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明朝如何解决流民问题?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明朝如何解决流民问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07 更新时间:2024/1/20 7:01:46

古代中国,在朝的不断更替中,流民问题始终是不断困扰统治阶层的重要问题。这些流民的构成自然是十分复杂的,但终究是以农民为主的群体,或者为了逃避赋税或者为了外出谋生,开始成为流动的居民。也有受自然或者政治因素的影响的,被迫离开家乡的群体,从而成为流民的。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受到战乱的影响或者灾害的影响,统治阶层虽不愿看到流民到处流窜,但是也是能力有限。如何解决流民问题,就是各个朝代统治者最为头疼的问题,各个朝代统治者也使出了适合时代特征的救助方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代流民形成的时期及原因

明朝社会,在不同时期都遇到了各种原因形成的流民问题。在明初的社会中,受到战乱的影响,流民问题广泛因战乱存在;在明朝中后期的社会中,因吏治腐败和土地兼并形成的流民问题,造成了大面积的逃荒和农民起义,为明朝的灭亡留下了巨大的民间隐患。

而流民的形成除了战乱和政治原因,存在着深刻的社会问题,整个明朝社会,流民问题始终困扰着统治阶层,明朝各个时期的流民问题,其形成值得探索。

1.明代初期形成的原因

在古代中国的帝制时代,因流民问题引起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很多朝代的灭亡。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流民大量加入红巾军,加速了元朝衰落和灭亡。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所面对的流民,其形成有着众多原因的影响。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夺执掌天下的权柄。导致农业生产无法真正有效的进行,许多农民背井离乡,逃避兵祸,形成大规模的流民问题。

明初洪武年间,自然灾害频繁,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小农社会,自然灾害的发生定然会大规模的影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无法有效进行,农民一方面吃不饱肚子,一方面无法缴纳赋税,出外逃荒成为流民,成为生活大的唯一出路。

明初时期,除了内部争斗和自然灾害以外,被赶到草原的蒙古骑兵,经常劫掠北方边疆。无法安心生产的农民,自然而然地会背井离乡,走上流民的道路。

整个明初时期,流民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战乱导致的社会生产无法有效的进行,以及水灾旱灾等天灾的影响。

2.明代中后期形成的原因

明代社会的发展,也不能逃脱历史的宿命,在经过明初的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以后,明代中期以后,流民的形成原因与明初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代时期,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定,设立了极为庞大的官僚体制和分封了众多的宗室子弟到各地为王。这些人在明初时期,为稳定社会功不可没。随着社会的发展,明朝的政治环境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庞大的官僚体系,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各地的封王骄奢淫逸,为了维持他们自身奢靡的生活,兼并土地,获得更多的财富成为他们的重要手段。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明代中期,由于处于小冰河时期,受到冰冷气候的影响,以及各种水灾旱灾,农业生产活动持续低迷,无法有效的保障百姓的日常生活供应,许多百姓以树皮草根充饥,大规模的饥荒导致了大规模的流民运动。

明代中后期,官场腐败成风,党同伐异,尤其是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党争,导致许多官宦人家受到政治迫害,或流放抄家,或充军发配,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成为明代中后期流民形成的因素之一。

明代针对流民的处置措施和效果

明代各个时期统治者,在面对流民问题时,无不重视。流民的存在,不仅仅是百姓的生存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安抚好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如何抑制土地兼并,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如何救助受灾的百姓,成为明代统治者有效治理流民问题的重要举措。

1.明代治理流民的行政措施

明代对于长期流窜在外的流民,有一整套措施妥善进行安置。一方面就是用优厚的条件吸引流民返乡置业,有的地方规定,流民返乡之后,政府负责调节归还逃民的房屋土地,减免原先欠下的债务,免除逃民户的两年差役;另一方面呢不愿意返乡的流民,就近原则安置流民,给他们安排土地,减免赋税。

流民游荡在外居无定所,常常会成为扰乱各地治安的罪魁祸首。为了治理流民问题,明朝初年,明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法律上规范流民的管理。制定户帖制度,实行里甲管理,用黄册来厘清各地民众的数量;在各地设立巡检司,凭借路引和店历登记,监控流民的流动。

