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魏国虽军事实力强劲,但魏惠王有贯彻先前的变法内容吗?

魏国虽军事实力强劲,但魏惠王有贯彻先前的变法内容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701 更新时间:2024/1/19 21:57:11

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分到了晋国人口最为富饶的一片土地。战国前期,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才治理国家。文侯令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并用吴起,创建了令列国闻风丧胆的魏武卒。魏国一时国富民强,西夺秦国河西之地,南败楚国于上洛,东伐齐国入长城,北灭中山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魏武侯时,魏国继续发展,虽三晋同盟关系破裂,但魏国仍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强国,败楚于大梁,取楚国大梁和鲁阳;败赵于蔺;以助燕为名伐齐,并取得了胜利,伐齐至桑丘,从而使魏东部领土得到扩张;吴起在河西以五万魏武卒,战胜秦国五十万大军,使秦近三十年不敢东出。魏武侯俨然一代霸主,后魏武侯薨,其子魏惠王魏罃继位。

一.魏惠王带领下的魏国

魏国当时仍是中原霸主,魏惠王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周边的小国唯魏国马首是瞻。鲁、宋、卫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魏惠王俨然成为诸侯的领袖。

与此同时,齐国在齐桓公田午的带领下,以孙膑为军师,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武卒。魏国虽在与齐国的称霸战争中失利,但魏国的国力还没有受到彻底摧毁。

商鞅认为秦国暂时还不是魏国对手,所以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

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命游说魏惠王,劝他先称王,然后图谋齐、楚。魏惠王骄傲自大,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召开了逢泽之会。

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宋、卫、邹、鲁等国国君以及秦、赵两个诸侯大国,于逢泽会盟,驱逼十二位诸侯以朝见周天子于孟津,《战国策》载:"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史称逢泽会盟,魏惠王一时称霸于天下。

逢泽之会后,由于齐国的崛起。魏惠王就把国都从安邑东迁到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后,不仅方便了对东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同时也加强了对东方诸侯的控制,以抵消齐国在淮、泗诸侯中的影响。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求救于齐国,齐国以孙膑为军师,采取了“退兵减灶”之计,诱敌深入,在马陵设伏,将十万魏军歼灭,魏军主帅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遭重创,此战之后,魏国元气大伤。齐国名声大噪,魏国开始由盛转衰。

公元前334年,为了遏制秦国的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魏惠王主动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拜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王的王号。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随着魏国国力衰退,霸权逐渐丧失,只好通过徐州相王,来与齐国平分中原霸权,但实际上却标志着魏国在中原诸侯霸主中的政治地位的丧失。

河西之地本为秦国领土,只因它连接着中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魏文侯时期,吴起从秦国手中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日渐增强。

秦惠文王继位后,千方百计的要夺回河西,只因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秦惠文王命令公孙衍,积极谋划收复魏国河西之地。

当时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败于齐国,正是缺兵少将之时。公孙衍率领秦军攻魏,魏国无法抵挡,只好割地求和。在收复阴晋后,次年秦将公孙衍在雕阴打败魏军,歼敌八万。秦军再次进攻河西要塞,魏王不敌,割让河西地区求和,至此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以胜利告终。

河西之战胜利以后,秦君想要称王以威慑诸侯各国,同时也表明自己东出之决心。于是举行了一次龙门相王。

公元前325年龙门相王,秦王坐在战车之上,韩王为其牵马,魏王给其驾车。秦国龙门相王以强大的气场盖过了韩、魏两国称王时的场面。这次相王也暗示了韩、魏两国命运的未来走向,从此秦国开始了积极的东出扩张计划。

随着齐国、秦国的崛起,处于齐、秦夹缝中的魏国,以自身的力量,显然无法抵抗秦、齐两国的进攻。因此魏惠王于后元十年五月,在巫沙尊韩威侯为王,于是韩威侯更名韩宣王。后来韩王前往魏国朝拜魏惠王,同年,赵国君主赵雍继位,魏惠王携太子嗣,韩宣王携太子仓到赵国朝见新王,意在恢复三晋之好。

为遏制秦国的东出战略,魏王重新启用公孙衍,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了“五国相王”,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恢复合纵的策略,试图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君主开始称王。

从四次相王过程中,可以看出魏惠王前后扮演的角色,逐渐由核心主角沦为边缘人物。

逢泽会盟时,魏国虽小败于齐,但魏惠王及魏国朝堂仍沉浸在一国独大的美梦中而不知觉醒;

