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乾隆时期国力还依旧强盛 每次打仗为何只出动几万人

乾隆时期国力还依旧强盛 每次打仗为何只出动几万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495 更新时间:2023/12/11 8:28:24

乾隆时期国力还依旧强盛 每次打仗为何只出动几万人?对乾隆和国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时期人口多、国力强,为何每次用兵打仗只派几万大军?

清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在翻阅史料的时候,会发现有清一代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用兵,在大军规模上都不大,很少有超过十万的。这和历朝历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凡是打仗动辄数十万,几乎是倾全国之力于一役。就是秦代以后一直到明朝,在用兵规模上都十分庞大,比如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就曾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也先

清朝也是以武功建国,但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大军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关外时期,满族人口仅有几十万,这样的情况,自然没有足够的兵丁,只能在质量上痛下功夫。

到了乾隆时期,国家鼎盛,政治、经济、军事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可是我们发现,乾隆朝武功极盛,有十大武功之说。但不管是哪一次用兵,大军的数量不过是三、五万而已。那么,清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清朝是历朝历代中人口最多的,乾隆晚年达到了三亿人口。就是大军数量也不少,从康熙以后一直到咸丰朝,都维持在80万人左右。可以看出,清朝的大军规模并不小,然而,朝廷每次用兵,都不会派出上十万甚至数十万的大军,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其一、凡是用兵必先用八旗

八旗大军的数量一直维持在2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变动都不大。表面看这个数字也较为可观,但了解清朝历史的读者都了解,八旗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驻京八旗,一个是各省驻防八旗。

驻京八旗的人数在10万左右,这支部队是拱卫京畿,维护皇室安全的精锐之师。史料中经常提到的骁骑营、前锋营、火器营、健锐营等等名目,都是驻京八旗。这些部队或驻扎北京城内,或驻扎京郊,皇帝一声令下,马上就能集结。

各省驻防八旗的人数也在10万左右,但较为分散。一般每个省的驻防八旗仅有几千人,那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只有数百人甚至几十人。这些驻防八旗的主要任务是监视汉人,扼守军事险要,鲜有机会上阵杀敌。

国家如遇兵事,一般情况下是调动驻京八旗,乾隆一朝用兵,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可是驻京八旗的总数不过才10万,不可能全部都出征,所以只能调用其中的几万人。当然,在兵力紧张的情况下,也会调动绿营大军,不过人数不会太多。

绿营大军总数有六十万之多,按说可以调拨兵力的空间很大。但是清统治向来似绿营为干儿子,无论在军备、俸禄上都无法和八旗军相比,况且绿营的成分也较为复杂,整体战斗力不强。

此外,清朝最重军功,上阵杀敌立功这样的好事,能给八旗的绝对不能让绿营分享。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那就是清统治者向来视八旗为国家根本,如果调动大量绿营大军,岂不是让人认为八旗无用吗,从自尊心来说,也是无法接受的。

只不过到了嘉庆朝时,八旗不争气,营伍腐败,将领兵丁贪生怕死,这才不得已大规模起用绿营。在镇压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绿营是绝对的主力。

其二、军费负担过重

清朝和以往的朝代不同,用兵的成本极高。其他王朝用兵国家只要提供粮草、供应军备便可以了,清朝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除了基本的粮草和军备供应,还有很多的财政支出。

清朝用兵制定出了一套战时俸饷制度。以八旗大军为例,大军出征在固定的支出之外,还有出征行装银、出征盐菜银这二大项。

出征行装银是一次性发给的,顺治时期这个数字并不固定。从康熙以后形成定制,规定每个士兵领取15两。15两似乎并不多,但几万人就是几十万两,这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至于军官,这个数字就更高了,雍正末年西北用兵,规定了军官的行装银数额:大将军5000两、副将军3000两,参赞大臣1000两,营总200两,章京150两,司官120两,笔帖式80两,前锋校、骁骑校、护军校50两。

