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拓跋宏为什么坚持要将元恂处死?

拓跋宏为什么坚持要将元恂处死?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220 更新时间:2023/12/19 18:11:36

拓跋宏为什么坚持要将元恂处死?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史上最为伟大的帝,他的汉化改革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后世史学家们的广泛好评。可是他在对待儿子元恂时的残酷却让人诟病不已,引起了很大的非议。由于对汉化政策的不理解,元恂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以至于被废除皇太子之位,贬为庶人后囚禁在河阳。可一年之后,拓跋宏却不念父子之情,听信中尉李彪的谗言,派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元禧,带着诏书和毒酒前往河阳将元恂赐死,让后人感到唏嘘不已。拓跋宏这种绝情的行为,也成为他生命中少有的污点。

元恂是拓跋宏的嫡长子,原名拓跋恂。汉化改革后北魏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他也跟着改名为元恂。与拓跋宏崇拜汉族文化不同,元恂是极度汉族文化的,在汉化改革政策方面站在了拓跋宏的对立面。他身高体肥,常常和保守的鲜卑贵族混在一起,坚决的反对汉化改革。他拒绝读汉族书本,也不愿意说汉话、传汉衣,甚至将拓跋宏赐给他的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顽固的保持鲜卑旧俗。他还嫌弃洛阳的天气,闹着要回到北方的旧都平城。拓跋宏任命的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劝他,但他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

元恂趁着拓跋宏巡视嵩山的时候与左右合谋,秘密准备冲出洛阳城,返回旧都平城。他担心中庶子高道悦向拓跋宏告密,又对其之前的劝说怀恨在心,便在行动前刺杀了高道悦。但这个事情还是惊动了镇守洛阳的禁军,禁军首领元俨立刻封锁皇宫及洛阳各个城门,让元恂无法出城。同时尚书陆琇驰马向拓跋宏奏报洛阳的情况,于是拓跋宏大怒,改变行程返回洛阳。拓跋宏从重处置了元恂,还让咸阳王元禧代替自己杖责元恂,打得皮开肉绽。事后元恂被废为庶人,迁往河阳囚禁。第二年四月拓跋宏听信李彪谗言,派人处死了元恂。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拓跋宏与元恂的矛盾主要还是在汉化政策方面。可是元恂并没有直接做出明显的反叛行为,却先从皇太子废为庶人,然后又赐毒酒自尽,这就让很多人不理解拓跋宏如此操作的原因了。拓跋宏在历史上的名声很好,除了汉化改革的功绩外,他也是以仁厚著称的君王。可是在对待儿子的态度上,拓跋宏却没有了往日的仁慈,反而对儿子赶尽杀绝,这就很不符合他一贯的执政风格了。很多人认为是拓跋宏过于对汉族门阀大臣宠信,听信了中尉李彪的谗言,才做出了如此绝情的操作。

这种说法虽然在当时是有道理的,拓跋宏的确过度的宠信汉族门阀大臣,但要说因为李彪一句话就杀了儿子,那也太言过其实了。拓跋宏是明君也是仁君,他做事是有一定规范的。尤其是在汉化改革之后,拓跋宏在朝廷政务上都积极推动汉族朝廷的政治制度,所以不再是草原上那种一言杀人的暴君。从拓跋宏的执政风格看,他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采取杀人这种激烈的手段。况且元恂是他的儿子,父子之情让他们的关系更进了一步,又怎么会被李彪轻易撼动呢?即便之前元恂犯错在先,可他已经被囚禁起来了,又有什么必杀的理由呢?

