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世家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

历史上世家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40 更新时间:2024/1/23 18:40:42

历史上世家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曹魏代汉的过程中,所谓的汉臣基本都被和平演变,曹丕以汉献帝禅让的形式来取得政权,不仅没有搞政治清洗,还给给了自称秉持儒家价值观的世家大族们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曹操杨修事件则显示了曹魏政权对世家大族那种“又打又拉”的态度。曹操之所以杀杨修,自然多少有震慑弘农杨氏的意思,警告他们不要介入立储之争。但曹操更想表达的是自己“对人不对族”的意思,杨修是杨修,弘农杨氏是弘农杨氏。他杀杨修之后,便专门写了封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奉上礼单,“所奉虽薄,以表吾意”。不仅如此,曹操的夫人卞氏也大走夫人外交路线,写了信给杨彪的夫人,为曹操说情,还给了一份更丰厚的礼物。

曹操此举,自然是想修补与弘农杨氏的裂痕,给双方家族一个下台的机会。而以本文的主题而言,弘农杨氏也由此摆脱了因为杨修得罪曹操而全族遭诛的命运。

曹操“对人不对族”的政治理念此后被司马家族学了去。魏晋之际,司马家族一直试图通过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方式来完成“光荣革命”,如若不果,在整肃个人的同时,也尽量让个人与其家族切割,试图维持与世家大族的良好关系。司马昭在处置钟会“叛变”事件时,仅株连钟会直系子弟,保全了颖川钟氏家族;司马昭杀嵇康时,也赦免了其子嵇绍,后来还召嵇绍入朝为官。

南北朝时期,在南朝那边,政权更迭也基本上通过名义上的“禅让”来实现,世家大族不仅和平“易帜”即可,并且还在此种混乱的政治环境中奇货可居,成为新旧王朝各方势力争相交好的关键性力量;在北朝那边,战乱时没有南迁的世家大族也得以回归乡里,聚宗自卫,而自北魏前后,更是也为胡族政权所规模接纳,此种趋势随着拓跋汉化更是进一步加深。

然而,世家大族七百年间之所以屹立不倒的有利条件,到了唐末却全然消失。

唐末科举制度的“进化”固然是原因之一。孙国栋先生在《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一文中说,“晚唐以后,空气稍变,主司渐有抑豪门、奖寒畯者”,甚至有公卿子弟却有实艺而主司反避嫌不敢取者;亦有父兄在贵位,子弟避嫌不敢应举者。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正如《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一书中所谈论的那样,在唐末五代无穷的战乱中,世家大族被“肉体毁灭”了。

唐末五代的战乱超出了世家大族所理解的历史世界,东汉末年尽管有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说,但终究更是平民百姓的一场浩劫,同诗中也有“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关东的世家大族在还兴兵讨凶,并未遭到大范围的肉体毁灭。但是唐末五代呢,则有韦庄的一句诗为证,“天街踏尽公卿骨”。

如谭凯所说,黄巢之乱与唐朝之前的安史之乱等战乱本质性不同的是,即使粗鄙无文如安禄山,也在期待依靠他熟悉的世家大族和既有官僚机构,尽快建立起可行的统治;而黄巢及其后来者,则发起了对官僚集团大规模有组织的杀戮。

唐末李振曾将裴枢等三十余位出身士族的大臣诛杀于白马驿,并将尸体投入黄河,云“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河,永为浊流”。

不仅如此,唐末战乱的延续时间之长也让门阀世家无法恢复元气。《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一书说,“持续整整一代人的各种暴力,本质上加剧了动乱对精英的整体影响,导致即使有幸躲过一次屠杀,也无人能在持续二十五年的残酷暴力中毫发无损”。

以往的战乱,多数集中在北方,世家大族至少可以通过南渡,在南方修养生息。而唐末的战乱则波及了帝国境内所有大的人口聚集地,晚唐五代已少有地方可以作为避风港。

即使世家大族中还有幸存者,长时间大范围的战乱也摧毁了他们的田庄,摧毁了他们赖以兴盛的经济基础和教育场域。这一点正如孙国栋先生所言,“政局之动乱,固足以摧残大族,然大族子弟犹得退居乡里,自保其家业,异日或卷入再来。惟战乱与灾荒之蹂躏,则使大族虽欲退保家园而不可得,以往所恃以为子弟世守之庄业被摧残,于是大族更一蹶不得复振,其害又甚于政局之转移也”。

