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吴三桂曾迫使清军主帅不敢出战,为什么还是输掉了战争?

吴三桂曾迫使清军主帅不敢出战,为什么还是输掉了战争?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718 更新时间:2024/2/25 16:36:20

三藩起兵,是清朝入关以后的一个大事件。在三藩之中,主角当然是吴三桂。在吴三桂起兵之时,声势颇为浩大。他在云南振臂一呼,即有督、抚、提、镇大员共计二十人响应,且能出兵十余万迅速“接收”西南数省,远非“众才一旅,人唯八千”、没有立锥之地的洪杨之辈可比。不过,周军(吴三桂所建政权名号为“周”)的战绩还远不能和太平军相比,对清朝统治造成的冲击也要小很多,以至世人几乎已经遗忘了那个曾经雄踞一方的吴周政权。

与纵横十八省、坚持战斗近二十年的太平天国相比(以1869年袁大魁部于陕北失败为太平天国结束的标记,袁大魁是最后一位打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义军将领),吴周并未将兵锋指向中原,而且只坚持八年就失败了,确实有些虎头蛇尾,似乎与其实力不相衬。

事实上,吴三桂率部曾与清军大战六次,四胜而二负,周军一度也是占尽优势的,甚至迫使江南的若干清军主帅龟缩坚城不敢出战。那么,吴三桂一伙(不包括尚之信、耿精忠和郑经,他们至多算是平西王的猪队友)为什么输掉了战争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吴三桂一伙缺乏“力气”。

力气,指的就是清、周二国的综合国力。吴三桂一伙力气不足,则指周国的总体实力逊色于清国(康熙帝一方),周国可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远不及清国。

尚之信和耿精忠虽是吴三桂的盟友,但是缺乏斗志,很快就退出战争,其力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吴周所能稳固控制的地盘,不过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五省,外加陕西、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其幅员远小于清国。

吴周辖区,基本就是南明故地,是宇内最后结束战乱的地方,此时远未恢复元气。同样经历了战乱,当天下已定之时,这里仍然是烽火连天的景象;至于其中的四川等地,更是因清军“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的政策而荒无人烟。延续数十年的战争,已使西南地区残破不堪。从人力资源上看,吴周是明显居于下风的。

吴周辖区僻处西南,以山地、高原为主,适于耕种的平原非常少。平地稀少,就意味着难于发展农业生产,在农业社会甚至意味着经济的落后。而山高地险,则意味着交通不便,意味着运输成本高企。如此一来,吴三桂一伙在筹集粮食、运输战略物资方面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有人指出:吴三桂不能乘胜渡江作战以攻取中原,实为最大失策,因为这使他失去了推翻清廷的最佳机会。其实,他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吴周国小、兵少、粮缺、辎重运输困难,根本就无力长驱直入大战一场;如果挥兵冒进,难逃失败的厄运。吴三桂在占尽优势时求和,其实也算是明智之举。对他来说,在人力、物力、财力居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在速战速决的基础上彻底消灭敌人,如果陷入持久战,形势是极为不利的。

再有,吴三桂一伙缺乏“底气”。

与兵雄天下、早有异志的安禄山不同,三藩的首脑似乎从来就不曾有起兵造反的念头,而且从来没做发动叛乱的准备。

处于夹缝中的尚之信和耿精忠迅速降清,固然不值一提。就是吴三桂本人,也是缺乏反清自立的底气的。

我们知道:吴三桂早年乃是边将,却不顾民族大义而引清军入关;他助清作战,因功勋卓著而成为大清的“平西亲王”;他打击南明不遗余力,甚至曾亲自下令杀害永历皇帝;他还与清皇室联姻,是太宗皇帝皇太极的儿女亲家。客观地说,他已经与前朝“恩断义绝”,他已经以实际行动将自己融入新朝,他已经自绝于广大明朝遗民。

