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在澶渊之盟后,辽国产生了哪些繁琐礼节?

在澶渊之盟后,辽国产生了哪些繁琐礼节?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728 更新时间:2024/1/16 15:15:08

在澶渊之盟后,辽国产生了哪些繁琐礼节?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作为与北宋王朝对峙上百年的“老邻居”,辽国和北宋的关系,可谓十分密切。

开国时两国杀得天昏地暗,直杀到一场《澶渊之盟》后,转眼秒变了“兄弟之国”,

然后就一度好得真像实在亲戚,两国间逢年过节,都要找机会走动一番,文化交流更是频繁。

以至于几百年后的明朝小说家凌濛初,都以宋辽关系为背景,写出了《小道人一着绕天下》的经典爱情小说:北宋围棋小神童去辽国下个棋,竟然就把辽国的才女给娶了。

这关系,也应了一句常用感叹词:缘分昂。

那么与北宋做缘分颇深的辽国,生活风情究竟是什么样呢?

是不是像某些野史电视剧里那样,常年就是一副蛮族装扮,举手投足就是彪呼呼的模样?北宋官员笔下的辽国,竟是完全不一样的模样!

一、辽国上下爱写诗

自从辽国建国后,

辽国上下学习汉诗的积极性就十分高涨。

辽国人辽人王鼎编纂了一本诗文集,名《焚椒录》,都是辽人用汉文写的,《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人读诗写诗的风气,更是火热席卷。

别管读得懂读不懂,读起来却是相当大胆。

宋朝文学家洪迈的《夷坚志》里,就生动记录了辽国小朋友读唐诗的场面:一群小孩摇头晃脑高声朗诵: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哪首唐诗写的这么别致?其实,就是唐朝大诗人贾岛当年艰难推敲出来的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倘若贾岛先生“穿越”到辽国来,听到辽国小朋友们活泼可爱的声音。这位苦吟诗人,不知会是啥心情。

不过,别管读的对不对,

辽国人热爱诗歌的精神,确实一年比一年火热。

一开始还是崇拜前代的唐朝诗人,后来就干脆“粉”同时期的宋朝文豪们。苏轼的《眉山集》刚问世,辽国便有了翻刻本。张芸叟使辽,亲眼所见幽州馆中,“有题子瞻《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数十篇”。苏辙所作《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的中心思想就一句话:哥,你在辽国火了。

二、难以抗拒的汉服风

辽国开国后,契丹服装的特点很鲜明,影视剧里的辽国人,都是典型契丹服饰,

但在辽国历史上,汉服的风潮却是汹涌而来,

由此可见,打破了“番臣皆胡服”的风俗,

契丹官方服饰越来越汉化。

北宋人路振奉使契丹时,并作《乘轺录》,其中“俗皆汉服”,“国母当阳,冠翠凤大冠……衣黄锦青凤袍”,承天太后的服饰装扮与大宋皇后的配置雷同度很高。

据后来《辽史》记录,辽国的纺织业在《澶渊之盟》后突飞猛进,其中不乏有“宋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原因在内,

在服饰样式、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辽礼繁冗难倒宋臣

宋辽两国的皇室也互相遣使聘问,来往得十分亲热。

从公元1005年到1121年这116年之间,

两国遣使贺生辰、正旦以及祭吊的来往,共计643次之多,可见往来之频繁。

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辽国,特别重视宋辽外交礼仪,每次宋使到来,都是精心讲究,《乘轺录》记载,款待路振时,大丞相晋王韩得让、秦王隆庆等亲贵大臣悉数出席,臣子进酒时,使用的器具都是精美的玉器而且进酒的仪式、程序也极为隆重。

虽有“汉服官进酒,赞拜以汉人;胡服官,则以胡人”的定制,但在实际中,胡官皆穿汉服,则势必以汉人礼节来进行赞拜。辽国自上而下,上下其一的汉化程度之高可窥得一斑。

但也有时候,过分隆重也让宋朝使者吃不消,辽国虽一度痴迷汉文化以及中原文明,在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进行着粘贴复制,

但嫁接也会有预料不到的“惊喜”,辽朝廷的礼节繁冗到让宋朝使节叫苦不迭,

就曾有使辽大臣作诗“礼烦偏苦元正拜,户大尤轻永寿杯”,并作注,“虏廷元日,拜礼最烦”。

更加之辽国人善饮,而且用大杯与南臣相酌,这对宋臣而言,势必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使辽对使臣的素质要求也颇高,使辽使臣一般都得精通诗文,有不俗的文学修养,否则真的难以应对。“辽之士子多燕人,故亦颇知学问也”。