明初,在里甲制度的基础上,明朝政府又实行了知丁之法,要求邻里百姓之间要相互了解,互相监督;身为农民,出去干农活,也最好是早出早归;经商运货,要告诉邻里大概的归期,外出务工,就近原则谋生。明初的这些管控措施,虽然严厉,却也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治理流民的经济措施

明朝的在面对流民问题上,推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为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明代社会异常重视粮食的仓储建设。有常平仓,预备仓,义仓等。

明朝独创的预备仓,设立于太祖朱元璋时期,是为了应对水旱灾害而专门设立的,朱元璋下令在各州县老百姓长期聚集生活的地方,设立预备仓。“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外,府县仓禀蓄积甚丰”,可见预备仓的设置为天下安定,恢复农业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代时期,为了在灾荒之年平抑物价,专门设置了常平仓,每年收秋之后,官府出钱收购市场上多余的粮食,遇到灾荒之年,平价售出,用来平稳物价,使得底层生活的人民不至于在灾荒之年无以为继。设置义仓,则是为了保障一些无劳动能力的生民,在灾荒之年不至于饿死,每逢流民增多,就会开仓赈灾,保障流民的生命权。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普遍不足,明朝政府为了应对旱灾,官府主持修建了许多的水利设施,这些工程基本上是官督民造。“度工计材,俾父老之习事者董其役。未几二皆成,时其闭,以禁旱涝。”

除了兴修水利和开仓赈灾以外,最主要的治理流民的措施就是以工代赈。“明洪武二十三年,崇明及海门风雨海溢,遣官振之,发民二十五万筑堤”,通过兴办国家性的工程将灾民附着在工程之上,有事做和有饭吃,可以有效的稳定社会秩序。

治理流民的效果

明王朝在面对流民问题时,针对不同情况的流民有着不同的应对措施,有些是直接继承的以往朝代的法律措施,有的是针对明代独有的流民问题,结合当时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一定时期内很好的处理了流民的情况。

遣归原籍是明朝统治者主要治理流民的思路,明初时期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人心都是思念家乡和期盼安居稳定的,很多农民乐于回归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一些酷吏横行乡里,税赋过重,导致流民不愿返回乡里,和官府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有些甚至爆发了冲突。

针对流民失去土地,统治阶级积极的抑制土地兼并,但是,侵占农民土地最多的,并不是那些大地主阶级,而是朱皇宗室子弟,朱元璋为保障子孙后代不受苦难,分封子弟为王,在明朝中后期,这些宗室子弟成为兼并农民土地的主要阶层,明初由于政治清明,宗室子弟还能很好的约束自己,明朝中后期,这些人成为明朝中央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

建立仓储,开仓赈灾,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朝建立初期,各种政策的实施成为王朝稳定的推进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什么措施,受制于王朝政治环境的变化,基本是与统治阶级的意志相背离的。

总结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从建国开始,到明朝灭亡,流民问题始终是困扰明朝统治阶层的重要问题。统治阶层为预防流民问题和妥善安排流民,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和保障措施。而且整个明朝,始终处于小冰河时期,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受气候影响严重的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制约。

因粮食问题所产生的流民,是明朝流民形成的重要原因。处理流民问题,不仅仅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政策,更需要的是上行下效的有效实施,明初社会的安定,是民心所,官府和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在王朝中后期,明朝也无法走出历史的怪圈,因吏治腐败从而导致的各种流民问题,严重影响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标签: 历史明朝流民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曹植的《七步诗》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曹植,三国

    曹植,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沛国谯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这是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世界上总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才华横溢,并不因外界压迫而屈服,反而在逆境之中表现更为突出,比如曹植便是这样的一个人。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因为他太过于聪明,深得曹操的喜欢,因此便成为了哥哥曹丕的

  • 柴荣成为后周的皇帝后,他如何让中原地区的经济慢慢恢复?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柴荣,后周