徐州相王时,魏国的称霸美梦开始觉醒,退而求其次的想要与齐国平分中原霸权;

龙门相王时,魏惠王本想逢场作戏般应付一下秦国,却被秦国狠狠的羞辱了一番。在之后与秦国的交战中,魏国本想反制秦国,但却无奈屡次败于与秦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待到五国相王时,魏国称霸于诸侯的美梦已经彻底泡汤了,魏王此时只能谋求在秦、齐、楚的环伺下,如其他四国一般苟活于列国之间。

二.魏惠王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魏国在魏文侯时期,可谓人才济济,魏文侯也任人唯贤,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国师,启用李悝、吴起变法图强,内有李悝、翟横、魏成、西门豹等文臣,外有吴起、乐羊等武将,一时之间,称霸于诸侯;

截至魏惠王时期,朝堂之上只剩下惠施与公孙衍两位,两人在昏聩的魏惠王的领导下,左支右绌,无力应对诸侯列国。最为可怕的是在这期间,有大量的人才因在魏国得不到重用,而出走他国。

那时商鞅在驸马公叔痤府上,直至公叔痤去世也不得重用,遂远走秦国;张仪因家贫无门路可寻,先后辗转于各国,最后也栖身于秦;范睢在魏国时被诬陷卖国求荣,九死一生之后逃至秦国,魏将公孙衍(后复归魏国)之前在魏国不被重用,无奈侍秦,后雕阴一战成名;齐国军师孙膑,在被魏国处以极刑后,转投齐国,并在其后桂陵、马陵之战中打败魏军,使其迅速走向衰落;就连战神吴起,后期也遭到排斥,无奈投奔楚国,从而使楚国变法图强。

这些魏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不世之材,定国安邦之策,但都被魏王一一错过,而且后来都为敌国作出了突出贡献。02.骄傲自大,破坏三晋同盟

魏惠王继位之初,国力雄厚,魏惠王乃至魏国朝堂仍然沉浸在霸业的光环之中,根本没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此时,魏惠王的内心是骄傲的,是自大的。他没有继承武侯唯才是用的优点,却承袭了武侯四处征战的毛病。

他派魏将庞涓,北上攻打赵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无奈,求助于齐国。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营救赵国。田忌采用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设伏,灭掉了魏国八万精兵。

十三年后,魏军南下灭韩,韩求救于齐国,孙膑再次运用“围魏救赵”之计,引魏军回救,然后又以“减灶示弱”之计,在马陵设伏,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将庞涓自杀,齐军俘获魏太子申;

由此可知魏国与韩、赵之间的“兄弟阋墙”,成为魏国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即使勇猛的魏武卒在惠王的指挥下也只能疲于奔命。03.盲目争霸,无明确战略方向

战国初期,魏国虽军事实力强劲,但却没有制定明确的国家战略,魏文侯时期,历时八年时间,借道于赵国灭掉了中山国,尽得中山之地,中山与魏国本土并不相连,从而成为魏国的飞地。后来中山国趁魏国与诸侯混战,成功复国;在这一过程中魏国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最后却收获甚微。

魏惠王志大才疏,一心想称霸于诸侯列国,但却没有制定明确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换而言之魏惠王的战略就是没有战略,谁不服便攻打谁,毫无方向性可言。

魏国既想在东面与齐国争霸,又想在西面压制强秦,在南下伐楚的同时还想统领赵国与韩国。最后落得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也正是因为无明确的战略方向,魏国与四邻大小国家都交过手,最后导致魏国陷入多线作战的境地,如果有一线失败,另一线的敌人也会趁虚而入,最后一失皆失。

魏国的李悝和吴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但是变法却没有被很好的贯彻执行下去。由于强大旧势力的干预,导致改革的成果的反反复复,困难不断;在魏惠王继位后,在制度转变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方向,从而导致变法失败。

魏国变法,虽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没有政治和民众基础。只能凭借魏文侯、魏武侯在位时的影响力推进变法实施。一旦文侯、武侯去世,国内的旧势力贵族就会死灰复燃。魏惠王继位后,没有贯彻先前的变法内容,于是导致了先期的变法改革成果付之一炬,但最终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