他得到了太多,也失去了很多。在享尽荣华与尊荣之时,他也背负了“汉奸”的骂名,也因屠戮反清义士而为人所不齿,也因犯上弑君而声名狼藉。太绝的处事手段,使他早已失去了退路;形势的步步紧逼,使他只能将自己与清朝捆绑在一起。

如果他起兵谋反,便会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先叛明、后反清的无常之人,就会进一步失义于天下,进一步失信于天下。他应该能意识到,自己若起兵,响应者也不会太多。

正因如此,他一直在寻求妥协。质子吴应熊被害之后,和谈之路被彻底堵死,他才迫不得已起兵。

挑起反清大旗以后,天下响应者甚多。这种现象,也许会出乎吴三桂的意料。即便如此,他还是信心不足。他本是有明叛将,又有弑君之恶名,却只能祭出“兴明讨虏”的旗号来反清,以大明的“周王”自居;直到临死前半年,他才强打精神称帝,建立起吴家王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吴三桂最大的硬伤,就在于其异常尴尬的身份;而其异常尴尬的身份,又令其大举反清出师无名。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反清之举不具备道义支撑,不具备足够的底气。

底气不足,使吴三桂行事多有顾忌,也令吴三桂集团的软实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是导致吴周失败的诸多因素之一。

还有,吴三桂一伙缺乏“才气”。

与太平天国相比,周国不仅有着高出很多的起点,而且其内部高层又不曾发生“天京事变”之类的严重内讧,理应在反清斗争中取得更大的业绩。事实上,周国在清朝发起总攻以后没过两三年就土崩瓦解了。

能出现这种情况,与周国人才匮乏有着很大关系。

就吴三桂集团而言,有能力统兵、长于冲锋陷阵的大将并不少见,但能总揽全局的统帅、可独当一面的英才寥若晨星。

吴三桂反复无常,其人品饱受世人诟病。不过平心而论,其政治、军事才能还是不容低估的。他僻居一隅,仓促起兵,又于罢兵十余年后造反,本来处境十分不利。可是一旦战争爆发,他还是能够有效集结旧部,在多条战线发动攻势,迅速占领数省之地。后来,尽管尚之信、耿精忠迅速归降于清朝,但他依然调度有方,屡挫清军,使自己居于不败之地。吴三桂堪称老奸巨猾,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强劲对手。

至于其孙吴世璠,则与其祖相去甚远。他过于年轻,不曾有过从政经历,没有足够的威望,不具备驾御群臣的能力。吴世璠即位以后,虽然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虽然吴家的旧班底存留大半,虽然兵多将广的局面不曾改变,但因再无雄杰掌舵,凝聚力急剧下降,战斗力大不如前,周军还是节节败退,迅即全军覆没。

吴三桂征战大半生,其集团之内可谓将星云集。然而,其中可堪大用者并不多见。

若说可独当一面者,主持江西战场的高得捷(亦称高大杰、高大节)应该算是一个。高得捷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屡次大胜,曾统兵占领江西全境。在其打击之下,清帅岳乐、喇布只能龟缩于皖南一带,多年不敢出战。可惜的是,清周鏖战不久,高得捷就因病辞世。

高得捷之外,吴三桂麾下还有一批部将,比如夏国相、马宝、王屏藩、王辅臣、郭壮图、李本深等。他们各有所长,都曾大破清军,攻城略地,取得辉煌战果,也不失为良将。可惜,他们并非帅才,能力有所不足,并不能巩固其既有成果。特别是在吴三桂去世以后,他们不能有效配合,结果被清军各个击破。

至于胡国柱、韩大任、郭壮谋之辈,更是等而下之。他们不能成事,只会给吴家天下带来巨大的损失。

总体来说,吴三桂一伙人才不足,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太平天国总体实力明显逊于清国,曾出现致其元气大伤的天京变乱,后来还要面对远比清军更强大的英法侵略军,所面临的各方压力要比吴周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的战绩还要比周军好很多。何以至此?要得出答案,我们不应忽视双方的人才因素。太平军中的统帅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都具备雄才大略,而这样的人物在周军中是很罕见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对一个正在创业的集团来说,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才匮乏,也是一个导致吴周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