    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时候中原大地各种政权纷纷自立。这个时候的中原谈不上是一个国家,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争斗,已经忘记了国家的意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终于有一个英雄的人物出现了,他志在统一中原,让人们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只是如同诸葛亮一般,他也是一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哀人

  • 宇文宪: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善计谋多策略,知人善任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宇文宪(?-578年),汉化鲜卑人,字毗贺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宇文宪从小聪敏,性格豁达,尤其擅长抚慰和统帅部属,属下对他心悦诚服,都乐意为他效力。周武帝死后,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忌惮宇文宪功劳和才略,于是诬陷宇文宪谋反,将他杀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西魏时期西魏

  • 宇文洛生:北周德帝宇文肱第三子,遭到尔朱荣的猜忌和杀害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宇文洛生,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鲜卑族。北周宗室大臣,德皇帝宇文肱第三子,周文帝宇文泰的哥哥。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年少任侠,好施爱士,参加鲜于修礼起义。投奔葛荣后,受封渔阳王。善抚将士,骁勇善战。进入晋阳后,遭到尔朱荣猜忌和杀害。北周保定初年,追赠柱国大将军、太保

  • 在武则天当女皇的时候,女性的权利有明显的提升吗?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武则天,女性

    很多人说,武则天当皇帝为女人争光了,为女权做贡献了。可是实在看不出武则天为女人和女权做出什么贡献,她只是自己当了皇帝,为自己争荣争贵而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武则天时期,女人没有参加科考考试的自由,也没有当官的自由,她们没有就业权,一辈子当一个家族主妇,在家里也没什么权利

  • 宋朝这个“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为何却遭遇了突然死亡?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宋朝,朝代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这句话来总结北宋的灭亡再恰当不过了,在北宋的历史上,高度发达的文明和物质生活滋生了严重的享乐主义,使得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国家整体呈现出一种软弱。北宋是世界公认的“古代中国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但是这个“文明程度最高”的朝代,却在延续了167年后遭遇“突然死亡”。这个“文明程

  • 宇文震:北周文帝宇文泰次子,迎娶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女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宇文震(?~550年),字弥俄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鲜卑族。西魏驸马,太师宇文泰次子。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机敏聪颖,十岁朗读《孝经》、《论语》、《毛诗》。师从大儒卢诞,学习《礼记》、《尚书》。大统十六年(550年),受封武邑郡公,迎娶西魏文帝元宝炬之女,

  • 唐朝军队有什么 “过人之处”?竟能令周围国家不敢轻慢?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唐朝,军队

    有唐一代,中国军队强盛一时,唐军的主要对手突厥、吐蕃、阿拉伯都为当时强大民族,但他们与唐军的交锋却基本是败多胜少。盛时唐军开疆拓土,势力远达里海地区,外蒙古和西域尽为中华版图,辉煌的战绩为本国最高统帅赢得“天可汗”称号(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军队有什么 “过人之处”?令世界不敢轻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

  • 薄荷叶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唐朝为何如此爱嚼薄荷叶?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唐朝,薄荷叶

    薄荷是我国几千年前,就有的本土植物。大家想必都吃过薄荷糖,所用的牙膏,及其他一些清凉解毒之物品,都有薄荷的成分。可是千年之前的唐代,好像不少人都喜欢嚼薄荷叶?前段时间,有部非常著名的唐代古装剧,里面的人物都喜欢嚼薄荷叶提升醒脑,动作也是颇为帅气。唐朝这些人是否如此爱嚼薄荷叶?而薄荷叶真有这么大的魅力

  • 既然南宋有着重铠甲步兵,是否也有“拐子马”一样的部队?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南宋,重铠甲步兵

    在宋金之战中,金军有一支被宋朝人称之为“铁浮图”的军队,在著名的顺昌之战中,金军就使用了“铁浮图”军队与守城的宋军作战,那么“铁浮图”究竟是一支什么军队呢?邓广铭先生在《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一文中指出了:“按实说来,铁浮图也只能是汉人给予的称呼,决非女真语。”确实如此,金军的“铁浮图”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