从历史文献资料上来看,元恂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反叛行为。他虽然反对汉化改革,但并没有直接攻击拓跋宏。虽然他刺杀了高道悦,但这只是为了拜托拓跋宏对他的管束,抓住拓跋宏出巡的机会逃出洛阳。这些行为都证明了元恂是反对汉化改革的,在当时也算是比较重的罪行。但在事后他已经受到了惩处,而且被废除了皇太子之位,还被贬为庶人囚禁在河阳。按理说这个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囚禁起来的元恂也翻不起任何浪花。在这种情况下拓跋宏仍旧不念父子之情,毅然决然的将儿子处死,这就显得非常狠毒了。

主流历史观认为是李彪的谗言说动了拓跋宏,才使得拓跋宏做出如此绝情的决定。实际上从历史的材料来看,李彪的话也并非完全是谗言。他举报元恂与左右还是谋反,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的。早在元恂被废为庶人的当月,支持元恂的鲜卑贵族就已经在谋求造反了。当时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睿相互合谋,暗中勾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及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阴谋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起兵叛乱。

在这场叛乱的参与者中,绝大多数都是保守的鲜卑贵族,都是积极反对汉化政策的中坚力量。但由于阳平王元颐的阳奉阴违,表面上加入反汉叛乱集团,私底下向拓跋宏告密,使得这次叛乱被任城王元澄剿灭。从这场叛乱的时间节点看,这些人的首选人物很可能是元恂,只是因为元恂无法逃出洛阳城与之汇合,才不得已选择了元颐。从元恂出逃的过程看,他挑选了三千精良的御马轻装北上,可见不是简单的逃回平城,而是有着更深层次考虑的。由此可见,元恂很可能是带着自己的心腹军队与叛军汇合去了,但因洛阳禁军的封锁才功败垂成。

既然黄河已被的鲜卑贵族和官员已经搞过一次叛乱了,那他们会不会来第二次呢?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从叛乱后拓跋宏的反应看,他也是做出了妥协的。他不再要求鲜卑贵族常年待在洛阳,允许他们秋居洛阳,春还部落,当时被称为“雁臣”。这说明拓跋宏在叛乱后还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抚措施,平抑北方鲜卑贵族的不满情绪。但这种政治上的措施显然不可能完全断掉保守派鲜卑贵族的反汉化之路,他们的叛乱随时都可能发生。作为被囚禁在黄河以北的河阳的废太子元恂,则很可能是他们政治上的最大动力。

本来元恂就是反对汉化的中坚,他既是嫡长子,又是废太子,所以在政治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如果保守的鲜卑贵族将元恂作为反叛的大旗,那将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很多中间派系的鲜卑贵族和北方所属民族部落首领都会加入其中。如此一来,这将使得北魏面临着南北分裂的局面,这将是拓跋宏即位以来最大的危机。从处死元恂的时间点上看,正式拓跋宏西巡长安之时。他从长安返回后三天,就下令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卒二十万,准备再次南征南齐。结合两个历史事件看,拓跋宏显然是在为南征清除后顾之忧。

元恂的第一次出逃就是趁着拓跋宏巡视嵩山时发生的,他很可能趁着拓跋宏南征的时候再度发动叛乱。而当时的新太子元恪年仅十四岁,坐上太子位才三个月时间,根本不可能稳定北魏的大后方。而拓跋宏南征又回带走数十万军队,这又会导致黄河以北兵力空虚。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会对元恂非常猜忌,有点风吹草动都感到紧张。虽然史书上说元恂自尽前也留下书信为自己申辩,但这封书信的内容并没有公之于众。从政治和战争的角度看,即便元恂真的没有与北方鲜卑贵族们合谋,拓跋宏也不会放心把他囚禁在河阳。

河阳地处黄河以北,与洛阳隔河相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元恂在这里被叛军劫走了,那北魏就是后院着火。如果此事发生在拓跋宏南征的关键时刻,很可能让他面临腹背受敌的危局。因此出于各种考虑,作为帝王的拓跋宏肯定会以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优先,选择赐死元恂以保证自己皇位的稳定。元恂之死不但断了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念头,还能够起到震慑作用,让他们不敢轻易反叛。至于元恂死得是否冤枉,这对拓跋宏来说已经不重要的。作为政治家,他不会轻易相信元恂会改变自己的立场,走入汉化的大潮中。

