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朱元璋与洪秀全比有哪些差别?

朱元璋与洪秀全比有哪些差别?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217 更新时间:2024/2/2 11:55:06

朱元璋与洪秀全比有哪些差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古代,每当遇到了天灾朝廷无法控制时,就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国历史六次农民起义中,只有元末朱元璋起义成功了,而和朱元璋一样反抗少数民族政权的洪秀全,他们都以宗教作为组织和发动起义的工具,均定都于南京,都有一个北伐西征与东讨的问题。只是时代不同,结局不同罢了。

元朝末年,韩山童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自此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去投奔了郭子兴,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视他为心腹并将养女嫁给了他。朱元璋见濠州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于是南下滁州。在浙西驻扎6年,奉行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地扩张自己的实力。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控制着江左、浙右各地,西边与陈友谅部相邻。不久后,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听取刘基的意见,用计击败陈友谅。在消灭陈友谅后,又进攻东面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一统江南。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共同起来反对元朝统治。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而洪秀全率领的农民起义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道光年间,洪秀全屡应科举不中,他翻阅以前在广州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详读之后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遂吸取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写《原道救世歌》,并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创立“拜上帝教”。

咸丰元年,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攻克南京,入城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领长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并摧毁江南、江北大营,攻克镇江、扬州。

到了南京以后,洪秀全简朴的生活作风急转直下,他为江南的繁华所迷惑,开始乐享其成,追求声色,大兴土木,动用成千上万的劳力建设天王府,他还模仿封建帝王的排场礼仪,规定众多的服侍人员,不思进取。咸丰六年,洪秀全为争权而诛杀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带领大军负气出走,脱离天王指挥。自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后,洪秀全虽然掌握了朝政大权,太平天国却开始走下坡路。随后,他迅速用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将领;并以洪仁玕为军师,颁布了《资政新篇》一书,积极推行新政。同治三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他病逝世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能成功而洪秀全却失败了呢?

从战略方面来说,朱元璋在一统全国的军事过程中,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战术,得一地守一地,建立了相当稳固的根据地,有卓有成效的屯田制度。而太平军在定都南京之前执行了的是流寇主义的军事路线,攻克武昌及其下游诸重镇后均弃而不守,致使南京刚刚攻下,尾追的清军就在江南江北扎下两座大营。

朱元璋和洪秀全定都南京后,都进行了北伐,但两相比较就相差甚远了。朱元璋是在一统江南后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北伐的,当时元王朝已腐朽不堪,且又忙于内战,朱元璋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部署,先北定山东,再回师下河南,进据漳关,封其门户。而洪秀全的北伐,则形同儿戏,命令人仅两万的北伐军“疾趋”清王朝都城,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从个人方面来说,朱元璋虽是标准的贫苦农民出身,但他是乐于读书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与知识分子有共同语言,麾下有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做参谋组成强大的智囊团。

洪秀全狭隘的地方主义是他争取不到奇才的原因之一。他核心圈子里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广西人,两湖三江的儒士文人无法插足于洪秀全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并且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而且还是中西结合,这让很多读书人很不屑。

农民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压迫揭竿而起,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勇气,如果还能有所成就,那就是一种值得称颂的能力。同为底层农民出身,朱元璋摆脱了小农阶级的弊病和局限,拥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成就了一番霸业。而洪秀全则差之千里,取得一定胜利后就贪享乐,骄奢淫逸,最终只能是失败告终。这就是眼界不同的结果,只有胸怀天下的人才堪当开国太祖,而鼠目寸光的人只能在历史上溅出小小水花罢了。

标签: 历史古代明朝

更多文章

  • 讨伐董卓的诸侯都要哪些人?真的有十八路吗?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汉朝,董卓

    东汉末年,朝廷动荡不安,在那个时候皇帝纷纷早逝,留下幼子继承大统。正所谓:“主少国疑”,所以导致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轮番上演,又赶上频繁的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汉灵帝驾崩以后,少帝刘辩继位新君。要放在之前,继位新君成为天下之主那是一个多么让人非常高兴的事情,但是此时少帝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

  • 萧纲: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最后屈辱被弑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萧纲(503年12月2日—551年11月15日),字世赞(一说世缵 ),小字六通,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梁武帝天监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公元503年12月2日),萧纲出生在建康

  • 揭秘:三国最厉害的隐士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揭秘:三国最厉害的隐士是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在理想抱负上得不到实现的时候,都会选择退隐,和大自然作伴,终老一生。今天我们所说的是三国的两位隐士,一文一武,他们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文”就是司马徽,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但说到“水镜先生”想必大家

  • 萧赞:梁武帝萧衍次子,他为何出家为僧?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萧赞(502年或501年~531年),一作萧缵,本名萧综,字德文,小名缘觉,南朝齐宗室大臣,东昏侯萧宝卷遗腹子,梁武帝萧衍养子(名义上的次子),母为吴景晖。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永元三年(501年)十月,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占有怀孕的皇妃吴景晖。梁朝建立后,生下

  • 古代造反的大多都是文臣吗?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古代造反的大多都是文臣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的时候,皇帝是组至高无上的,皇帝说的话那基本上都是没有人敢违抗的,若是不按照皇帝说的做,那下场多半是很惨的,所以那个时候,虽然很多人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有想法的,而这种不满积累的久了之后,就会爆发,最后导致造反。不过我们会发现

  • 三国时期还有第四国?国祚比蜀汉还长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三国时期还有第四国?国祚比蜀汉还长,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的风起云涌,之后的三国争霸大家都耳熟能详。像民间的《三国演义》广为流传,还有《三国志》都告诉我们当时三分天下,魏蜀吴。然而拨开历史的迷雾会发现当时的第四极,因为远离中原而被忽视。在辽东大地上有一个国家燕国,从公元

  • 古代死刑犯“秋后问斩”的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古代死刑犯“秋后问斩”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国家”出现的一个标志,便是法律。中国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法律,当时称之为“禹刑”,里面规定了各种不同的规则,比如周礼曾经提到过,“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光是判死刑(大辟是死刑的统称)就有两百

  • 康熙为什么很怕胤禔夺权呢?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康熙为什么很怕胤禔夺权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做了皇帝的人,难道就真的不会有慈父之心吗?其实也不是的,有的皇帝还是很疼儿子的,当然也有的皇帝更看重位子,所以对儿子也会有猜忌之心。就说朱元璋和康熙两位帝王,他们对待自家孩子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也很重,更何况他

  • 常遇春当初没有死的话 蓝玉最后还会不会死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常遇春,蓝玉

    对常遇春和蓝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若常遇春没死,蓝玉还会被杀吗?通过对朱元璋的了解,大家对明代历史应该也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差一点就要成为明代皇帝的朱标,作为朱元璋亲自培养的储君朱标,虽然他最后没有当上皇帝,而且早早的就去世了,但是因为他的死,彻底扰乱了朱元璋的计划,也

  • 司马家族篡位是什么样的 刘裕为何将其灭族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司马家族,晋朝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家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司马家族谋朝篡位时有多阴狠,为何却难逃全族被灭悲惨下场?司马家族的辉煌,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如果有能力,且足够能活,江山是可以熬出来的!如要说阴狠,司马家族也就是顺势而为,在那一个个关键时刻,放谁都不会对江山不管不顾,对曹家人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