另外,吴三桂本人缺乏“精气”。

吴三桂作为一国之元首,尤其是作为创业时期的元首,对周国的发展轨迹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史实入手,我们甚至可以得出结论:“吴三桂的生死,决定着周国的兴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忽视吴三桂其人的健康状况了。

吴三桂出身将门,明朝末叶镇守辽东,降清以后出征西南,暮年时节镇守云贵,前后从戎数十年。在紧张、劳碌、充满不可知风险的军旅生涯中,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在起兵反清之时,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他已经62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对古人而言,其寿命普遍偏短。清朝及清朝以前的国人,年过六旬已算高龄,即使中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帝也只活了69岁。而当康熙帝高调削藩之时,吴三桂也已是风烛残年。

吴三桂身体状况如何?史籍罕有相关记述。从《东华录》《清史稿》的只言片语来看,晚年的吴三桂确实身体孱弱,难经风浪。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已经67岁、起兵不到5年、即皇帝位不足半载的吴三桂突发“中风噎嗝”之症。雪上加霜的是,旋即他又患上“下痢”之病。此后,虽有太医调制,他还是快步走上了黄泉之路。

历史留给吴三桂的时间极短,仅数年而已。在精气不足的前提下,他显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至关重要的创业者,吴三桂只能于风烛之年掌舵;至于其后继者,却没有机会快速成长起来。如此一来,则吴周政权之前途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吴三桂缺乏“运气”。

夺取天下,当然需要足够的实力,却更需要相当的运气。如果不是群雄风起,如果没有元廷的内讧,朱元璋也不会成为明太祖;如果不是明末局势动荡,如果没有一批降将效力,清军也不会顺利挺进江南。

当吴三桂起兵之时,天下的形势已经与1360年和1640年大有不同。早在1664年,大陆的各路反清势力就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时,一旦发动反清战争,吴三桂就只能单枪匹马与康熙决斗(耿、尚、郑等人几乎只是走个过场,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帮助),根本就没机会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稳健路线。这样,他要想取得天下,其难度就绝非前人可比了。

17世纪晚期的清朝,正处在国势上升期,不是可以轻易被消灭的。一个封建王朝,往往是在衰落期被武力推翻的。衰落期的王朝,难免会有一些不祥之兆:天灾频仍、财政危机、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烽烟四起等等。只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一个王朝才会迅速走向崩溃。

而当吴三桂起兵之时,清朝刚建立不久,上至庙堂下至江湖,都没有积累起尖锐的矛盾冲突。与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兴封建王朝发生正面冲突,吴三桂还能与之长期拉锯而不落下风,其实已属难能可贵。

吴三桂的对手,也是不容忽视的。1673年,康熙帝虽然年轻,却已经有效地整合了各路势力,实现了“朝纲独断”。他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生性果敢,勤于政事,知人善任,是“康乾盛世”的开拓者。遭逢这样的强敌,也是吴三桂的一大不幸。

运气不足的吴三桂,根本就无力光复明朝旧土。他曾致力于与清朝划江而治,其实也算是很明智的。

综上所述,吴三桂力气不足,底气不足,才气不足,精气不足,运气不足。如此一来,吴周政权怎能不迅速败亡?

标签: 历史吴三桂清军

更多文章

  • 究竟是从几时起,宋朝开始患上了这没救的“软骨症”?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宋朝,软骨症

    提起大宋朝,好像成了无数人心里的隐痛,空有一手兵多将广、钱足粮丰的好牌,却沦落到被欺负的窘境。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从几时起,大宋开始患上了这没救的“软骨症”了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到了太宗皇帝赵光义,虽然比不上太祖的雄韬伟略,但至少发动了两次浩浩荡荡的北伐,跟辽人

  • 禁军是只属于皇帝的军队,它在后世有着怎样的发展?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禁军,皇帝

