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典故和出处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典故和出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61 更新时间:2024/2/9 4:21:44

中国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的谚语和俗语,那今天我们就谈谈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的出处和典故,以及一些历史事件。

典故和出处

“金刚”是外来词,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到了明朝,李时珍研究金刚石时发现,它不但可切割玉石,还能在玉器或瓷器上钻眼,于是就称它“金刚钻”。“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话说的就是古人用来锔盘碗等瓷器的一种修复老瓷器的工艺,瓷器烧制后质地脆硬,想在上面打眼钻孔唯有金刚石钻头才可以,玉器也是。

过去老北京的胡同里,常见到一些肩挑担子的手工匠人,这些人靠自己拜师或家传的手艺,每天走街串巷,为京城的百姓人家修修补补,赖以养家糊口。

那时北京人的生活还都不富裕,平时过日子很注意节俭,使用的缸、盆、碗,碟,要是打破了,只要还对得上碴口,就不舍得丢掉,花俩钱儿找工匠锯锯接着用。

那时有专门做这种活儿的手艺人,北京人管他们叫:“锯碗儿的”。他们挑的担子,一头是个柜子,样式就像过去饭馆儿伙计给人家送饭用的食盒。柜子有三两层放大小锔子的抽屉,提梁上吊着一个铜做的,像拨浪鼓似的东西,走起来时担子一晃,就会发出:铛儿!铛儿!响声,人们坐在家中听声音,就知道有锯碗儿的过来了。

干这行当的,多半是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很多是老师傅,干活时带着花镜,先看好碴口,估计要用几个“锯子”,再说价钱。有句歇后语叫:“锯碗儿的戴眼镜儿;没碴儿找碴儿”。

它的出处可能就在这儿。锯碗所用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像米粒儿大小的钻头,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过弓子上系的不是马尾儿,而是一根细绳儿。用它缠在钻头上,来回的拉动,那钻头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钻孔,就像锥子扎在豆腐上,真是易如反掌。

那个小钻头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刚钻儿”。别看它“小”那可是这个行当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副担子加起来的价值,也不值那一粒“金刚钻”值钱,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于是就有了那么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啊”!

历史事件

赵括纸上谈兵让赵军在长平之战大败,四十万俘虏被活埋了,从那时1起赵国便一账不振。又过去了两年,秦军却又对赵国发起了攻击,很快地秦国大军就把赵都邯郸给包围了,赵国虽竭力的抵抗,但是因为在长平曾遭到惨败,所以力量上有些不足。赵孝成王于是要平原君赵胜想出办法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既是赵国相国,又为赵王叔叔。他就决心亲自去找楚国和楚王谈判一下联合抗秦之事。

平原君打算挑选二十个文武全才的门客跟他一起前往楚国。手下的三千门客里,真要找出文武双全人才,哪里有那么容易。选来选去,只挑中了十九个,其余的都看不行了。正着急时,一个坐在最后面的门客站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来凑个数吗?”

平原君诧异说:“叫啥名字?在我门下有多久了?”那门客说:“我叫毛遂,来这里已有三年了。”平原君摇头,说道:“有能之人活于世,就像一把锥子一样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啊很快就会冒出来的。可是你却来这儿三年了,我却从没听说您有啥能耐”毛遂说:“这是因为今天我才叫您看到我这把锥子。是你没早点放口袋里,如果您早放口袋里,尖儿早就戳出来了,光露出个尖儿还不算好的”。边上其他十九个门客都认为毛遂是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蔑眼光在笑话他。可是平原君倒是很赏识这个毛遂的胆量以及口才,他决定就让毛遂凑齐二十人的数,当天辞别赵王,去楚国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于朝堂之上谈判合做抗秦之事。毛遂就和其他的十九个门客在台阶下等。从早晨一直到中午,平原君是为了说服这个楚王,把嘴唇皮子都说干了,可这个楚王说什么就是不同意出兵合作抗秦。台阶下其他门客等得实在是很不耐烦,可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有人就想起了毛遂在赵国说的那一番话,就对毛遂说:“毛先生,这次看你的啦!

毛遂便不慌不忙地拿上宝剑,就上了台阶并且高声嚷嚷说:“合作不合作,其实三言两语就完全可以解决。怎么能从早晨说到了现在,太阳都快落山了,还没说好呢?”楚王看着人很不高兴,问平原君:“这是个什么人?”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门客叫毛遂”楚王一听只是个门客,更加地生气,对毛遂说:“我跟你的主人在商量国家的大事,哪里轮到你来此处多嘴?还不赶快给我下去!”毛遂按住宝剑向前跨一步,说:“你用不着来仗势欺人。我主人还在这里,你破口骂我算啥?”