辽人对汉文化的痴迷,以及对唐诗宋词的“中毒已深”使得技艺的切磋便是呼之欲出的节目。

李维出使契丹,下笔立成《两朝悠久诗》。

作出最佳回应,从而化解自身危机。曾有行酒令,辽拌使“蚤登鸡子之峰,危如累卵”,而宋使臣则巧妙地回应道“夜宿丈人之路,安若泰山”,可见在切磋中,可谓棋逢对手,实力相当。

以这个意义说,

上世纪好些港台爱情剧里,造访大宋的辽国使臣们,向大宋文官挑战诗词歌赋,且斗得不分胜负的场面,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是有实实在在的历史素材。文化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瞧瞧宋辽“兄弟之国”的一百多年间,辽国人穿汉服读书写字的风姿,相信一定深有体会。

标签: 历史古代辽国

更多文章

  • 说起鲁元公主刘乐,后世为何说她的一生很是悲催?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鲁元公主,刘乐

    说起鲁元公主刘乐,虽说一生都过得比较富贵,但也算是很悲催的了。刘乐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女儿,是汉惠帝的亲姐姐以及丈母娘,是吕后捧在手上的宝贝,赵王张敖的正妻,她是皇后张嫣的母亲。那么为何说她的一生很是悲催呢?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鲁元公主早年被父亲踹下马车。

  • 如果曹操只是计较眼前得失,那三分天下的格局还有他吗?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曹操,三分天下

    张绣杀死曹操长子,曹操为何还接受他投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张济领兵攻打刘表,结果被箭射死了。张济去世之后,他侄子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并且向刘表投降了。刘表认为张绣是个人才,识时务,于是就收留了他,让他驻守宛城。次年,曹操南征荆州,张绣知道自己不

  • 两次政变却杀了四个美女 她们分别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唐玄宗,政变

    还不了解:唐玄宗政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玄宗一生发动两次政变,坚决杀掉的四名美女都是谁?为何如此?唐隆元年(710年)还是临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李隆基杀伐果断,坚决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的诛杀了全部政敌,包括在历史上很有名的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

  • 韩德让是怎么成为辽国最有权势的男人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古代,辽朝

    韩德让是怎么成为辽国最有权势的男人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一支来自辽国的大军深入北宋边境,接连攻破遂城、定州等地,还俘虏了云州观察使王继忠。一时间,北宋朝廷人心惶惶,以王钦若为代表的一批大臣甚至直接劝说宋真宗迁都至升州、益州,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南京、四川成都

  • 清朝时期的女子发型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清朝,女子

    对清代女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女子留什么发型?与清宫剧完全相反,真实的造型其实是这样的。这些年的古装剧中,尤其是清代的宫廷剧,可谓是大火了一把。相对于充满幻想的仙侠剧,清代宫廷剧能更接近现实的历史,将过去的清代生活习惯和人物服饰完整的展现出来。但是我们可能会产生疑问

  • 刘彻这样极其专政的皇帝,他真的是很喜欢儒家思想吗?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刘彻,儒家思想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个性格强悍、怀有雄心壮志的皇帝,某些方面其实和秦始皇颇具相似之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他统期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想法设法聚天下之财、行征伐之事,东并朝鲜,西征大宛,南攻百越,北破匈奴,几乎将“文景之治”以来积攒下的家底消耗殆尽。这样一位极其专政的皇帝,

  • 揭秘:韩德让为什么会一生无子?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古代,辽朝

    韩德让为什么会一生无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电视剧《燕云台》讲述了铁血红颜萧燕燕与韩德让的绝美爱情故事,即便有遗憾,但是两人最终在一起将大辽带到了巅峰,可是遗憾的是韩德让一生无子,虽然和萧燕燕属于事实夫妻,但终究名分没有在一起,而且韩德让孤家寡人一个,那么真实历史如何呢?4年前发现韩

  • 杨豫之:长广公主与杨师道之子,他为何被窦奉节所杀?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杨豫之(?—648年),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唐朝外戚大臣,唐高祖李渊外孙,中书令杨师道之子,母为长广公主。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母丧期间,与姨母永嘉公主淫乱,被永嘉公主驸马窦奉节带兵捉住杀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出身弘农杨氏,迎娶表妹巢王李元吉女寿春

  • 杨师道:长广公主第二任丈夫,他有哪些功绩?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唐朝时期宰相,隋朝观德王杨雄幼子、中书令杨恭仁之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为人纯粹善良。隋朝灭亡后,投奔唐高祖,迎娶桂阳公主,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

  • 清朝时期的发型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谓的阴阳头是真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清朝,发型

    还不了解:清代发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人的发型真的是阴阳头?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独特文化,其生活习惯也大相径庭,有着不同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如此百花齐放才构成了我们的大中国。我们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各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和谐相处,但是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