出征盐菜银也经历了数次的变更,乾隆时期形成定制,规定按月支取,将军每月15两,一般的将领10两到5两不等,士兵3两。如果用兵时间较长,这笔费用则要高达几百万之多。

除了以上这些开支,还有抚恤、恩赐等等,而且用兵打仗同时还有许多随军的工匠、民夫,这些人的数量比大军更多。和其他王朝不同,这些工匠和民夫不是免费征用的。清朝的法律规定,普通百姓需要承担徭役,一般都是修建水利工程、皇家工程之类的,但没有义务到军前效力,如果征用,则要发放工钱。这笔开支十分巨大,没有数百万两绝对下不来。

比如乾隆对大小金川用兵,动用的大军不过五万多人,但这个仗打得十分窝囊,不仅花费的时间长,而且还耗费了上亿两的开支。由此可见,清朝用兵的开支十分巨大,数万人已经不堪重负,更别说是数十万了。

标签: 历史清朝乾隆康熙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刘裕北伐?是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刘裕,王夫之,裴子野

    如何评价刘裕北伐?是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史称“刘裕北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

  • 刘裕的北伐为何能取得成功?具体有哪些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刘裕,晋朝,桓玄

    刘裕的北伐为何能取得成功?具体有哪些原因?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史称“刘裕北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

  • 刘裕为什么要消灭后秦?他是如何消灭后秦的?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刘裕,王镇恶,沈林子

    刘裕为什么要消灭后秦?他是如何消灭后秦的?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史称“刘裕北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

  • 刘裕是如何消灭南燕的?具体经过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刘裕,姚兴,南燕

    刘裕是如何消灭南燕的?具体经过如何?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史称“刘裕北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

  • 刘裕是如何统一南方的?刘裕统一南方之战的具体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刘裕,卢循,桓玄

    刘裕是如何统一南方的?刘裕统一南方之战的具体过程?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至义熙十一年( 415年),刘裕先后剿灭南方各大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南方,重建了中央集权国家,史称“刘裕统一南方之战”。此战历时十三年,结束东晋中央羸弱,豪强士族时常割据作乱的局面,使南方真正得以稳定下来,自刘裕统一南方后一直到

  • 刘裕统一南方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如何评价此战?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刘裕,桓玄,孙恩

    刘裕统一南方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如何评价此战?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至义熙十一年( 415年),刘裕先后剿灭南方各大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南方,重建了中央集权国家,史称“刘裕统一南方之战”。此战历时十三年,结束东晋中央羸弱,豪强士族时常割据作乱的局面,使南方真正得以稳定下来,自刘裕统一南方后一直

  • 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全军覆没 也先为何没有趁机消灭明朝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也先,明英宗,脱脱

    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全军覆没 也先为何没有趁机消灭明朝?还不了解:明代土木堡之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土木堡之变”明代20万精锐全军覆没,也先为何没能趁机灭掉明代?“土木堡之变”之中,明代京营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陷入敌手,这可以说是明代立国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危机

  • 岳飞第一次北伐的经过是怎么样的?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岳飞,岳云,牛皋

    岳飞第一次北伐的经过是怎么样的?结局如何?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岳飞第一次北伐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岳飞第一次北伐发生于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期间。岳飞率岳家军三万五千人左右大败伪齐刘豫的部将李成等人,成功地收复了前一年南

  • 岳飞为什么会发动第四次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岳飞,若虚,李宝

    岳飞为什么会发动第四次北伐?历史上岳飞为什么会发动第四次北伐?这是岳飞发动的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抗金北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战争起因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六月间,宋高宗接到刘锜的告急军情,连下数诏给岳飞,命岳家军火速支援顺昌,并表示允许岳飞举兵北伐,收复失地。岳飞接到

  • 刘裕灭后秦之战的结果如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刘裕,灭后秦之战,姚泓

    刘裕灭后秦之战的结果如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刘裕率东晋军攻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史称“刘玉灭后秦之战”。此战,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攻长安时以偏师入武关,派水军溯渭水西进,配合主力,水陆夹击,终获胜利。417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