楚王见毛遂身边还带着剑,又听他说话的那股子狠劲,有点暗暗害怕了起来,就又换了种和气脸色对毛遂说:“那您是有什么高见呢。”毛遂说:“楚国有五千多里的土地,一百万的兵士,原来的确是个称霸大国。没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就连连吃败仗。就连国君也做了秦国俘虏,死在了秦国。这应该算是你楚国最大的耻辱了吧。秦国的白起,只不过就是个没啥能耐的小子,却带了几万人,把楚国国都鄂都给夺走了,大王不得不迁都。这种耻辱,连我们赵国也在替你们害羞。却想不到大王您倒不想着雪耻。老实说,我们主人今天来跟大王商量合纵抗秦的事,主要是为了你们楚国,并不是单单为了我们赵国。”

毛遂一番话,真像是一把锥子,一句一句戳在楚王心。他不由脸红耳赤了,说:“说的是,说的是”毛遂紧紧追了一句:“那么合纵的事就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毛遂回过头,叫楚王的侍从马上拿鸡、狗、马的血来。他捧着铜盘子、跪倒在楚王的跟前说:“大王是合纵的纵约长,请您先歃血。楚王歃血后,平原君和毛遂也当场歃了血。楚、赵结盟以后、楚考烈王武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

回国后,平原君歉疚地对毛遂说:“先生此次去楚国、尾三寸之舌藻来散兵。过去是我有眼无珠,没有看出来。”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奉为上等门客。我认为,但凡能够自荐的人都明白,自己有没有金刚钻,能不能完成上峰交代的任务。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 ,有能力就大胆的让别人知道,才不会被埋没 ,大家觉得呢?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那些讽刺人的诗词精选合集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但是他们如果遇到了一些气人和不公的事情时,是不是也会讽刺人呢?事实证明也是会的,他们都是通过诗词来讽刺的,可以说诗词充分的描写了各个朝代的风景于人文,也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那些讽刺人的诗词吧。第一句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大诗人杜甫写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

  •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典故出处和历史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中国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的谚语和俗语,那今天我们就谈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的出处和典故,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出处及其典故释 义: 古礼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与丈夫和谐共处,朴朴实实,恪守妇道。出 处: 宋·欧阳修《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宋·赵汝鐩《古别离》

  • 描写人很有才华的精选诗词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浪淘沙九首之八》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3.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咏竹》 朱元璋4.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谢灵运《登池上楼》5.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

  • 无商不奸的起源和典故,原来我们都理解错了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中国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的成语,那今天我们就谈谈无商不奸的来源和典故,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含义没有什么商人是不奸诈的。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亦可理解为商人都是奸诈的。常与无商不奸连用,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典故“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 “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

  • 古代形容男女爱情的诗词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长恨歌》(节选)(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

  • 讲述古代唯美爱情的古诗词句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许多的古诗词,蕴涵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有的阐述了古代的凄美爱情,今天小编就整理了一些古代唯美爱情的古诗词句。古诗词名句爱情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

  • 生死之交的出处以及历史典故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中国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的谚语和俗语,那今天我们就生死之交这句话的出处和典故,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历史出处元·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魏争功》:既蒙免死,如何不降

  • 古代描述意境美和江南美的诗词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2、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4、不恋尘世浮华,不写红尘纷扰,不叹世道苍凉,不惹情思哀怨。闲看花开,静待花落,冷暖自知,干净如始。5、死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的典故和来源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中国凭借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除了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警世书籍之外,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些民间俗语、谚语。这些话可不是人们信口胡诌的,可以说这些俗语、谚语是指明了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道理,直至今日都广泛使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古时候的谚语。话说,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路遥,一个

  • 西游记:混世四猴最后的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我们从小就对西游记这个故事耳濡目染了,在真假美猴王中,就蹦出来了个六耳猕猴,直到去了如来那里才认出谁是真身,孙悟空没忍住就把六耳猕猴打死了,那么另外两只猴子命运究竟如何呢?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西游记里面的假悟空,无名无姓,是传说中的四大灵猴之一,实力上与孙悟空并没有多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