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是谁查办的?

历史上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是谁查办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745 更新时间:2024/1/17 3:05:37

历史上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是谁查办的?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其实查办人正是清朝第一巨贪和珅,颇具有讽刺意味,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经过。

乾隆四十五年(1780),和珅对官场有了新的认识。在查处了李侍贪腐案之后,和珅在朝廷中的地位虽然更加稳固起来,但李侍尧的倒台,让和珅认识到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建立权力网络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努力地表现自己,在各处邀功,强化乾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另一方面,他通过各种手段培植亲信,铲除异己。

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循化爆发了苏四十三起义。在反贪、理财、参与文治等各方面已经有所建树的和珅,在乾隆皇帝重视自己的“十全武功”和整个清朝好勇尚武的气氛当中,他积极主动地要求到前方参战,希望在武功上有所建树。

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宠信正隆,于是特地命阿桂为主帅,与和珅一同前往甘肃前线督师。和珅匆忙调集了一万多兵马,赶往甘肃,希望抢在阿桂到任之前,抢立战功。他自认为对付只有数千人的叛军,是轻而易举的。

但和珅从未到过西北,并不了解战况和当地实际,发布的命令完全无法施行,因此受到将官的抵制。和珅一怒之下,奏报乾隆说海兰察等将领不听调遣,以至还未战将便被乾隆治罪。这引起了军中不满,和珅军中更是威望扫地。由于和珅贻误战机,乾得又宽恕李侍尧,令其将功赎罪,前往甘肃以李侍尧管理陕甘总督之事,并将和珅召回京。

和珅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没干,于是主动向乾隆要求负责筹备粮草物资之东隅收之桑榆,和珅在战斗中贻误战机,到在筹备粮草时却立了大功。军队粮草是个题,和珅督促粮草,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因为供应不及时,害怕承担责任,竟然主动上奏捐献四万两白银作为军饷来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这一下子就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怀疑。

清朝的官员正式官俸非常少。一品文官不过年俸银180两。雍正皇帝为了杜绝官员贫寒贪污的问题,设立了养廉银,但是养廉然比俸禄要高,却远比不上贪污所得。王廷当时只是个布政使,清代的布政使,又名管理一省的财政、人事和刑名等事务,一般台、方伯,仅是从二品官员。

如果不贪污,绝不可能有四万两白银的积蓄。而且甘肃连向朝庭上报旱灾,乾隆特地准许甘肃捐监和珅却说是连日降雨导致贻误战机,这件事开战,在隆只,后回京。有才。失没想大问粮草愿意供应,也因为银虽赞在藩司,称藩他是年来赈灾,情让乾隆皇帝很是疑心,于是命令王廷赞前来热河觐见,并密令和珅彻查王廷赞的财产。

这一彻查,查出了清代第一大贪污案。

清朝初年,读书人可以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中捐交豆麦谷粮,成为国子监监生,从而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这一政策被称为“捐监”。《清史稿》记载,“乾隆元年,罢一切捐例。廷议捐监为士子应试之阶,请于户部收捐,备各省赈济。从之”。也就是说乾隆元年(1736)的时候,废除了这一向地方官仓纳捐的政策,改由户部直接收捐,所捐物资用于各省赈济灾荒。

甘肃一省,地处西北,灾情经常发生。赈济灾民需要由户部调度,因路途遥远多有不便。乾隆三十九年(1774),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亶望,以甘肃灾荒连年,仓储不足为由,与陕甘总督勒尔谨勾结起来,奏报朝廷,请求允许甘肃恢复旧例,收监粮以赈济灾民。乾隆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于是王亶望与勒尔谨连年谎报甘肃灾情,大肆贪污捐粮。

后来王亶望的亲信,兰州知府蒋全迪更发明了将捐粮折现,改为直接收银两的方式。几年下来,王亶望等人收取的银两已经难以计数。更有甚者,甘肃本没有收取捐粮,但他们谎报乾隆说,存放捐粮需要修建大量粮仓,并且需要雇佣运粮的夫役,请求户部拨款。乾隆皇帝拨给甘肃白银20万两作为运粮经费,不用说,这笔钱,又被这些贪官贪污了。

