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夺门之变:历史上最怪诞的政变 皇位面前兄弟相爱相杀 夺门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

夺门之变:历史上最怪诞的政变 皇位面前兄弟相爱相杀 夺门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556 更新时间:2023/12/24 9:10:25

公元1457年,明朝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明代宗朱祁钰被废,于谦、王文等在北京保卫战中有大功的被诬陷入狱,不久后含冤被害;至于那几个投机的石亨、徐有贞等人因为复位有功被加官进爵。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活捉,但后来由于作用不大,瓦剌人要求和谈,又被放了回来。和谈谈回来一个太上皇,朱祁钰很不痛快。迎接太上皇的时候就格外压低规格,只肯用“轿一乘,马二匹”在居庸关接驾,意思就是弄俩马把这个丢人现眼的太上皇拉回北京算了。等明英宗到达北京后,弟弟朱祁钰跟他见面客气一阵后,直接送到皇城东南角的“南宫”里看管起来了。这一待就是7年。

开始的时候,英宗的生活待遇还不错。英宗无事可做,就关起门来生孩子,7年内光儿子就生了3个,孩子一个也没夭折,这也从侧面说明景泰帝对哥哥照顾得还可以。但是后来闹出过一些波折,有人告诉英宗勾结侍卫,图谋复位。景泰帝就起了疑心,加紧了对哥哥的监护。不过,景泰帝起疑归起疑,却并没有对哥哥动杀心。

本来这种安排也可以相安无事。但景泰帝面临继承人问题,这就将问题复杂化了。景泰帝刚上台的时候,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3年之后,景泰帝废掉了侄子,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当时换太子事件还引起了一场政坛大地震,中间颇为曲折。景泰帝花了这么大力气才把儿子立为太子,谁知道儿子不争气,才当了一年多太子就死了,白费了一番手脚。而景泰帝又没有第二个儿子,怎么办?景泰帝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是加加油,再生一个儿子出来。他就开始加班加点工作起来了。可不知怎么回事,就是没有成果。

后人多诟病景泰帝“好色”,其实这件事对他来说,工作性质恐怕远大于娱乐性质。不知是不是跟太勤奋有关,儿子死后3年,景泰帝也病倒了,情况非常严重,开始呕血,太监甚至对外暗示他最多能再坚持10天。现在继承人问题必须解决了。大多朝臣主张复立原来的太子朱见深。这个解决方案确实最合理。

景泰帝没有儿子,兄弟也只有英宗这一个哥哥。他最近的亲支就是侄子朱见深。何况朱见深本来就是太子。所以这一派理直气壮,掌握了话语主动权。反对派大多是当年支持景泰帝换太子的,害怕被算旧账,所以主张从其他远房宗支里挑一个。景泰帝对这两派都不同意。他的意见是自己还可以被抢救,救好了以后还可以再生一个儿子,所以根本不同意立什么太子。

大家对谁当太子虽然意见不一,但都不同意景泰帝的乐观看法,都坚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就连太监都在呼吁大臣们赶紧行动起来,上奏疏立太子啊!整个气氛非常热烈,给人一种和病魔抢时间的感觉。谁处在景泰帝的位置上,对这种气氛估计都不会觉得舒服。不管怎么样,最后皇帝和大臣达成一致,这个问题等到正月十七早朝时讨论。按照当时的主流看法,朱见深多半很快就会被立为太子,不久则会成为新皇帝。就在这个晚上,“夺门之变”发生了。

“夺门之变”的发生相当偶然。事件参与者不少,但最核心的人物只有三个。第一个是武将石亨,他是总兵官、武清侯,担任兵部尚书于谦的副手,掌管着京里的部分团营。石亨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将领,在打仗方面很有一套。第二位是太监曹吉祥。他是司设监太监,也是京里十团营的监军之一。在宫内虽属高级太监,但上头还有好几个领导压着。第三位是文官徐有贞。徐有贞是左副都御史兼算命大仙,人称“徐半仙”。

一个武将,一个文官,一个太监,这个核心班底很有职业代表性。至于他们的动机,无非就是投机而已。在当时,政局看上去有三种走势:干耗着不立太子;重立朱见深为太子;从其他皇室支派里选个太子。但这几个人却看出了第四种可能:复立英宗朱祁镇。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建立不世奇功,比淹没在人群里吆喝着立太子强得多。就像石亨说的,“若请复立东宫,不如就请太上皇复位,可以得功赏”。政变一旦成功,石亨可以封公,徐有贞可以入阁,曹吉祥可以进司礼监。

