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陈再道做副司令员没有军区敢要,只有一个军区领导敢收
1971年,毛主席安排陈再道做副总司令,问遍了11大军区,却没有一位司令敢收他,直到问到了韩先楚身上。
只见他神采奕奕,没有片刻的犹豫,斩钉截铁地回复毛主席:“来我福州!”
各大军区为何都不敢接收陈再道,韩先楚为何又能如此豪爽地接下这块“烫手山芋”呢?
陈再道是武汉军区的第一位司令员,开国上将之一,从18岁参军开始,就是部队里的“风云人物”。
陈再道18岁时加入了工农革命军,成为了鄂东军的一员,从参加第一次战役开始,就展现了自己英勇无畏的一面,是有名的“木兰山72勇士”之一。
只要战役打响,陈再道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军”,天生有着“敢死队”一样的果敢决绝。
有次,他随大部队一起攻打一座土豪寨子,子弹炮火消耗殆尽之后,不得不架云梯攻寨。
城墙上的守军见他们攻了上来,纷纷拿出石块砸向他们。
这一砸,陈再道怒了,他不怕疼一样地冲在最前面,中指被砸断也毫无反应,直接为战友们开出了一条道,顺利帮助战友们攻进了寨子。
商潢之战时,已经升为营长的陈再道依旧冲在最前面,还不幸被流弹击中了左臂。
战士们劝他去后方治疗,他却不想离开战场,竟然硬生生地用手指把子弹扣了出来。
一直到打赢了仗,才肯去医院治疗。
骁勇善战的陈再道在军中屡立战功,职位节节攀升的同时,英勇的名号也传了出去。
连陈毅元帅在第一次见到他时都夸赞道,“再道之勇,名不虚传!”
建国后,陈再道凭借优秀的战绩,被派任为武汉军区的司令员,在各大军区里都有很高的威望。
1967年,陈再道脱下军装,来到了江西的一个农场进行改造。
江西农场归福州军区管辖,而韩先楚刚好就是福州军区的司令。
他跟陈再道是老乡,两人都曾在鄂豫皖根据地摸爬滚打过,再加上韩先楚本人十分钦佩韩在道,于是便请求中央,将陈再道接到了福州检查身体,并时时考虑着,帮助陈再道恢复职位。
1971年,毛主席到南方巡视,到达南昌后接见了韩先楚。
韩先楚见机会来了,便大着胆子向毛主席禀告,陈再道希望继续为人民和国家做贡献。
毛主席听了他的话后,却没什么反应,似乎是陷入了沉思。
原来,毛主席和周总理早就考虑过此事,但此时各大军区的正职都没有空缺,如果启用陈再道,就只能委屈他做副手。
可各大军区的总司令不是陈再道的同僚,就是陈再道曾经的下属,再加上陈再道威名远扬,肯本没有人敢让他为自己做副手。
所以启用陈再道一事,便一直搁置了下来。
如今韩先楚旧事重提,毛主席突然有了新的打算。
他微微一笑,对韩先楚道,“不如让他到福州军区做副司令员,给你做副手吧。”
韩先楚为人也十分耿直,立刻爽朗一笑,道,“欢迎陈再道同志来我福州!”
1972年6月,陈再道离开招待所,在福州军区走马上任了。
他丝毫不介意给韩先楚打副手,反而真诚地对他表示了感谢。
但是,韩先楚为何敢于让陈再道给自己做副手呢?
首先,韩先楚为人豪爽耿直,对于职位高低并不在乎,他了解陈再道的为人,相信他也不会在乎这些。
都是为人民服务,何来的高低贵贱之分?
其次,韩先楚也并非什么无名之辈。虽然在陈再道威震四方之时,他不过还是一个小小的营长,但到了解放战争之时,韩先楚的大名却逐渐在部队间流传开来。
与陈再道不同,韩先楚属于“谋略型”人才,他擅用计策,指挥有方,几次战役都打得非常漂亮,很快得到了重用。
锦城战役时,他通过细致的观察,运用巧妙的计策,悄悄切断了敌军运送伤员和弹药的交通壕,还拿下了敌人的两个据点,活捉了国民党军的一个副司令。
锦城战役结束后,他又带领部队奔赴辽西战场,采用灵活的战术,帮助我军歼灭了廖耀湘兵团。
韩先楚带领的部队神出鬼没,动作迅捷,作战灵活,被称为“旋风部队”,韩先楚也有了“旋风司令”的称号。
建国后,韩先楚也因为功绩显赫,被任命为福州军区的总司令。
跟陈再道比起来,韩先楚丝毫不显逊色,论能力,他也担得起陈再道的上级,更何况,两人根本就不在乎这些。
后来,两人又携手为祖国做出了诸多贡献,官职一路升到了副国级。
二人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都为二位将军的离去而惋惜。
但英雄虽逝,他们的功勋却将被永远颂扬,他们的名字也将流芳百世。