和珅通过对蒋全迪的逼供和对王廷赞的审讯,迅速获知了甘肃冒赈的实情。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开始,甘肃全省有27万名读书人通过纳捐的方式成为捐监生。甘肃全省共收取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这当中,甘肃官员借赈灾之名,侵吞高达300万两。在这起案子中,有112名甘肃官员涉案,其中贪污一千两银子以上的县官即有63人。案件震惊了乾隆皇帝。

最后乾隆皇帝下令大开杀戒,浙江巡抚原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处斩,陕甘总督勒尔谨赐自尽,现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论绞,甘肃一省被处死的官员共有22人,有一百余名贪官被抄家。清代的第一大贪官和珅,因为查办了清代的第一大贪污案,又立了大功。

这次甘肃镇压起义事件之后,和珅认识到自己并没有军事指挥的才能,而且亲往前线督战很多时候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从此之后,和珅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不过却屡次因为战争受到嘉赏。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肃又爆发起义,和珅时为兵部尚书,坐镇京城,协调物资。阿桂平叛之后,论功行赏,和珅竟然是首功。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林爽文起义,清政府军队屡次镇压不力,和珅保奏了与自己不和的大将军福康安,果然取得了成功。乾隆五十三年(1788),将林爽文押解进京处死。而和珅因为举荐有功,受到嘉奖,获得了绘像紫光阁的殊荣,名列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当中。更重要的是,和珅因此与福康安缓和了关系,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一个政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珅又保奏福康安平定廓尔喀之乱,顺便让自己的弟弟和琳跟随福康安出征,立下了大功。和珅又是因为这一次保奏和他能通蒙藏语言的优势,在处理西藏战乱之时,扮演了突出的角色,他不仅能够直接阅读藏文奏折,并且能够直接用藏文为乾隆皇帝拟写圣旨,和珅再次获得了乾隆皇帝嘉赏。

和珅在不断表现自己的同时,十分注意化解别人对他的敌意,编织自己的势力网。除了四处索贿来拉拢心腹之外,和珅也注重利用科举取士的途径来营造自己的关系网。

在科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官场上独特的门生与主考官之间关系密切的关系网络。这是初入官场的官员寻找靠山最方便的办法,同时也是科举考试主考官笼络自己势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和珅来说,他虽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可是他也明白通过科举形成的师生关系可以笼络朝廷官员,培植自己的势力。

除此之外,他当时科举不中,就是因为科举考试中有很大的舞弊成分在,谁都知道,每年的主考都是士子们巴结贿赂的对象,和珅自然希望能从中得到好处。并且,主持科举这件事情,与其他的工作不同,为国家选材,这是可以博得好名声的事儿。因此,和珅十分积极地想参与到科举当中。

科举,是为国抡才的大典,历代都十分重视。清朝虽然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也非常重视科举,尤其是开国初期的几位帝王,将科举视作是获得汉族士子人心,笼络汉族知识阶层的重要途径。比如康熙十八年(1769),康熙大帝为了笼络人才,还特开博学鸿儒科考试,当时的名士汤斌等人积极应试,这一科所取彭孙遹、陈维崧、朱彝尊、汪琬、毛奇龄、严绳孙等人皆是一时人望;乾隆元年(1736),乾隆皇帝又仿照其祖父,开博学鸿词科考试。

和珅自然是知道皇帝对科举的看重,但是他又不是由科举出身,因此一时之间难以参与到主持科举考试的活动中。

和珅最大的才能就是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乾隆皇帝的心理。他首先从乾隆皇帝交给自己的其他文化工作入手,比如修史、修《四库全书》等官方书籍的编纂等工作当中,他忠实地执行乾隆皇帝的意志,很快获得了乾隆皇帝对他在文化领域工作的信任和对他才能的认可。不久,乾隆皇帝便开始任命和珅为殿试读卷官等职务了。

和珅把持科举考试之后,先提拔的便是当年自己在咸安宫官学中的老师,吴省兰、吴省钦兄弟。吴氏兄弟才学很高,但是屡试未中,后来他们通过和珅的门路,终于考中,原来的老师拜在自己的学生门下,成了学生的门生。二人对和珅忠心耿耿,因此和珅对他们也是不断提拔。