标签: 历史古代南北朝

更多文章

  • 敬嫔:13岁就参加选秀,最后为何凭空消失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敬嫔:13岁就参加选秀,最后为何凭空消失?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康熙后宫的噱头比较多,不仅有五对貌美如花的姐妹,还有两位神秘失踪的嫔妃,一个是安嫔,另一个是敬嫔,这两个女人,曾是大清后宫的风云人物,站立在紫禁舞台的中央,却没想到转眼间便跌入了万丈深渊,落得一个生不见人,死

  • 历朝历代的开国太子分别什么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历朝历代的开国太子分别什么结局?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似乎有一个魔咒,即开国太子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好的结局。能够成功继任者都寥寥无几,后世有好事者,称之为是所谓的“太子诅咒”。下面我们就来罗列以下几个正统王朝的开国太子的结局。第一、秦朝公

  •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有什么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有什么意义?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提起大明天子,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事实证明,不管大明的天子能力如何,他们对于这句话的实践程度落实得还是比较到位的。那么大明天子守国门的意义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有两大意义。第一个意

  • 隋炀帝并不是一个昏君 隋朝为何还会二世而亡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隋朝,隋炀帝

    还不了解:隋炀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隋炀帝并不昏庸,隋朝又非常强盛,为何历经两朝就走向灭亡?隋朝是自东汉崩盘以来,第二个一统中原的王朝,此前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频繁,只有西晋实现过短暂的一统。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中国长达三百多年的南北分割局面,完成了一统,在他的统治下,隋朝出

  • 揭秘:古代身世最悲催的皇太子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揭秘:古代身世最悲催的皇太子是谁?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要说中国历史上身世最悲催的皇太子是谁,那肯定是章怀太子李贤,虽然明面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但是其实他的亲生母亲是韩国夫人,因为他的母亲是高宗和她通奸生下的他,为了给他一个名分,才让武则天认下了他,虽然之后当上了太

  • 等到康熙亲政以后,吴三桂的谋反之箭为何不得不发?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吴三桂,康熙

    吴三桂一生官位显赫,叱咤风云,可仍然是一个不幸的人。不要说因为背叛明朝被人一直目为“汉奸”,就是在清朝,因为最后的反水,在满人看来,无疑也是最大的叛逆。可站在吴三桂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大冤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至于吴三桂,实力声望功业权势,尚可喜不能比,耿精忠更不能比

  • 隋炀帝三下扬州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与琼花有哪些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隋炀帝,琼花

    有关隋炀帝三下扬州,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隋炀帝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扬州做什么?众说纷纭,最多的说法是:隋炀帝去看琼花。不错,在扬州,隋炀帝与琼花总是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关于隋炀帝和琼花的故事,都出自明清以后的小说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有《隋炀帝艳史》《隋唐

  • 武则天作为历史公认的女皇帝,为何却将李唐改为武周?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武则天,武周

    武则天作为历史公认的女皇帝,她的很多事迹都被人们关注。武则天在位期间除了实施许多新的法律政策,还将国号改为“周”。为什么要把国号改为周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后来将唐朝改名为周朝。由此,不禁让大家猜想了起来,

  • 曹操本姓夏侯,在有权有势之后为何不把姓氏改回来?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曹操,夏侯

    三国演义应该是很多人的最爱,虽然那时兵荒马乱,但是却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其中一代枭雄曹操是最受争议的人物。曹操本姓夏侯,当年被迫改名姓曹,但是他在有权有势之后为什么不把姓氏改回来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操本姓夏侯,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尝意其富贵之极,何不复姓?后见一书云

  • 皋陶的一生有哪些成就?被奉为司法鼻祖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皋陶,上古四圣

    皋陶(公元前2220年—公元前2113年),偃姓(一说为嬴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历经唐虞夏三个时代,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 一职,以正直闻名天下。相传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