-AD220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东汉,羌族

    导读:东汉建武六年(30年)至东汉末(公元185年),东汉与羌族诸种在西北地区进行的一场长期的民族战争。羌族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秦汉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分布在湟水流域及甘南、川西和青藏高原地区,以游牧为主,也从事农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种落繁多,无相统一。互相劫掠,以力为

  • 二战日军坚持使用三八式步枪的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八式步枪

    首先三八式步枪是在何种情况下研制出来的呢?在日清战争(甲午战争)中,日本军的主要武器是由村田经芳开发的13年式,或者18年式的单发步枪。因为各种问题,日本陆军很快地研制出连发的30年式步枪,这种步枪在日俄战争中大量使用。二战三八式步枪但是在日俄主战场的中国满洲地区(东北),因气候问题,步枪发生了很多

  • 安史之乱潼关灵宝会战资料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安史之乱,潼关灵宝会战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在唐玄宗的强令之下,哥舒翰引师出潼关一路东进,至六月四日已出关七十里,换算为今天的单位,唐军行军距离大概在31公里左右。从地图上看,哥舒翰大军基本进入了崤山谷地中比较宽阔的地方,史书称之为“灵宝之西原”。在双方看来,此地正是上佳的用武之地,叛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