据说,有一年,吴省钦在和珅的举荐下做了直隶学政,主持这一年的顺天乡试。吴省钦大肆收受贿赂,竟然明码标价,按照生员所送银两的多少来确定考试名次。这次考试导致读书人怨声载道,很多贫寒生员,寒窗苦读十余年,却因为没有银子送给吴省钦而名落孙山。

这些读书人的能量也是很大的,他们到处张贴讽刺吴省钦的对联和诗文,比如有一副对联,上联写“少目焉能识文定”,下联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横批为“口天欺天”。对联横批中的“口天”正是个吴字,上联中“少目”则是拆了“省”字,“欠金”组合则是“钦”字。这副骂吴省钦只认金银而不识才学的对联流传很广。吴省钦十分害怕对联传到京城中去,便让人将对联都揭了下来,还四处搜查贴对联条幅的考生。

和珅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便以自己的贪污经验来教训吴省钦说:“在直隶学政的位子上,银子还发愁吗?这种事万不可太明目张胆了,上榜的考生若都是草包,到时事情闹大了,脑袋都保不住,还去哪里弄银子?”

吴省钦自此才乖觉了不少。

对于巴结自己、能给自己送银子的人,和珅是尽力拉拢,比如对吴省兰兄弟,但是对于不肯巴结自己的读书人,和珅便千方百计地予以打击。比如福建名进士郑光策,是当时福建的士人领袖,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乡试当中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庚子恩科考试,一举中进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郑光策赶赴杭州向南巡的乾隆皇帝献赋,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与浙江士绅一起获得一次考试授官机会。

但是却因为不肯给监考官和珅下跪得罪和珅,和珅竟然将整个福建省的考卷都不阅卷,致使福建无一人考取。此后郑光策便在家乡教书为生,道光名臣林则徐便是郑光策的学生。

《清史稿·和珅传》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山西举人薛载熙进京考试,会试成绩很是不错,不料却被取消了殿试资格。原来薛载熙考试之前没有去拜见主考和珅,和珅竟然怀恨在心。因为这一年是皇太后80大寿,乾隆特地恩准薛载熙可以参加复试,可和珅十分歹毒,竟以薛载熙复试试卷与初试不一样为理由,说薛载熙可能是请人代考作弊,将他的举人也革掉了。薛载熙回家后发奋读书,直到嘉庆六年(1801)才得以平反。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为此特地举行恩科考试。许多举子都知道和珅把持科举考试多年,因此在考前纷纷向和珅送礼,和珅自然是来者不拒,收礼无数。不料,乾隆皇帝为了显示交班给嘉庆,竟然让嘉庆皇帝钦点会试考官。

嘉庆皇帝自然不会点自己痛恨的和珅,而是点了时任左都御史的名儒窦光鼐。窦光鼐是山东诸城人,15岁即考中了山东省乡试的第三名,22岁就中了进士,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在朝廷中威望也很高。他自然是不会买和珅的账了。和珅非常着急,偏偏副考官礼部侍郎刘曜云、兵部侍郎瑚图礼与窦光鼐相比都资历较浅。

这一科考试,窦光鼐所取有高鹗等众多大才子,是一次公正的考试。但是巧的是,会试所拟的头两名竟然是浙江的兄弟两——王以与王以衔,和珅抓住这个机会,挖空心思地给窦光鼐罗织罪名。窦光鼐曾任浙江学政,和珅便说窦光鼐取中王氏兄弟是培植自己的亲信。乾隆皇帝也觉得很怀疑,便罢免了窦光鼐的官职,将他以四品衔打发退休了。

然后,命令纪昀重新复试,出人意料的是王以衔这次考中第一名。乾隆皇帝亲自考试,王以衔仍旧应对自如。乾隆非常高兴,钦点王以衔为状元,并说:“若此则彼之兄弟联名,或出偶然。科第高下,殆有命焉,非人意所能测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弥封而再易置,则转不公矣。”面对这样的结果,和珅是瞠目结舌,无话可说。