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中所说的一个细节,似乎可以作为门阀世家的最后尾声。作为博陵崔氏在正史中所载的最后一个人,崔棁在乱世中仍然维护着旧族的生活方式与礼仪,作为那个时代仅有的懂得旧时礼仪的遗民,他为后晋朝廷亲自培训所有的乐工舞者,在943年恢复了传统宫廷的文武二舞,首演当天,群臣嗟叹不已。第二年,崔棁卒,二舞制度遂被废除。

947年,当人们看到由崔棁亲自培训的乐工夹道奉迎耀武扬威入中原的契丹人之时,不禁悲痛流涕。他们都想起了,最后的崔氏,和旧日时光。

标签: 历史曹操三国

更多文章

  • 卫成公:卫国第21任国君,继位后迁都于帝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卫成公卫郑,姬姓卫氏,卫文公之子,春秋时期卫国第21任国君,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33年、公元前631年—公元前600年在位。卫成公在位时,将卫国首都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卫成公,姬姓,卫氏,名郑,是卫文公之子

  • 历史上仰韶文化为什么会消失?详解其消失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仰韶文化,消失

    历史上仰韶文化为什么会消失?专家猜想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天气,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河北古夷人与中原古苗人的彩陶文化,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更准确的说,是4920年前左右(以西元2000年为基准前推,同后文)。在那之后,彩陶技术似乎突然失传,各大族群的陶器,一律变成了素纹陶

  • 卫文公:卫国第20任国君,他是如何收揽百姓民心的?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卫文公卫辟疆,姬姓卫氏,初名辟疆,后改名毁,卫宣公之孙,卫昭伯(昭伯顽)之子,卫戴公之弟,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任国君,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35年在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前660年,卫戴公去世,卫文公继位。卫文公在位初期,减轻赋税,慎用刑罚,发展农耕;重视手工

  • 仰韶文化的学术地位有多高?破除“无石器时代”的谬论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仰韶文化,文化地位

    仰韶文化的学术地位有多高?可以说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及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第一页,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一,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影响和意义深远。第一次宣告了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时代文化遗存。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破除了“

  • 故宫600多年的“巨蛇”指的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故宫,巨蛇

    故宫600多年的“巨蛇”指的是什么?这条“巨蛇”并不是生物学上的蛇,而是内金水河。从造型来看,内金水河就是一条“巨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那么,这条“巨蛇”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一切要从600多年前朱棣营建北京城说起。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曾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紫禁城。紫禁城始建成于

  • 卫出公:卫国第29认国君,他有着怎样的人物生平?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卫出公卫辄,姬姓卫氏。卫国第29代国君,前492年—前481年、前476年—前470年在位。他是卫灵公姬元之孙、卫后庄公蒯聩之子,卫悼公黔之侄。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灵公三十九年(前496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有恶,欲杀南子。结果被南子发现,告知灵公。太

  • 卫殇公:春秋时期卫国国君,为何会被卫献公所杀?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卫殇公卫秋,姬姓卫氏。卫国第26代国君,前558年—前547年在位,他是卫定公之子,卫献公之弟。《左传》则称他是卫定公弟公子黑背之子,名剽,字子叔。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献公十八年(前559年),献公邀请大夫孙文子(字林父)、宁惠子(姬姓,名殖)吃饭。这两个人很早就前

  • 宋朝皇帝为什么不穿龙袍还自称“官家”?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宋朝,官家

    宋朝皇帝应该是历史上最亲民的皇帝了,他们不穿龙袍还自称“官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缘由,感兴趣的小伙伴就一起看看吧。龙袍是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根据史料记载,皇帝的龙袍上绣有九条金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

  • 顾横波本为“秦淮八艳”之一,她是如何成为“一品夫人”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顾横波,秦淮八艳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卫献公:卫国第25任国君,他有着怎样人生经历?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卫献公卫衎,姬姓卫氏,卫定公之子,卫殇公之兄(一说卫献公叔父),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五任国君,前576年—前559年、前546年—前544年在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卫献公,姬姓,卫氏,名衎,是卫定公之子,母敬姒。卫定公十二年(鲁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