三.魏惠王带领魏国走向失败的教训

正如魏征所说“莫不功成而德衰”。

只要国家壮大以后,开朝君主的美好德行就会在子孙后代中变得淡薄起来,进而心生骄慢,贪图安逸,疏于精进,失掉谦虚之心,变得傲慢不逊,使自己逐渐走向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的境地,由此导致国家逐渐沉沦,走向灭亡。

标签: 历史魏国魏惠王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的龙袍很久都不洗的 这衣服不会有味道吗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古代,龙袍

    还不了解:古代龙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皇帝的龙袍几十年都不洗一次,真的不会有味道吗?龙袍在古代并非只是一件衣服,它象征着皇帝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世界上的任何一件衣服都不会有它的特殊,而拥有它的人正是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力者——皇帝。如此高贵的衣服却拥有一个令任

  • 在古代虎符到底有何作用?有多重要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虎符,唐朝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古代,战争是一件很频繁的事情,就算是谋反的事情也并不罕见,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控天下,各位皇帝总是会竭尽全力的将军权牢牢地握在手中,然而,军队始终是要在将军的手里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方便地调动兵马,便出现了

  • 曹髦当初有机会除掉司马昭 最后为什么没有能成功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曹魏,司马懿,司马昭

    对曹髦和司马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髦有一次机会,可以轻易除掉司马昭,惋惜司马昭太精明了?嘉平六年(254年),魏国皇帝曹芳,被司马师废掉,司马师本来准备立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为皇帝,郭太后以辈分问题为由,坚持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曹髦是曹丕的孙子,是东海王曹霖的儿子

  • 周天子没有存在感后,春秋五位霸主的结局有何各不相同?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春秋,霸主

    春秋时期,周天子逐渐没有存在感,各诸侯国相继各显神通。像楚、秦、齐、晋这样的大国经常扮演着“天子代表”的角色去制约其他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五位君主因为非常给力而先后成为了“春秋五霸”。关于五霸有几个版本,这里就来看个大众版本。但这五位霸主的结局却又各不相同,其中有人病死,有人被饿死,还有人死后

  • 在消灭北宋后,金国为何却没有进攻当时相对弱小的西夏?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金国,西夏

    在北宋这一历史阶段,北宋、辽国、西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有点类似于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不过,这一平衡的打破,始于金国的崛起。公元1125年,金国消灭辽国。公元1126年,金太宗,派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兵分二路攻破开封,于隔年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宋朝皇室北归,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值得注意的是,在消

  • 历史上英布因何被杀?真相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英布

    英布,汉初三大名将之一,与彭越、韩信齐名。这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英布也叫黥布,是秦末汉初名将,他早年因为犯了罪,按照秦朝法律,被判处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涂上颜料。英布原是项梁的部下,后成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的猛将,再后来,英布背叛项羽,投降了刘邦。项羽被灭后,刘邦大

  • 西夏基本仿照宋的制度来治理国家,其史书为何全部遗失了?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西夏,史书

    公元1033年,李元昊建立夏朝,属于羌族中的党项族,早在唐朝时,党项族就与唐交好,故赐姓李,但是由于在宋的西面所以才称作西夏,西夏建国在1038年,亡于1227年,存在两百多年,也算是不短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夏基本仿照宋的制度来治理国家,而史书也是仿照宋的模式来记载,

  • 古代黄色作为皇家御用 黄色是怎么成为色情代名词的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古代,黄色

    古代中国以黄色为尊贵,为何现在黄色在中国成了色情的代名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古代中国以黄色为尊因为古人认为黄色代表“中心”。黄者中也。——《礼记·郊特牲》黄中之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论衡·騐符》那么,这是古代

  • 小锣也属锣的一种,它与大锣在作用上有何明显区别?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小锣,大锣

    小锣也属锣的一种,因锣面较小而得名。铜制,圆形,直径约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绳。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它的音色明亮清脆。小锣在京戏中也称京小锣,它与大锣在京剧中随着表演动作的节奏敲击,起着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它在锣鼓曲时,除有时突出其音色特点外,也敲击花点,起着丰

  •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它究竟是如何由二胡改革而成?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中胡,二胡

    中胡是在二胡基础上改制的一种乐器,是中音二胡的简称。所有二胡上的演奏技巧都适宜中胡演奏。它仍属于灵敏性较弱的乐器。它最善于演奏一些抒展、辽阔的歌唱性旋律,和声长音与不很复杂的音型,较少演奏快速的华彩性旋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胡,"中音二胡"的简称。中胡由二胡改革而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