政变从开始到发动,不过短短几天。到了后来,也确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十六日夜里不发动政变,到了第二天太子之事一旦确定,政变就不可能再进行了。而这时候想放弃也不行了。密谋了一番,又不行动,日后计划泄露出来一样的杀身灭门。那他们拿什么发动政变呢?后来有的研究者还争辩说石亨他们怎么调的兵?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调兵,也调不动兵。没有皇帝的敕书,要想调兵进攻紫禁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各级官军也绝不会服从这样危险的命令。石亨只能依靠私人武装。当时的政变者,至少有三个人拥有私人武装,也就是家丁部曲之类。他们是主人豢养的死士,政府军队不肯干的事,他们肯干。

这种力量不可能很大。后来夺门成功了,朝廷要嘉奖参与夺门的勇士。结果冒出来将近4000个领赏的。好像你也帮太上皇夺门,我也帮太上皇夺门,4000人伙在一起,浩浩荡荡杀将进去。其实哪有此事。按照当时的材料推断,参与夺门的只有寥寥几百人,说1000人都夸大了。

不过这几百人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力量在帮助他们,比如皇太后。政变发动前,徐有贞就要求曹吉祥联系孙太后,取得她的同意。孙太后知道消息后,真的给了他们一份敕书,授权他们带兵入宫。孙太后是朱祁镇、朱祁钰两人共同的嫡母,但是她和英宗朱祁镇关系更好。顺便说一句,明英宗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从史书上看,凡是跟他有过长期接触的人,几乎都很喜欢他。在这个关键时刻,她毅然冒险站到了英宗一边。对政变者来说,孙太后的支持将会是无价之宝。

正月十六日的夜晚,政变动了。徐有贞虽是文官,但却是政变集团的主心骨。这几百人直奔皇城而去。石亨有皇城的门钥。他偷偷打开了长安门,把这几百人放了进去。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长安门的守卫怎么就这么疏忽大意?怎么就没有一个人觉得这事不对劲?这确实有点怪,但那天晚上他们会碰到不止一件怪事。

政变者进入长安门后,徐有贞就锁上了大门,把钥匙扔进了水沟里,以防被内外夹攻。石亨等人到了这时已经完全没了主意,一切听徐有贞安排。在徐有贞带领下,政变者接着直奔南宫而去。南宫的大门被关得死死的,怎么敲都没人应。徐有贞下令破门而入。几十个武士抬着一根巨木撞门,另外一些人爬墙进去,从里头砸门拆墙。整个场面一定非常激烈,也必定制造出巨大的噪音。皇宫里有至少几千名禁卫军,可没谁派出士兵来阻止,甚至也没有人过来问问是怎么回事。从当时的记载看,南宫几乎像是被遗弃了。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他们终于攻进了南宫。明英宗朱祁镇“烛下独出”,问他们:“你们要干什么?”大家俯伏在地,齐声说:“请陛下登位!”我们不知英宗事先知不知道夺门密谋。徐有贞派人跟他联系过,但是到底有没有联系上无法完全确定。如果英宗事先不知道,那他的表现真称得上镇定自若。他毫不犹豫就积极加入了政变。众人抬着他直奔大内而去。在东华门,看门人想拦下他们。明英宗说:“我是太上皇!”一句话就镇服住了看门人。

这帮人夺门而过,顺利进入奉天殿。看守奉天殿的武士拿着金瓜斧钺要打徐有贞。这时明英宗再次站了出来,书上对此只记载了两个字“叱之”。一叱之下,武士们马上放弃了反抗。在这个场合下,确实没有哪个武士知道该怎么办。眼前的人是太上皇。看着他坐到皇座上固然不妥,但是对着太上皇脑袋一金瓜砸下去也太过匪夷所思。他们没有从上头接到任何明确指令,就只能站在一边干看着。明英宗坐到了宝座上,开始鸣钟鼓,开诸门,要向众臣宣布自己复辟的消息。

天亮了。大臣们本来打算到朝堂上,就立太子的事儿和皇上好好辩论一番,却忽然看见徐有贞站在那儿大喊大叫:“太上皇复辟了!大家快进去祝贺!”没有人挺身而出,质问皇上还在,太上皇凭什么复辟?所有大臣震惊之余,都像绵羊一样温顺,乖乖地走进奉天殿,向明英宗祝贺。那位景泰朝的头号元勋于谦呢?据其子于冕的说法,他听到明英宗复辟后,“徐徐整朝服,入就班行”。他在朝堂上直接被捉拿下狱,最终被斩决于西市。当天上午,明英宗发布谕旨,以皇太后命复登帝位,“夺门之变”宣告成功。

