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隋炀帝三次讨伐高丽时,为何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

隋炀帝三次讨伐高丽时,为何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129 更新时间:2023/12/7 16:58:01

千年前为了讨伐高丽势力,不惜血本派出113万大军三征高丽的隋炀帝,最终付出了迅速亡国的代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出师百万,只为维护大国威严

古朝鲜半岛与历代中原朝山水相连,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不仅在化上相互影响,每当一方领土中发生政治格局变动,另一方的海面上也总会扬起不小的波澜。偏偏朝鲜半岛虽然面积狭小,却地形复杂,派系林立,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自古是个多事之地。究其本质原因,古朝鲜半岛的内部矛盾从来不是由自身产生,而是外部势力交锋博弈的结果。

在唐朝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古朝鲜半岛呈现三足鼎立的局势,北部是高丽,东南是新罗,西南是百济。其中高丽国力最为雄厚,且拥有北方的坚强后盾靺鞨国,靺鞨人也就是后来满清的先祖;百济地理位置距离中国最近,却与东方海外的日本长期勾结,对中国怀有敌意;唯一一个和中原王朝关系不错的是相距最远的新罗,由于陆路的地理阻隔,两国只能通过海路互通有无。

中原王朝领土广袤,人口众多,雄据于亚洲大陆东方,历史上综合国力长期处于世界首位,以天朝上国自居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作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国历来追求的是自给自足,文化上推崇的是适可而止,并没有西方殖民者那样靠侵略战争强行掠夺别国的野心。

因此为维持国际间霸主地位,中国历史上长期采取的是朝贡制度。不管是一衣带水文化相近的邻国,还是远隔重洋语言不通的异邦,只要愿意按时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就是给中国面子,就是给皇帝面子,就能得到中方的友好对待,礼尚往来,互惠互利。但就是这个充满仁爱精神的朝贡制度,也总有人不愿遵守,而隋炀帝之所以出动百万大军讨伐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国,正是因为高丽拒不来朝,严重挑战了隋朝的权威地位所引起。

二、耀武扬威,隋炀帝打错了算盘

对隋炀帝杨广的评价,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是个昏君,有人说他意识超前敢作敢为,是个天才。但不管怎么说,隋炀帝确实是个功过参半成败一身的矛盾统一体。好大喜功,爱慕虚荣,是他公认的弱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高丽藐视大隋,独独不愿朝贡的时候,隋炀帝会那么怒不可遏了。

高丽人除了民族自尊心太强,来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里之外,还被情报部门发现和北方突厥人暗地里存在频繁往来,似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此前在隋朝建国之初,高丽就曾经联合靺鞨骚扰隋朝边境,面对隋文帝派出的30万大军他们才终于勉强收手。基于以上原因,这一年在隋炀帝的动员命令下,113万大军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开往东北前线,一时间车马如梭尘土漫天,史料记载说,因为人数太多,队伍一连走了四十多天才出发完毕。

这场声势浩大的远征,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规模空前的,那么试问攻打高丽,真的需要如此数量的军队吗?众所周知,高丽不仅领土狭窄,而且以高寒山地居多,土壤贫瘠,根本不适宜耕种,因此国力很有限,军队数量并不太多,隋炀帝其实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可正是由于太轻视敌人,又对己方实力过于自信,虚荣感爆棚的杨广才决定兴师动众,意图通过展示强大的军威,惊呆夜郎自大的高丽人,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隋炀帝却被重重打了脸,他显然低估了高丽人反抗的决心和斗争的意志。当隋朝的百万大军经过漫长跋涉,穿越狭窄的燕山走廊,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原,行军队伍绵延数百里,终于抵达高丽领土,竟发现这里的地势根本无法允许百万人马展开作战,只能一波接着一波发起进攻,丝毫发挥不出隋军兵数上的优势。

而且高丽属于半游牧半农耕部落,无论男女老少均骁勇善战,他们世代居住于此,非熟悉道路地形,故而常常采用伏兵偷袭战术,搞得隋兵军心惶惶草木皆兵,始终不能占据上风。这时隋军后勤供应缺口也逐渐凸显,物资眼看就要用光,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

隋炀帝无奈之下选择急战,命令30万大军迂回敌后实施包抄。没成想还未走到目的地,军中粮草已经吃完,士兵们只得忍饥挨饿缓缓撤退,却进入了敌人布置的埋伏圈,遭到高丽军队四面出击,几乎全军覆没。随后战斗惨败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军,使本已涣散的军心彻底崩溃,高丽人乘胜掩杀,直杀得隋军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三、积重难返,自以为是终致覆国

征服高丽的失败,狠狠打击了杨广的自信心,而更为要命的是,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和压力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战争还未结束,动乱便已开始,并逐渐蔓延至全国,刚刚如日中天的隋朝转眼间变得风雨飘摇,满目疮痍。百姓世世代代好不容易盼来了国家统一,还没过几天太平日子,就再次被裹挟进永无休止的战乱之中,隋炀帝也由此成为史书中彻头彻尾的昏君,遭到后世万人唾骂。

毫无疑问,伐高丽之战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首先,为了解决远征军的粮食补给问题,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枢纽,南通苏杭,北至北京,虽然中途充分利用了旧有河道,可在当时的落后条件下,仅仅依靠人力完成这项超级工程,人民的承受负担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在征讨高丽的过程中,隋炀帝也丝毫不懂得顾及民情,滥用民力的现象比比皆是。供应百万大军即使放在现代也绝非易事,为了达成这一艰巨目标,自作聪明的隋炀帝决定征发200万民夫运送粮草,可没想到再加上大运河的运力还是无法满足所需。

