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从宋仁宗开始,北宋官员们先后兴起了哪三次兴学运动?

从宋仁宗开始,北宋官员们先后兴起了哪三次兴学运动?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521 更新时间:2024/1/20 7:22:45

北宋(960-1127)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分别为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共167年。而三次兴学分别在宋仁宗赵祯,宋神宗赵顼和宋徽宗赵佶在位的时候开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宋王朝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初采取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即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为此朝廷开始重视科举,重用士人,文人可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的限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重科举而不重视教育,犹如不务耕而求获,养士与选士的矛盾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于是,从宋仁宗开始,先后兴起了三次兴学运动。

第一次兴学:庆历兴学主持人:范仲淹

庆历兴学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

范仲淹(989一1052年)在庆历三年七月,任参知政事,不久即奏十项改革案,要求兴学育才,改革科举等。翌年三月,仁宗因范仲淹"数言兴学校,本行实”,下诏大臣们讨论。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人深表赞同,并联合上奏称:“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

意思是说教育如果不以学校为基础,读书人如果不在乡里进行考察,就不能核查名实。有司如果一味以诗文声律上的毛病作为限制,学生如果专心于记诵,就不能选拔出人才。参考各种建议,选择适用于当今情况的,没有比得上使读书人都生活在本乡本土而在学校进行教育为好,然后由州县考察他们的品行,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提高了。于是,便在范仲淹主持下兴学。

那庆历兴学又改变了哪些方面呢?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要求诸路府州军都开办学校,县里有学子200人以上便可以设学,教老师则选择本地宿学硕儒担任。并规定“士须在学习业三百日,乃听预秋赋:旧曾充赋者,百日而止”,秋赋是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这句话大意为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学校教育,才可以应科举。这项措施避免了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为应试举人取解的场所,进而保障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策相当于时事论文。

第三,改革太学。因为原国子监规模狭小,不足以容学者,即以原锡庆院为校址,修建讲堂,创建太学,招生200人。老师方面聘请名儒到太学执教,并在太学中推行著名教育家胡瑷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胡瑗的分斋教学分经义,治世两斋,分别用作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和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用知识。

“庆历兴学”实行一年多由于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遂告失败,但它毕竟对于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第二次兴学:熙宁兴学主持人:王安石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在文化教育进行的改革,称为“熙宁兴学”。

王安石认为,造成当时社会种种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不足,用人不当。为此,他在上书中提出了“教,养,取,任”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教”是培养人才。“养”是给人才以合理待遇。“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任用人才。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大计。

第一,改革太学体制。

首先,扩增太学校舍。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太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

其次,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为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

最后,创立“三舍法”。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含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人太学者,“验所隶州公据”,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肄业,为外舍生。外舍每月考试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含考试),成绩获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肄业,为内舍生。内舍每二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肄业,为上舍生。

上舍亦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考试方式与科举考试“省试法”相同,太学学官不能参与,而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成绩评定分为三等:平时行艺与所试学业俱优为上等,一优一平为中等,全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投官,中等者免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标签: 历史北宋兴学运动

更多文章

  • 珍妃被慈禧下令投入井里 珍妃死的很无辜吗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慈禧,珍妃

    被慈禧下令投井的珍妃,是无辜还是咎由自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据《清史稿》记载: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沉于井。可见历史上的珍妃投井,确实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朝皇帝的光绪在封建帝制的清代,竟然无法保护自己最宠爱的妃子珍妃,最后被慈禧太后投进了井里。

  • 清朝正一品很难吗 从一品到正一品需要多久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清朝,官员

    还不了解:清代官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官员成为正一品有多难?很多人一辈子只是从一品。清代基本上是继承了明代的官制,但是又有自己的改良,并且在品级上面也大不相同,总而言之那就是清代的官职不值钱,很多职务都可以达到从一品级别。比如清代的总督有八个,总督都会加衔,可以达

  • 古代匠人在漆器表面,用了怎样最常见的装饰方法?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古代,漆器

    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遵生八笺》:“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

  • 清朝知道倒卖官职有危害 清朝为何没有禁止这个制度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清朝,官员

    还不了解:清代卖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为何明知卖官鬻爵有害,却依然实施很长时间。从秦始皇的年代开始,卖官鬻爵就已经出现,不过大多是见不得阳光,一旦被朝廷发现,会让你终生难忘。但是到了清代画风大变,朝廷直接经营起卖官鬻爵,而且而干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捐纳做官,最高的

  • 漆画作为极具价值的艺术品,它在具有多悠久的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漆画,中国

    漆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精品,它集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品的优点于一体,即在充分借鉴传统漆画技法的基础上,溶入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手法,将“画”与“磨”有机结合起来,使创作出来的磨漆画具有色调明朗、深沉、立体感强、表面平滑光亮等特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刘伯温聪明过人,他和诸葛亮相比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明朝,刘伯温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凭他的聪明才智,被誉为“千古人龙”、“智圣”。几千年来能与诸葛亮的才干,相媲美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其中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算是一个。虽然刘伯温凭着他的四项才能,即便没有那么叱咤风云,也可以名列雄才之中,能力堪比诸葛亮。刘伯温出色的文采是他的第一项才能。他的作品有的被纳入教材,

  • 按大宋祖宗法度,宋朝对官员犯法与老百姓有何不同?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宋朝,犯法

    张仲宣在金州当知州,市长级别,算是帝国重用之干部了。只是国家与人民对得起他,他却对不起人民与国家。张氏在金州知州任上,贪污贿赂,徇私枉法,坏事干绝,结果被双规了。张氏这案,按《皇宋刑统》当判死刑,但法官援引旧例,判他主刑是流刑,流放海南;附加刑是脸上刺字,另打三五板屁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

  • 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古代的人们又是如何庆祝的?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端午节,古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濮人、越人便有着在这一天进行水中竞速驱邪的习惯,在屈原的《九章》里便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后来屈原抱石投江后,为了赞扬他的忠君报国,于是人们将五月五日这一天定为

  • 清朝什么样的官员才能成为大臣 待遇怎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清朝,官员

    对清代官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什么级别的官员,才算大臣?清代时期的官制,分得十分清晰,有九品十八级。那么,什么级别的官员,才算朝中大臣呢?从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升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有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官员,才真正算朝中大臣。他们的待遇,高到自己都不好意思。除了工资待

  • 秦王与樊於期到底有何种深仇大恨?竟允许荆轲接近他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秦王,樊於期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虽然在名义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后,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统治,国境内的一百余个诸侯国为了抢夺资源,增加实力,开始了针对其他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实力弱小的诸侯国逐渐消失,成为了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组成部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