    “禁军”,也可被称之为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或是御林军等等。禁军是只属于皇帝的军队,职责就是保皇皇宫以及皇帝的军队。禁军的等级相当于如今的【宪兵】或是【保镖部队】这样的组织。禁军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朝时期便设有常备军由周天子直接管辖,号称【天子六师】、【宗周六师】,后世【六军】一词也代指禁军

  • 郭圣通可是有着10万大军做为陪嫁,刘秀为何却要废掉她?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郭圣通,刘秀

    每个朝代或开国或兴盛,都有一个千古明君,在古代封建制度下,皇帝是否贤明?对国家的富强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对于东汉来说,最值得骄傲的皇帝就是汉武帝刘秀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原本西汉已经灭亡,他又为大汉王朝续命两百多年,但是我们在称赞这个皇帝的同时,也要知道,何光武帝刘秀一起撑

  • 演义里是关云长义释曹孟德,那么正史中究竟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关云长,曹孟德

    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孟德,这在正史中当然是没有记载的,正史记载当时追赶曹操的是刘备,就像为了吃口肉的猎狗,绝大多数时候都撵不上逃命的兔子一样,曹操都跑出去好远了,刘备才匆匆赶来放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但是正史没有记载,并不能证明这件事就没发生过——史书的规矩,是某一战役的功

  • 既然曹操都能优待汉献帝,为什么却不肯放过伏皇后?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曹操,伏皇后

    在东汉末年,天下诸侯经过数十年的争霸,最终形成了三家鼎立的局面,即我们熟悉的魏、蜀、吴,但是很多朋友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被誉为“枭雄”的曹操是三国之一曹魏的建立者,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曹操虽然击败北方诸侯后统一了中国北部,但事实上,他一直对自己汉臣的身份有所忌讳,虽然挖空了东汉皇室的权力,可一直不愿意

  • 在三国耀眼的星光下,哪些人才一身本事却遭世人遗忘?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三国,人才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那段历史最为大家所熟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无疑能够排进前三,一方面是《三国演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是这个时代涌现出了太多的英雄豪杰,不过,在耀眼的星光下,也有一些本来不俗的人才被严重低估了,比如下面要提到的这三位便在此列,他们个个一身本事却遭世人遗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

  • 皇帝的护卫被称为“禁军”,其人数多的时候规模可达到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皇帝,禁军

    在古代保卫国家领导人的条例叫皇家禁卫制度。古代皇帝的个人居住与办公地,称为“禁地”,故其警卫人员称为“禁卫”,警卫部队称为“禁军”。后来禁军就成为封建时直辖属于帝王亲军,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 潼关作为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潼关,古代

    潼关是中华十大名关中,排名第二位的关卡,因其地理位置险要,历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潼关这个地方,也有人去游玩过,那么潼关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你知道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函谷关失去自己的功能之后,潼关就做了代替,就有了潼关,历史上第一次记载潼关这

  • 武松的阳谷县都头是个怎样的官职?为何让西门庆感到害怕?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武松,西门庆

    《水浒传》里武松杀死西门庆为自己的哥哥报仇,当时的他也是有工作的,“阳谷县都头”,这个听上 去似乎还是有点厉害的,再加上西门庆对于见到武松之后的反应,更是让很多人以为,武松的这个职位 是相当厉害的。那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真的足以让家大势大的西门庆害怕吗?西门庆到底又是为什么那么害怕

  • 秦始皇只是将吕不韦免职流放,他为何却选择服毒自杀?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吕不韦,秦始皇

    “一字千金”讲的是卫国商人吕不韦的故事,他为提高自己的声望,让自己的三千门客将所见所闻和各种见解编辑成册,汇编成《吕氏春秋》。吕不韦将其奉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并把这本书放在首都咸阳公布,并承诺如果有人能够在书上增加或者减少一个字,就赏赐一千金。大家畏惧吕不韦的权势,都不敢在书中有所增删。下面小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