后来很多人都在争论,于谦掌管着京军,为什么他不调动军队进攻紫禁城,平息掉政变?为什么束手待毙?这种说法恐怕高估了于谦的力量。当英宗还没有占据奉天殿的时候,也许还有一线机会。但这个机会转瞬即逝。如果坐在皇座上的是石亨,是曹吉祥,那于谦一定会调集士兵,士兵也一定会服从号令。但如今坐在宝座上的,是昔日的天子朱祁镇。

在当时体制下,于谦没有能力发动军队推翻已经坐在皇位上、又有皇太后支持的前任太上皇。夺门事件不合规矩,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法理依据。在当时人们的心中,这是一场政变,但谈不上是一次篡逆。石亨是团营总兵,但他无法调动军队参与夺门;于谦是团营最高指挥官,他也同样无法调动军队推翻夺门。庞大的军队近在咫尺,却只能作壁上观,对景泰帝毫无帮助。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让皇帝显得强大,也可以在关键时刻让皇帝变得脆弱。

那么宫内的禁卫武装呢?整个夺门事件中,皇宫里一片沉默,没有任何抵抗。政变者进入长安门的时候,没有人报警;政变者攻打南宫的时候,没有人跑去镇压;政变者奉明英宗一路闯进奉天殿的时候,也没有人受命前去驱赶。所有人就这样站在一旁看着事情发生。这是曹吉祥的功劳?可他只是司设监太监,并没有这么大的能量。问题很可能出在孙太后身上。

当皇帝病重的时候,她的身份至高无上,是最有能力让皇宫保持沉默的人。她只需要让宫禁的控制系统停止运转,处于自发状态的士兵就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对付太上皇。那个被一“叱”喝退的武士就是例子。禁卫体系就像一台机器,面对任何可被预测的事变,它都有自动处理能力。但是夺门事件超出了它的自动处理能力。它被设计出来不是为了应对这种怪异事情的。要让它行动起来,需要控制系统的输入,但当天晚上偏偏没有这样的输入。

景泰帝被遗弃了。他统治着庞大的帝国,皇城外有强大的京军,皇宫内有精锐的禁卫,可这些力量在关键时刻毫无用处。他躺在病榻上,听到远处钟鼓之声,意识到发生了一场政变。一开始他迷迷糊糊地甚至认为是于谦造反,当问清楚了是明英宗复辟后,他连声说:“哥哥做,好!好!”他没有试图逃走,没有下敕书调集团营,也没有给宫中的禁卫军发命令。他什么都没做。很有可能一切都太晚了,他也做不了什么了。

景泰帝不是一个坏人。他虽然幽禁了哥哥,但终究没有动过杀心,如果换成洪武、永乐那样的人,朱祁镇安有命在?他也不是一个坏皇帝,按照传统标准,他大致还算是个好皇帝。在他统治期间,不仅军事形势得到了稳定,宦官的权力也被大大减小,锦衣卫也不敢胡作非为,史书上对此都是夸奖的。但他也许正因此吃了亏,如果他给予东厂、锦衣卫更大的权力,让特务统治更加发达,夺门事件多半早就被扑灭在萌芽状态中了。试想如在天启年间,夺门这样的密谋怎能逃出魏忠贤老太监的洞鉴?

好在明英宗也不是恶毒的人。英宗有很多缺点,但在私人感情上,他富于人情味。他对嫡母孙太后很好,对瞎了一只眼睛的妻子也很好,对嫔妃们也很好,甚至还永久废除了嫔妃殉葬制。那么他对弟弟景泰帝呢?曾有一种说法,认为夺门后,英宗让一个太监勒死了景泰帝。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景泰帝已经病入膏肓,太监觉得他活不过10天。但在夺门之后,景泰帝又活了一个来月。而且真要弄死病恹恹的景泰帝,只需要在照料上稍微克扣一点就足够了,也根本用不着勒死他。