面对决策失误,隋炀帝不思悔改,反倒错上加错,他命令再征发一批民夫,但实际情况是全国的牛车马车都已用尽,总不能让人肩挑背扛到高丽前线去吧!这事还是难不倒杨广,大车用完了,不是还有小车吗?于是第二批民夫人手一辆手推独轮车,载着几石粮,踏上了漫漫征途,结果不难推测,人是到了前线,粮食却已被民夫自己吃得一粒不剩。

最终引燃农民起义全面爆发导火索的,是苦难的山东民夫。为了组建一支从渤海湾直扑平壤的庞大舰队,沿海人民被迫泡在海水里日夜劳作,以至于下身严重溃烂,官府依然不允许他们休息。于是反抗暴政的大旗首先在山东举起,进而蔓延至大江南北,甚至大本营洛阳也爆发了贵族叛乱,隋朝的覆灭显然已经无法挽回。

想当年,隋文帝于乱世之中披荆斩棘,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居然因为儿子执意攻打一个远在边陲的蛮夷之国,而迅速灰飞烟灭。因此每当读起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感到惋惜和对隋炀帝的不理解。可是如果看看隋朝的取代者唐朝对待高丽的态度,我们就会明白,做出远攻高丽决定绝不是隋炀帝的一时兴起,而是势在必行的现实问题。不妨想一想,如果你是隋炀帝,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否有更为明智的解决策略呢?

标签: 历史隋炀帝高丽

更多文章

  • 拓跋桢:景穆帝拓跋晃第十一子,个性忠谨,事母至孝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拓跋桢(449年~496年),字乙若伏,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景穆帝拓跋晃第十一子,母为刘椒房。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拓跋桢个性忠谨,事母至孝。皇兴二年(468年),册封南安郡王,拜征南将军、中都坐大官。孝文帝即位,出任开府仪同三司、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

  • 在康熙的几个儿子中,有哪些人比较符合“阴险”这个词?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康熙,儿子

    有人说,在康熙朝,“九王夺嫡”中最阴险的是胤禵,或者说是胤禩。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对。为什么说不对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要明白,“阴险”这个词所表明的,有三层意思:一是争夺储位是在暗处进行的,不是在明处进行的。二是为了争夺储位打击别人,损人利己。三是表面装出道德完善,

  • 元嵩: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他立下了那些战功?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元嵩(469年~507年),字道岳,河南洛阳人 ,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任城康王拓跋云次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孝文帝时期,起家中大夫,迁员外散骑常侍,转步兵校尉。从平沔北,累有战功,除左中郎将、武卫将军,封高平县侯。 宣武帝即位,兼侍中,出任安南

  • 雕漆工艺随着工匠的流动,它在古代有怎样的发展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雕漆工艺,古代

    雕漆技艺,北京市崇文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烧蓝、作地、涂漆、画工、雕刻、抛磨、做里、做旧10道工序。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代雕漆据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记载,雕漆发源于唐代的四川、云南一带,但是人们后来没有见到过

  •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天地会起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天地会,太平天国

    说到这个天地会起义,大家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鹿鼎记》里面的天地会吧?毕竟这个天地会起义确实是清朝时期发生的,而且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期间。那么这个天地会起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起义发生之后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简单说来,洪门,哥老会、小刀会等民间会党

  • 古代女子为什么十三四岁就得嫁人?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古代女子为什么十三四岁就得嫁人?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古代很流行童婚跟童养媳,这使得很多女孩子没多大就成为了别人的小媳妇,特别是大部分女子刚满13岁左右还没发育成熟,就被早早的安排了嫁人。纵观现代社会,女子比例少,且随着女权渐大,单身的大龄女子越来越多,不少经济独立且过得好的女人,表示不需

  • 元顺:任城文宣王元澄之子,最后为陵户鲜于康奴所害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元顺(487年~528年),字子和,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景穆帝拓跋晃曾孙,任城文宣王元澄之子。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年十七,起家为给事中。迁中书侍郎,转太常少卿,出任恒齐二州刺史。孝明帝即位,历任黄门郎,侍中、护军将军、散骑常侍。直言进谏,匡正得失,

  • 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哪方的水平更高呢?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三国,孙权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英雄辈出,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涌现出猛将最为繁荣的时期。魏蜀吴三国中,又以曹魏帐下的猛将数量最多,号称“文臣如云,武将如雨”。在今天看来,曹操手下的武将却不如刘备手下关张赵云等五虎上将出名,尤其是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总结猛将排行为“一吕二赵三典韦 ,四关五马六张飞”,把

  • 拓跋子推:景穆帝拓跋晃第三子,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拓跋子推(?~477年),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宗室大臣,景穆帝拓跋晃之子,母为尉椒房。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个性沉雅,善于安抚百姓。太安五年,册封京兆王,出任侍中、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治理秦雍地区,威惠并存。入为中都大官,察狱有称。献文帝拓跋弘打算

  • 推光漆器始于南北朝,它如何成为四大名漆器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推光漆器,中国

    推光漆器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种工艺性质的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平遥推光漆器为推光漆器代表。平遥推光漆器是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它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开元年间有了极大发展,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