但乾隆皇帝却并没有恢复窦光鼐的官职。原来窦光鼐为人非常耿直,有着山东人的倔脾气,本来科举考试有着不成文的规矩,省份之间会有平衡,头名状元和二名榜眼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一个省份的,何况是兄弟二人。窦光鼐却竭力主张按考卷优劣来定名次,这样就不仅使和珅收取贿赂的考生无望,而且使得能够凭借名额平衡获得好处的满族考生一下子处于劣势了,因此对这次考试结果,并没有人支持窦光鼐,反而是舆论一片哗然,尤其是落榜考生,纷纷指责考试不公。

窦光鼐,这个耿直倔强的山东老头成了这次考试的牺牲品。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之后,清代还有人在笔记当中指责窦光鼐的为人,甚至说他拜在和珅门下自称门生之类。以窦光鼐的狷介性格来看,他向权势熏天的和珅屈服的可能性都很小,说他拜倒在和珅门下,则完全是污蔑。史笔如椽,每下一字都需万分谨慎,信口雌黄的话写下去了,就可能诬古人于莫辩了。

和珅在科举考试中肆无忌惮地徇私舞弊,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所遇到的不公待遇,他在科举上的罪行最后也成为嘉庆皇帝给他定的二十条大罪之一,而他所苦心钩织的势力网,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树倒猢狲散,比如吴氏兄弟受他的牵连,也被降职。幸好嘉庆皇帝不计前嫌,吴省兰才得以继续为官。

标签: 历史和珅清朝

更多文章

  • 九门提督在清朝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九门提督,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对于古代的一些官职,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人,相必是对很多的官职,甚至得相当耳熟的官职的职能以及其品级都是不甚了解的。你还真别不信,就比如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官职——九门提督。相信对于这个官职很多人都是

  • 历史上和琳是什么人?他和和珅是什么关系?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和琳,和珅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和琳与和珅的故事。和琳,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是常保的次子。幼年就丧失了父母关爱的和珅虽然只比和琳年长三岁,但是却十分关爱和琳。从六岁那年父亲常保去世之后,和琳就一直与哥哥和珅相依为命。他们兄弟二人自

  • “超新星”一词在美国首先被使用,那么它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超新星,美国

    在20世纪30年代,沃尔特·巴德和弗里茨·兹威基在威尔逊山天文台时,起初的工作相信这只是一种新类型的新星。“超新星(super-novae)”这个名词在1931年巴德和兹威基在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场演讲中首度被使用,然后在1933年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会议中被大众使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

  • 灰鲸在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中,其迁移距离可长达多少公里?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灰鲸,世界

    灰鲸幼鲸为黑灰色,但成年后则呈褐灰色至浅灰色。它的全身密布浅色斑,以及由鲸虱和藤壶类构成的白色至橙黄色的斑块。这些体外寄生物的斑块成为了该种的特征之一。它是哺乳动物中迁移距离最长的种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迁徙它是哺乳动物中迁移距离最长的种类,迁移距离可长达10000-22

  • 历史上“忍术最好的皇帝”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刘秀,东汉

    要问历史上“忍术最好的皇帝”是谁?那肯定就是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看吧。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

  • 朱鹮系东亚特有种,其寿命在世界上最长的记录为多少年?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朱鹮,世界

    朱鹮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朱鹮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寿命可达到17年以上。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鹮简介朱鹮是鹮科朱鹮属动物,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

  • 李灵夔: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参与李贞之乱被流放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李灵夔(625年-688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母为宇文昭仪,韩王李元嘉同母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少有美誉,精通音律,爱好学问,工于草隶,和同母兄韩王李元嘉特别友爱。贞观年间,历任魏州、幽州、兖州都督,册封鲁王。 唐高宗时期,

  • 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那么在现代生物学上有何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萤火虫,现代

    萤火虫的发光是生物发光的一种。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萤光素(在萤火虫中的称为萤火虫萤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

  • 李元庆: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子,他有哪些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李元庆(623年-664年),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子,唐太宗异母弟,母为刘婕妤。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武德六年,册封汉王。武德八年,册封陈王。贞观十年,册封道王,授豫州刺史,与民部尚书戴胄联姻。唐高宗永徽四年,授滑、徐、沁、卫四州刺史,颇有政绩。 麟德

  • 赤潮在国际上被称为“红色幽灵”,那么它究竟造成了多大危害?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赤潮,国际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下面小编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