但做了这么多年的囚徒,英宗终究有愤恨要发泄。他清算了一批太监和朝臣,其中最有名的是于谦。于谦的罪名是谋立外藩,司法系统的判决是凌迟,明英宗下旨说:“从轻发落。去其手足罢。”这可以说是宽免,却又宽免得如此残酷,背后隐隐能感受到明英宗压抑的怒火!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奉天之难是大唐帝国彻底没落的开始 唐德宗为此曾在外流亡 是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奉天之难指的是唐德宗因藩镇叛乱,被迫逃往奉天。这是一场由于削藩而引发的叛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内部的又一大变乱。这次变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却也成为了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提起安史之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可以说,尽管安史之乱将那个曾经璀璨辉煌的大唐一刀两断,使其逐步走向衰亡。不过,大乱终结之初,唐

  • 第一次汉羌大规模战争 老将赵充国出马 剿抚并用 平定羌人叛乱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西汉中晚期,由于西羌的内迁,和河西走廊、陇西当地的汉朝人时常发生冲突。加之,西北的地方官多数都残酷苛暴,导致西羌反抗此起彼伏,西羌人屠杀汉朝人,汉朝军队也屠杀西羌人。羌人的历史羌人是非常古老的族群之一,最早活动于四川、甘肃、青海一带。西羌大多生活在河西地区及甘肃西南的河湟故地,而白马羌的一部分与南太

  • 东晋权臣桓温的第一次北伐 进击关中 打到长安城门口 他却不进攻了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上,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锁定在了前秦帝国的都城长安。由于战前的形式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上看就要光复西北要地。不久晋军粮草不济,只能后撤,前秦趁机出战,桓温大败,只好撤军,第一次北伐失败。早在公元347年,东晋王朝首先对位于巴蜀地区的成汉王国用兵

  • 卤城之战: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 诸葛亮击破魏军发动的钳形攻势 把司马懿打得畏蜀如虎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祁山时,诸葛亮凭着高超军事指挥才能在卤城率领蜀军以少打多正面击败司马懿统帅的魏军。这场会战中,诸葛亮在谋略、心理、战术、治军各方面无不展现出史诗级别的军事才能。曾几何时,有不少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点,就是说诸葛亮长于政治而短于军事,否则为何六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而自己则在第六次北

  • 洮西之战:姜维一生的巅峰之战 蜀汉北伐的最大胜捷 蜀国以少胜多 导致数万魏军伤亡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公元255年,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其弟司马昭控制魏国朝政。蜀汉卫将军姜维得知后,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讨伐曹魏,姜维于洮西大破曹魏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余人,是整个蜀汉北伐中取得的最大胜利。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一直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但公元253年,主政的费祎遇刺,姜维的用兵数量

  • 石亭之战:曹魏和东吴巅峰对决 在石亭之战中,曹魏和东吴孰胜孰败呢?这场战役又有什么非凡的意义呢?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公元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夷陵之战后,东吴改变了首鼠两

  • 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简介(历史上长平之战到底有多残忍)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首先,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2000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长平之战上。秦国原本是地处边缘的小国,不过在乱世中,秦国逐渐攻打中原,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2020年,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里惊现了一处巨大的尸骨坑!这处尸骨坑高度60厘米,长超过20米,里面布满了散落的、不规则的尸骨,经过专家鉴定,

  • 腾冲战役的真实情况(在滇西打的腾冲战役有多惨烈)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腾冲战役自1944年5月11日打响,至同年9月14日结束,历时127天,敌我双方伤亡惨重,远征军将士不顾生死,浴血奋战,腾冲城成为自抗日战争以来国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腾冲战役自1944年5月11日打响,至同年9月14日结束,历时127天,敌我双方伤亡惨重。远征军将士不顾生死,浴血奋战,腾

  • 涿鹿之战是真实发生的吗(逐鹿之战的主人公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黄帝,炎帝,蚩尤

    涿鹿之战无法考究是否真实,在传说中的确有此次战争,但是在史书里面并没有记载。主要讲述的是炎帝,黄帝,蚩尤之间的战斗。最终黄帝收获最大,并且也受到了后人的爱戴,一直活到了118岁,才架着龙飞到天上。一、逐鹿之战的主人公逐鹿之战的主人公是炎帝与黄帝还有蚩尤,在过去他们三个都是部落的首领,并且最终黄帝统治

  • 涿鹿之战现在位于哪(涿鹿之战怎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蚩尤,炎帝,黄帝

    涿鹿之战的战场,基本上都是说在河北的涿鹿县。但根据国学大师的论述,因为在历史中被记载为“冀中”,极有可能是如今山西省解洲市境内,不过在坊间流传的则是河北张家口涿鹿县为涿鹿之战发生之地,是被有力支持的,也更符合涿鹿之战的名字。一、涿鹿之战涿鹿之战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非常有名的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